读博5年没发一篇论文 他为什么能坚持到底

 admin   2022-09-08 12:47   106 人阅读  0 条评论

题目:为什么他读博五年没有一篇论文还坚持下来?

读博第五年没有论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020年,现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生的邵帅写了一篇一万字的短文,讲述了自己之前五年没有发过一篇短文,甚至收到13封拒绝信的经历。今年5月,邵帅来到中科大学习工作,现为计算机学院教师-导师、博士生导师。

每个博士生都收到市里的拒绝信,甚至拒绝次数远不止13次。2019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一名专注于环境科学、学习和政策的博士生,用了17封拒绝信,让裙子参加了辩论。拒绝信之后还剩下很多裙子。“成功A”的医生们背后都有自己感人的过往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停地拉。

说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科研中的挫折?保养不应该是盲目的目标,但也离不开理智。科学学习与逆向思维。

第一瞬间,是否热爱做科研是博士生坚持下去的条件。邵帅说,他遇到了一个支持和激励他的导师,读博的“坑A”基本不存在。他热爱科学研究。很多人一开始对科研或科研人员并不是那么亲昵,甚至不知道读博意味着什么。虽然收到录取通知书会带来很多欢欣鼓舞,甚至会受到周围人的尊重,但录取后无休止的论文退稿,导致难以毕业的焦虑。与其说读博士,还不如说读博士是要工作的。博士生必须-必须确定学术产出。如果他们讨厌这个工作,他们就无法维持下去。

其次,面对不断的退稿,我们应该转而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从个人角度来说,被退稿很难过,但是从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角度来说,期刊的版面是有限的,投稿也有将近一大堆,只能选择里面优秀的。很多海外期刊即使不约稿也会给出正确的意见,可以促进年轻学者逆向思维,提高技能。毕竟对某个题的学习肯定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批改也是一个不断打磨、学习、积累、提升的过程。

学术审计必须建立应对不连续参与的机制,还应提供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很多博士生毕业后去了大学和科研院所,但仍然面临着要么升职要么离职的压力。条约规定科学研究指的是标准。绩效审计确实可以督促年轻人不要“躺平”,形成持续奋斗的力量。但如果把审计周期在很短的时间内,违背了科研的基本纪律,就会出现只求发表期刊等级和发表论文数量的绩效审计悖论。

如果审核标准只是体谅你在那里发表的论文,一共发表几篇论文,没有人会把你写的东西贴出来,也没有人会关心你的成果对促进学术进步的贡献,年轻学者会被审核标准绑架,纯研究的获取就很难完成。

在科研挫折面前,维持是成功和成就的砝码,也是个人品质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外部的学术环境也应该被赋予更为灵活的空间,让年轻学者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性。(胡波)

(编辑:穆朱)


本文地址:http://51ac.top/post/1361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