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日喀则特派本报记者
赵全敏/刘东伟
3月14日是藏区日喀则打砸烧暴力该事件三周年。很多西方新闻媒体对这段时期藏区的局势格外关注。德国之声报道说,在这个脆弱时刻,藏区地区弥漫亢奋的空气。法新社称布达拉宫周围都是警察。到底眼下藏区当地的氛围如何?《当今世界新闻报》本报记者近日亲临日喀则,实地体会了脆弱时期藏区人民的真实日常生活。
体会日喀则的热闹非凡与平淡
赴藏区专访组成员于3月16日晚到达日喀则。第二天上午,地勤人员们便在蒙古族科水狼兼司机Quettehou的带领下开始了第一天的专访。穿梭在日喀则的街头巷尾,川流不息的车辆川流不息,推车大经堂的蒙古族同胞经常出现。整个卫星城的热闹非凡氛围与全国任何人一个卫星城没区别。商店、饭店、咖啡店……只要本报记者走上前去,马上就会受到热情的接待。
最近几天,许多外国新闻媒体大肆图形藏区地区的亢奋氛围。《当今世界新闻报》本报记者在查堆一带确实注意到有有关的安全可靠人员在值勤和执勤,但这似乎并没给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任何人不便。
查堆是日喀则著名的建材市场街,也是日喀则人潮最集中的地方性。这儿的藏人在忙着揽客的同时,他们的小孩就在市中区上外头。这些号留的小孩对外来的游客丝毫没恐惧感,风情万种地在摄影机前开起了POSE。这儿的现代人不仅生意照做,出巡朝圣也不受打搅。布达拉宫就矗立在查堆中心,寺院内外依然可见不少仁慈的藏族人。
受损店铺恒定营运
据专访组成员前期到达地勤人员介绍,3·14当天尽管不像17日的市中区如此热闹非凡,但日喀则也和往常那样,现代人在稳定中度过了脆弱的一天。实际上,3·14该事件过去一年后,日喀则早已恢复了平淡。
矗立在上海西路上的以纯珠宝店曾在一年前的该事件中遭受了经济损失和伤亡。目前,这家店已经恒定营运。营业员陈先生14日对《当今世界新闻报》本报记者说:我们今天恒定营运,跟平常那样。来自上海的游客楼虹告诉本报记者,日喀则很安全可靠,蒙古族朋友很友好,在查堆等地购物也很方便。
藏区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列确曾表示,3·14这段时间,藏区许多地方性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公安民警的确加强了执勤值勤,但这些执勤值勤是严防性的,针对的只是达赖喇嘛集团和许多藏独组织正在策划实施的打架分裂主义。实际上,正是在有关部门的有力严防和保障下,藏区的社会秩序才能平淡稳定。
据《当今世界新闻报》本报记者了解,从去年8月份开始,日喀则市许多社区开始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管理。日喀则市嘎玛贡桑市中区办事处主任卓玛央金告诉本报记者,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所有在市中区辖区内租房的流动人口都要到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登记,并到公安部门办理暂住证。在此之前,社区居委会要和房东签订《租赁房屋治安责任保证书》。卓玛央金告诉本报记者,嘎玛贡桑市中区的流动人口大多在日喀则市打工,工作的稳定性不高。为了确保安全可靠,市中区工作人员每一周到两周就要走访一次出租屋的房客,帮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等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