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乡村建设]希望的田野舒展新画卷

 admin   2022-09-10 21:36   111 人阅读  0 条评论

原副标题:期望的原野轻盈新图景

——会宁县稳固开拓脱贫致富攻坚克难丰硕成果同乡间复兴有效率并行组织工作概要

十四五初,会宁县做为全区脱贫致富攻坚克难的前沿阵地之一,贫穷人口名列全区第三、贫穷死亡率名列全区第六,贫穷程度深、脱贫致富技术难度大。会宁县把脱贫致富攻坚克难做为重中之重和第一民生问题工程,以空前的力度和规模大力推进脱贫致富攻坚克难,37.12万贫困地区贫穷人口全数脱贫致富,302个贫穷村全数退出,5个贫穷县区全数连续涨停,贫穷死亡率由27.72%到实现应缴,举世瞩目解决了地区性贫穷问题。

脱贫致富连续涨停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努力奋斗的终点。进入二三,会宁县把乡间复兴做为脱贫致富攻坚克难的改良版,外施接著外施敲,一仗接著一仗打,压茬大力推进各项组织工作,盯住产业兴盛、自然生态宜业、乡风文明、环境治理有效率、乡风的总要求,立足于稳固、紧紧围绕开拓、着眼于并行,加快推动乡间全面性复兴,两幅农业强、贫困地区美、农民富的迷人图景正在缓缓展开。

群策群力求真务实 全面性取得胜利脱贫致富攻坚克难战

为彻底取得胜利脱贫致富攻坚克难战,会宁县尽锐出赛、正面交锋背水一战,逐步形成了脱贫致富攻坚克难强大齐心协力。全区压入堆土党政、部门、结对四条线职责,制定结对职责目录,强化第一线结对职责制,构筑了纵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职责体系。

同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充分利用金融行业和社会风气力量,变反装甲突击为总体战,逐步形成了工作方案、金融行业、社会风气独一的大脱贫组织工作格局。全区726个结对单位联系结对698个村,2.24万名结对职责人结对8.89万户贫穷户,驻村结对干部达到930人,驻村结对组织工作队入驻302个贫穷村。

在东西部脱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脱贫大力推进的基础上,持续大力推进3+1冲刺应缴和5+1稳固提升行动,集中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全面性完成。

会宁县把产业培育做为根本之策,总结推广脱贫致富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发展模式,从无到有培育逐步形成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黑毛驴、水产养殖、文冠果等特色产业,建成脱贫车间140个,农户依托产业实现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每家每户都有了旱涝保收的增收渠道。靖远县三合村被评为全国乡间特色产业亿元村。

大力开展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整治、拆违治乱、厕所革命等工作方案行动,实施省列重大项目甘肃中部自然生态移民脱贫开发供水工程,受益灌溉面积46万亩,发展高标准农田113万亩,有效率灌溉面积达到178万亩,硬化乡间道路9791公里,5.9万贫穷人口通过易地搬迁住进新房。岷漳移民村一跃成为带动示范的先进村。会宁李家塬、景泰寺滩供水工程为开发整治旱山塬区及戈壁撂荒地提供了白银经验。

产业兴盛 壮大乡间复兴原动力

在脱贫致富攻坚克难组织工作中,白银坚持把产业脱贫做为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着力构筑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有力推动贫穷群众稳定脱贫致富。

注重融合带动,先后部署开展破三弱、强造血两园两率两节点等产业脱贫致富行动,建成330个脱贫致富产业园、403个特色产业园,贫穷户依托产业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165元。同时,相继引进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了会宁小杂粮、靖远羊羔肉、景泰戈壁鱼虾等一批银字号产品,并谋划建设10个百亿级农业产业链、6个甘味品牌、5个万亩牧场、4个绿色自然生态示范带,着力大力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建成县乡农贸市场64个、果蔬保鲜库225座,打通了从农田到餐桌、从地头到舌尖的产业链通道,构筑了企业、农户、市场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

推动乡间复兴,产业兴盛是重点。为了下活产业发展这盘棋,会宁县实施特色产业倍增行动,紧紧围绕一区四带布局,加快建设会宁牛羊、靖远肉羊、景泰自然生态循环、平川黑毛驴、白银区蔬菜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建设标准化种养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构筑特色产业体系。

在会宁县汉家岔镇南湾村,当地政府近年来在传统种植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基本实现户户有主导力量产业、家家有增收渠道,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村民刘建国从2019年开始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从买入牛犊到出栏卖出,除去开支,一年纯收入达到6万元,收入比他外出务工要好很多,尝到甜头的刘建国随即扩建了牛棚。

现在条件好得很,硬化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拉到牛圈里,新牛圈也收拾好了,我想着多养几头牛,把家里的生活条件改善得越来越好。刘建国说。

在白银,依托产业走上富裕道路的刘建国并不是个例。特色产业倍增行动中,会宁县立足于资源优势,通过加快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造血功能,为富民增收和乡间复兴注入新活力。

各美其美 迷人乡间建设持续大力推进

近年来,会宁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做为实施乡间复兴战略的切入点,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集中力量创建迷人乡间,环境美、产业优、生活好、乡风淳、文化厚的幸福和谐迷人宜业乡间正在逐步形成。

强湾村是白银区乡间旅游六朵金花之一,经过近年来持续打造和提升,曾经陈旧黯淡的村庄环境,如今变得干净整洁,绿树摇曳,乡韵悠悠,如诗如画。

去年,白银区投资165万元对位于白榆公路沿线的强湾村周家台子区域实施进一步提升改造,通过拆违治乱、拆旧更新,整理释放闲置土地,实施绿化栽植、修建景观长廊及花坛、铺装人行步道等改造提升措施,一座令人耳目一新的乡间公园跃然呈现,村庄颜值飙升。

这两年,村里改造后环境特别好,路边、山上也绿化了,家乡现在越来越迷人了。谈起身边的变化,村民高自苹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人居环境改造不但让村容村貌有了大提升,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一位村干部介绍说,村里在进一步整治村庄环境的同时,还引进千亩花椒林,发展柿子树产业,一方面提升迷人乡间形象,增加乡间旅游客流量,另一方面增加村民的收入。

在迷人乡间建设中,会宁县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篇一律,注重细节塑造,坚守贫困地区原有味道,呈现贫困地区生活情趣,建成了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迷人乡间、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以及多个湿地公园。同时,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坚决打好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整治硬仗,为实施乡间复兴战略开好头、起好步。

当地还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优先把黄河沿线打造成迷人乡间建设的示范带、乡间复兴的先行区,打造了以六朵金花水韵独石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鲜明地域风情、田园特色的迷人乡间精品特色村。全区17个村荣获全国乡间环境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间全国文明村中国迷人休闲乡间等称号,有效率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乡间复兴的新路径。

同时,会宁县还大力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素质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得到新提升,推动逐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风气和精神风貌。

有机融合 开拓乡间产业复兴新途径

近年来,会宁县在实施乡间复兴战略过程中,注重乡间复兴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以中兰客专、红会铁路和S341线、S103线为主轴,以旅游+交通为发展方向,设计打造风情旅游线路,按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白银高铁南站,推动会师旧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改造升级明长城文化公园、永泰龟城、平川陡城、水川湿地公园、花村·顾家善、石村·萱帽塔等旅游景区,全方位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品质,积极发展路衍经济,打造黄河流域全域旅游示范区。

同时,谋划推动乡间复兴与特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按照农业自然生态化、自然生态园林化、园林产业化的自然生态发展模式,持续抓好乡间和沿黄沿路绿化美化,充分挖掘乡间文化背后凝结的乡愁,展示地方特色鲜明的景观文化,提升迷人乡间游览观赏价值,发挥保健修养功能。

谋划乡间复兴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机融合,搭建地企合作平台,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深化开拓与龙头企业合作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家乐、乡间民宿、乡土文化等乡间经济,推动迷人乡间与商贸紧密结合。

此外,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做为实现乡间产业复兴的主要路径,突出规划先行、创新驱动、产业支撑、要素集中、全链推动,加快一县一业一县多元建设,既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主导力量产业,又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其他产业,全力为大力推进乡间复兴赋能。

新征程需要新担当,新征程更要有新做为。站在新的终点上,会宁县将坚持把人民满意做为一切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振奋精神、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书写全面性大力推进乡间复兴的新篇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本文地址:http://51ac.top/post/153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