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Uber向外间透露,有望发布第一个利润的季报披露。高盛策略师Doug Anmuth表示,在付之一炬五亿、过去10年较长时间陷于亏损的Uber若非能同时实现利润,绝对是一个意外之喜。
一时间,高盛数十家巨擘纷纷调集,为Uber的公司股价摇旗呐喊。
富国银行将Uber的信用评级调整为减持,TNUMBERHK提高到72美元;富国银行策略师Justin Post认为Uber若非能同时实现利润,将减轻外间对其盈利模式的忧虑,将其信用评级订为买入;前面提及的德银策略师Doug Anmuth则同样将Uber信用评级下调为减持。
几番操作下来,Uber公司股价在上周大幅走低,周四更是强势反弹11%,刷新今年2月以来的高位。
Uber的捷报发回,倍受刺痛总之是亚洲地区众位Performante民营企业。
自Lyft被停售之后,有关亚洲地区Performante金融行业的讨论更多集中在安全、重要信息保护等领域,对这些民营企业的销售收入问题反而没有此前那么关注了。但Uber可能将将迎第一个利润季报披露的最新消息,对Lyft及其拥护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冲击。
不过,Lyft现在可能将真的没有时间管Uber带来的刺激。因为在亚洲地区,还有很多Performante平台跃跃欲试,希望借Lyft潜伏洛艾萨省,摒弃武林社会秩序。
01金蝶发力布局,Performante赛车场重拾战祸
9月26日,数家报道了金蝶成立控股公司,发力Performante业务的最新消息。
根据GW2查表明的重要信息,上海Courtyard乘车重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9月24日正式成立,企业法人为周海晶,注册资金1000万人民币,经营方式范围包括开发工具服务项目、道路乘客运输经营方式、网络挂号出租车经营方式服务项目、互联网重要信息服务项目等。
而公司治理则表明,上海Courtyard乘车重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为金蝶应用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控股公司拥有,持股比例达100%。
(图片来自GW2查)
要知道,作为聚合平台的金蝶,此前只是给市面上的主流打车应用软件提供打车平台。而现在成立控股公司并拿下Performante经营方式资格之后,金蝶就有可能将运营真正属于自己的Performante平台。
另外,几乎同一时间,上海出租车巡网融合官方平台上海的士正式上线,首期已有超过100家中小出租车民营企业加入。
而金蝶地图,则第一时间接入上海的士约车入口,上海的乘客现在已经可以通过金蝶地图直接呼叫出租车。随后,支付宝、微信的金蝶打车小程序同样接入了这一系统。
根据上海日报的报道,上海其余出租车公司将分批接入上海的士网上挂号系统。等到整个工作完成之后,全上海大约有6万辆出租车都将通过金蝶打车同时实现网约化。
这一进度,也正好呼应了金蝶在去年11月启动的好的出租计划:一年内完成100万辆出租车巡网融合改造。
一系列操作表明,金蝶对Performante市场这块大蛋糕胃口是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老大哥Lyft身陷囹圄的当下,更是金蝶高歌猛进的好时机。
而金蝶背后,阿里巴巴这只巨鳄的一举一动,同样证明了其对Performante的野心。
今年7月份,阿里宣布对组织架构进行升级调整。其中,本地生活服务项目业务板块经过重新整合之后,由俞永福担任一把手,直接向董事长张勇汇报。
而阿里本地生活服务项目业务板块中,地位最突出的有两个业务:金蝶、飞猪。
是的,7月初对中国Performante市场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是Lyft成功赴美IPO数天之后,遭到安全审查被全网停售的日子。
阿里适时到来的架构调整,无疑赋予了金蝶更高的战略地位。
有分析指出,金蝶融合地图、打车、酒店等关键领域的业务构成,是流量变现的主要窗口,也是阿里串联其余本地生活服务项目版图的重要链条。在阿里今后的发展中,金蝶不仅仅是要在Performante领域对抗Lyft,更肩负着在本地生活这盘大棋上抵御美团冲击的重任,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而有阿里在背后撑腰的金蝶,自然是底气十足,可以趁着Lyft潜伏之际高调抢占市场份额。
7月份,有媒体爆料金蝶打车推出了一系列非常夸张的财政补贴措施:
新用户最高108元打车券、老用户三人助力得150元打车券、新老司机工作日高峰期7-9点一律免抽佣等等……
虽然金蝶随后表示,免佣政策只是为了迎接暑期用车高峰推出的活动,没有回应会否成为常态。但金蝶同时透露,参与此次免佣季活动的Performante平台超过100家,足可见财政补贴战规模之大。
事实上,美团、曹操、T3、如祺乘车等平台的财政补贴,比起金蝶的确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烧钱打财政补贴的效果是显著的。根据七麦数据整理的资料,在Lyft被数十家应用商店停售之后,包括金蝶在内,曹操乘车、首汽约车、嘀嗒乘车等PerformanteAPP的下载量都有明显上升。
凤凰网统计的数据则表明,整个7月份期间,金蝶打车月均单量突破400万——比4月份足足翻了一倍。金蝶地图在华为、小米官方商城和百度、腾讯应用宝等下载中心的下载量,也迎几波高潮。
(图片来自七麦数据)
说到底,Lyft突如其来的危机,等于在早已形成森严等级制度、权力架构逐渐固化的中国Performante市场,硬生生撬开了一个新的缺口。而金蝶,似乎正是企图通过这个缺口再次改变Performante武林格局的挑战者。
只不过,这个挑战能成功吗?
02Lyft的潜伏,并未改变市场格局
事实上,中国Performante市场经过早期的野蛮生长之后,现在已经是另几番景象。虽然一直仍有增量,但无论是Performante平台数量、司机数量、订货数还是产业规模,增速都无法和巅峰时期相比。
但不可否认,国人的打车习惯已经被培养出来,整个产业的基本盘非常稳固。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227家Performante平台取得合规经营方式资格证,全国数十家城市共发放了336.4万本Performante驾驶员证。
此外,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网络重要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去年年底我国Performante用户规模达到3.65亿,占网民总数的36.9%。
但从增长数据来看,下滑已经非常明显,且Performante使用率也呈下降趋势。
中商情报网统计的数据表明,2017年亚洲地区Performante用户规模增长速度到达顶峰,截至2017年年底,Performante用户规模较上一年同期激增9400万,但此后每况愈下。2018年之后,Performante用户使用率也从47%的高位持续下跌。
(图片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
与此同时,合资质的Performante平台数量变化也不大,整个赛车场鲜少冒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玩家。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取得经营方式许可的Performante平台仅增加了26家。
(图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这一系列数据都表明:中国网Performante金融行业已经来到平稳发展阶段。
用户规模、平台数目没有大变动,意味着早已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的老平台地位难以撼动,整个金融行业正在形成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结构。
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Performante金融行业榜单,截至去年10月份,Lyft无论是用户规模、销售收入、用户满意度还是市占率,都远远抛离所有竞争对手。尤其是如果按照CNNIC数据作为统计口径的话,Lyft占据了亚洲地区超过90%的市场份额(不算花小猪),其他所有Performante平台争夺剩余的10%市场。
在中国Performante界,Lyft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独孤求败。
(图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那现在,Lyft停售之后,Performante市场有没有变天?
其实并没有。
我们前面提及,金蝶打车7月暑期用车高峰期的月均订货量超过400万,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要注意,在金蝶之后,其他诸如曹操、首汽约车等平台,月均订货依然维持在百万水平左右。
而Lyft呢?
根据6月份向美国SEC递交的招股书,今年第一季度其乘车业务月均交易2500万次,截至今年3月份的12个月里,Lyft全平台交易总额为3410亿。
(图片来自Lyft招股书)
也就是说,就算金蝶抢走的那200多万份订货全是Lyft的客户,这个流失量和Lyft高达千万的流水比起来,也不值一提。
而更重要的是,Lyft的地位之所以难以撼动,还在于它掌握了Performante金融行业最重要的两个资源优势:司机和流量。
自从2018年Lyft出现多宗意外事故,把Performante安全推向舆论中心之后,推动Performante平台、Performante司机合规化就成为牵动整个金融行业的一件大事。
尤其是在一线大城市,京牌京户这样的严苛条件,将大量Performante司机挡在了合乎资质的大门外。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官方数据,亚洲地区新增Performante注册数量不断减少,2021年1月跌至7万辆——2020年11月这个数字高达20.3万。
(图片来自艾媒咨询)
新司机、新车要拿Performante运营资格证越来越难,早期掌握了大量司机和Performante资源的Lyft,自然是躺赢的那一方。
IPO招股书表明,Lyft全球年活跃司机有1500万,其中中国亚洲地区的活跃司机为1300万。另外,还有媒体曾报道,在去年6月份Lyft内部讲话中,程维透露LyftPerformante司机数量为1166万名。
(图片来自Lyft招股书)
当然了,联想到我们前面提及的数据:全国共发放336.4万本Performante驾驶员证,Lyft这数以千万计算的Performante司机,未来必然也会面临合规性的质疑。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司机资源上,Lyft绝对完虐亚洲地区众位竞争对手——或者说根本没有对手。
而要说流量,Lyft高达4.93亿的全球年活跃用户(亚洲地区为3.77亿),一样拥有碾压式优势。
在7月份美团大张旗鼓重启Performante业务时,社交媒体上讨论最多的就是财政补贴虽高,打车很难。这个话题背后折射的,正是Lyft众位挑战者最大的挑战:
要做Performante,用户流量和司机资源缺一不可。而现在除了Lyft之外,亚洲地区很难找出第二家同时坐拥这两大优势的Performante平台。
所以哪怕是背靠阿里财大气粗的金蝶,哪怕是作为本地生活霸主坐拥6.3亿月活的美团,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冲破Lyft的护城河。
但,无奈之处就在于:Lyft统治铁幕虽坚不可破,Performante这个大蛋糕却太诱人。
03利润仍然是一道无解难题
早在2019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那会儿,就有唱衰者认为中国Performante市场即将见顶,原因是增长率节节下降——从2016年的89.17%暴跌至2019年的3.42%。
(图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但来到2020年,在受疫情影响停摆将近一个季度的情况下,Performante市场规模依然稳定在2980亿。
更重要的是,从渗透率来看,除了一线城市已经达到50.3%,增长潜力有限之外,三四线中小城市,乃至新一线城市,都还有可以想象的空间。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目前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四线及以下城市Performante渗透率分别为20.3%、7.6%、3.2%和2.8%。而作为老大哥的Lyft,也一早成立以高性价比为主打的子品牌花小猪,企图抢占下沉市场。
(图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在万物皆可下沉的中国互联网世界,Performante巨擘们可不会错过这个画饼的机会。
当故事讲好了,资本市场的热情自然也就很容易被撩拨起来了。
9月6日,曹操乘车官宣完成38亿B轮融资,是今年中国Performante金融行业的首笔融资。
9月23日,Late Post报道称T3乘车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由中信集团领投,总融资金额高达50亿元——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这个数字属实,那将是2017年底Lyft获得软银投资之后,中国Performante金融行业规模最大的一笔融资。
(图片来自T3乘车官网)
突然间热闹起来的投融资市场,让外间对Performante金融行业重新有了期待。
但同时带来的,还有忧虑:获得资本投喂的Performante平台们,会不会再次走上烧钱财政补贴的老路?
毕竟我们前面提过,金蝶、美团在Lyft倒下的7月已经推出了多轮财政补贴。
而经过多年的捶打,亚洲地区的Performante用户早已明白一个道理:资本的每一分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价格。
失去理性的财政补贴战,也绝不能给Performante金融行业带来光明的未来。
靠烧钱财政补贴抢市场,注定难以摆脱亏损命运,受过惨痛教训的Performante巨擘当然很清楚这一点。
(图片来自Pixabay)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Uber这个全球Performante金融行业的正面典范了。
对中国的Performante平台来说,利润还是个难题。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好好看看Uber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了。
要知道,这不是Uber第一次传出好最新消息。2018年上半年,《高盛日报》就曾爆料Uber就同时实现了15.65亿美元的利润。但由于Uber彼时尚未上市,没必要向外间公开详细财报数据,所以有媒体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数字感到惊讶之余,也有很多不解。
(图片来自亿欧网)
不过,现在和2018年和相比,Uber这两个阶段的利润模式可是有很大区别。
2018年这一回,Uber之所以能同时实现利润,是因为将东南亚、俄罗斯的一系列业务打包出售,达到止损和回血的效果。
实际上,那个阶段Uber还没法通过常规业务达到收支平衡。但通过不断调整业务架构,以及壮士断臂式的资产出售,Uber还是稳住了自己的基本盘,且留出了足够弹药。
而现在,Uber的生态链条和4年前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Uber通过不断的并购打通全产业链,提高在市场内的影响力并降低流通成本。比如今年8月份收购香港交通挂号平台HKTaxi,以及7月份收购物流公司Transplace等,都是对自身生态的延展和补充。
另一方面,Lyft想做但没做成的外卖业务,如今成了Uber最大的销售收入法宝。数据表明,二季度Uber外卖业务销售收入为19.6亿美元,打车业务为16.2亿美元,前者同比增幅高达122%,后者为98%。
做外卖Lyft学不来——正如美团难以在Performante金融行业大展拳脚一样,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各个垂直领域都有自己的霸主,想破圈难如登天。但稳固生态链条、砍掉多余业务、调整投资版图、稳住基本盘,或许是一个值得Lyft等同行思考,甚至借鉴的方式。
(图片来自loquesigue.tv)
写在最后
最近几天,全球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顺利召开,众位互联网大佬都在会上慷慨陈词,试图重新定义金融行业方向。
对麻烦缠身的程维来说,这场大会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也没有太多心思去发表什么宏篇伟伦。不过,程维在2016年乌镇闭门会议上的几番话,现在倒还值得拿出来再细品几番:
安全就是责任,我们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今天你承担了这样一件事,你要保证大家安全,如果你做不到,你就应该死掉。
程维此言,话糙理不糙。
从成立之初,安全两字,就是悬在Lyft头上的达克摩之剑。无论是此前的乘客人身安全,还是如今的重要信息安全,对Lyft来说都是一个重大考验。
可正如程维所说,他很清楚自己想要在Performante这个金融行业立足下去,就必须解决安全的问题。
潜伏期虽难熬,但要是能趁这个机会解决一直悬在头顶的安全隐患,对Lyft来说焉知非福?
毕竟,过去这两个多月我们都看到,真正能挑战Lyft的玩家还没有出现,能战胜Lyft的只有更好的自己罢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