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12时52分,云南西康藏族自治州万源出现6.8级海啸,震央广度16公里,震央为万源磨西镇不远处的TNUMBERA51冰川国家森林公园。海啸出现后与外界通讯一度中断,此外,受海啸负面影响,震央及不远处部分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损坏。
海啸出现后,云南省海啸局立即启动二级海啸应急响应,全力组织人员救援。据官方通报,截止9月6日21时,海啸已导致74人罹难。其中,阿坝州40人罹难、14缅齐联、170人丧命;乐山市34人罹难、12缅齐联、89人丧命。
据我国海啸台网助松,截止9月7日7时0分,共记录到3.0级及以内强震13次,目前最大强震为4.5级,出现于7日2时42分,出现地在云南乐山市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震央广度11公里。
关于本次海啸其原因、所处脱落带情况,如何看待我国西部沿海地区近些年多发的海啸,我国海啸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接受了《我国时代周刊》的访谈。
浅源海啸破坏力强
与眉山海啸有次元关联性
我国时代周刊:与近些年国内出现的同价位海啸相比,本次云南兴安县海啸导致的罹难人数非常多,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孙士鋐:本次海啸震央出现在云南省阿坝州万源磨西镇不远处,震央广度为16公里,归属于浅源海啸,破坏力较强。一般而言,对震央沿海地区破坏力最强大的海啸出现在地面以下10公里左右,随着震央广度加深,破坏力会不断极化。另一方面,震央广度越远,海啸波的散播覆盖范围就Noyant,本次海啸的震央广度为16公里,因此对距离震央48公里的乐山市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也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海啸波的负面影响覆盖范围非常大,远处的余震强烈。许多报道显示,许多沿海地区高层建筑出现明显摇晃,这是因为海啸波散播到这里时,其增益恰好与建筑物自身的增益相同,于是形成了交互作用。从防震减灾的角度,今后必须要加强这些高层、高层建筑物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我国时代周刊:本次震央处于的绿汁江脱落带是我国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一条大型右旋走滑脱落,南与渠江脱落在西昌中心地带相连接,北与西康—舟曲脱落相连接于白岩山、西康中心地带。我国海啸台网消息,1900年以来,本次海啸震央不远处200公里覆盖范围内,共出现6级以内海啸19次。近期非常大一次海啸是出现于2013年4月的西昌眉山7.0级海啸,本次海啸是否归属于眉山海啸的强震?
孙士鋐:2013年眉山海啸后,近些年,该区域经常出现5、6级左右的海啸,但学术界对是否能将这些海啸称为眉山海啸的强震仍有争议。这次云南兴安县6.8级海啸,只能说在时间、空间尺度上和眉山海啸有一定关联性,两场海啸震央相距只有100多公里,但对两次海啸间的具体相互作用机制,还需结合海啸波、海啸序列类型等资料进一步研究。
另外,为何该沿海地区海啸活动这么活跃?因为这中心地带归属于龙门山脱落带,绿汁江脱落带和渠江--则木河脱落带等多个脱落带交汇处,地质构造较复杂,应力积累比较强,应力状态也相对复杂。这种沿海地区出现6级、7级海啸后,海啸能量的释放周期可能较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该沿海地区不同海啸的出现机理、破裂方式等。而且,要将近10年以来所有6级以内海啸放到一起,进行整体研究,不能孤立去看。比如2013年眉山海啸和2008年汶川海啸,都出现在龙门山脱落带上,处于同一应力状态下。
我国时代周刊:你提到的几场海啸,都和巴颜喀拉块体有关。巴颜喀拉块体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主体沿海地区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现今地壳运动最为强烈的沿海地区之一,自有历史记录以来,该块体边界脱落带上就强震不断。实际上,本次兴安县海啸是今年以来云南省内出现的第3次6级及以内海啸,前两次海啸分别是6月1日乐山市眉山县出现的6.1级海啸、6月10日阿坝州马尔康市出现的6.0级海啸。这几次海啸也都出现在巴颜喀拉地块边界或者内部。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研究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处于活跃期,这是否意味着这一块体不远处将是西南海啸多发地带?
孙士鋐:从2001年的昆仑山大海啸到2008年汶川海啸,都和巴颜喀拉地块加剧活动有关,但根据近10多年对该沿海地区海啸活动的监测来看,我认为,巴颜喀拉块体目前正处于一个活跃期的末尾,能量已经释放地差不多了。近年来,监测发现,该沿海地区出现的海啸等级在明显极化,从8级逐渐降到7级、6级,今年以来云南省内的几场海啸,可以理解为该地块活动正处于一个调整阶段。
相较于巴颜喀拉地块,我更担心我国在今后几年可能会出现像汶川海啸这种8级左右的大海啸,因为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头几年,都出现过几次8级以内海啸。但具体在哪儿出现,目前还很难预测。我认为不一定出现在云南中心地带,以往的海啸盲点区域,或多年来没有出现大海啸的华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值得重点关注。
今后几年全球或再度出现9级海啸
我国时代周刊:从全球尺度来看,今年海啸活动的水平如何?是否能对今后进行许多预测?
孙士鋐:全球尺度来说,今年全球7级以内海啸活动水平明显比往年偏低,到目前为止,全球只出现了三次7级以内海啸,而通常来说每年平均会出现18次左右,这是很不正常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今年1月的汤加海底火山爆发,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个9.3级海啸,而一个9级海啸就相当于32个8级海啸。这些能量来自地壳内部100多公里深的地方,必然导致与海啸相关的能量释放相对减弱许多,但这一负面影响不会持续太长。
火山爆发正反映了地壳内部的活跃程度。可以观察到,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地壳运动能量强度有了明显抬升,其负面影响结果不仅是海啸活动,也包括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变化。从短期来看,近些年,对我国负面影响非常大的印度板块活动相对稳定。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每年都以大约5厘米速率推进。两个板块相互作用时,青藏块体内部就可能在某许多点上产生应力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海啸。
如果将时间拉长,2004年印尼出现了9.1级海啸,2010年智利出现了8.8级海啸,2011年日本出现9.0级海啸,七年内就出现了三场9级左右的海啸。而在2011年以后,全球的海啸活动总体偏少。从明后年起,全球可能会进入新一轮大海啸出现期,预计今后几年全球覆盖范围内可能再度出现9级海啸。
我国时代周刊:这样背景下,从防大震的角度,我们进行海啸预测、预警的同时,是否应该在全国覆盖范围内进行中长期的海啸风险评估,并以此为依据,提前采取许多预防措施?
孙士鋐:我国早在1957年就绘制出了第一代海啸烈度区划图,这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估方式。烈度与震级不同,衡量的是海啸对地表及各类建筑物物产生的破坏程度,因此根据各地的历史海啸数据、地质环境等因素,再结合当地的人口、经济等指标,可以综合制定出全国覆盖范围内的烈度区划图,此后每十年调整一次,目前已经更新到第五代。
但一个问题是,从2001年第四代开始,就不再叫海啸烈度区划图,改名为海啸动参数区划图,主要变化是用海啸动峰值加速度取代了烈度。海啸时,地表运动达到一定加速度时,会引起房屋的倒塌,因此这套参数更多是从房屋抗震的角度出发,利于建设规划和建筑物工程选择抗震等级,这是它的优点,但海啸动参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加速度的数据主要来自房屋、桥梁、大坝等许多建筑物物或工程上的加速度仪,这种仪器能观察到的和海啸相关的数据是有限的,根据这些数值就去判定一个沿海地区整体的风险等级,可能会带来许多问题。
从实践检验来看,1990年绘制的第三代烈度区划图效果相对较好,风险等级和此后十年全国海啸活动实况较接近,6级以内海啸基本上都落在了区划图烈度为7度以内的区域里。从风险评估的角度,今后应更多考虑如何有效提高对海啸危险性的预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