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都比现在热,中国历史五千年,有过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admin   2022-09-15 18:32   118 人阅读  0 条评论

说到地理环境,不能不提developments学创始人李四光。

他积50十多年developments检视的Jaunpur,分析我国5000年地理环境变迁。1972年,竺发表《我国近二千年来地理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这一诸般毕生精力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揭开了我国发展史上地理环境变迁的神秘盖头。在身陷全球暖化危机的今天,仍然具有科学意义。

重访李四光

李四光(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和爱国社会活动家,当代闻名的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地质学家,我国近现代地质学和地质学的奠基者

李四光是我国近现代地质学和地质学的奠基者,自幼素来温和,做事勤劳,有一种普通人前所未见的意志力和坚强意志。小时候因身材瘦削,高中同学鲁迅嘲笑他活不过20岁。竺notably后下定决心强身健体,从早到晚。后来他活过1974年2月7日,因肺结核在北京逝世,享寿83岁。1910年,竺作为第二批利用庚款赴美留学的70名公费留学之一,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学习工学,后转入耶鲁大学地硕士班,专研地质学,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

那时候,气象界相信地理环境在发展史时代是稳定的。按照欧美权威性地质学家的讲法,如果一个地方做了30年的环境温度记述和40年的降水记述,就可以建立一个标准,代表该地区过去和将来若干世纪的环境温度和降雨量。

李四光对这一讲法表示质疑。但要推翻已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性观点,必须拿出充分的证据。1921年,竺开始检视记录developments,这绝杀就是50十多年,从早到晚,从未停歇,直到他去世前一晚,还用颤抖的笔在回忆录本上翻看了当天的相对湿度、风力等数据。

据李四光的回忆录记述,1958年9月14日和16日,他两次考察新疆天山,行经彭措林,发现四周山上并没有积雪。他想起元朝王重阳在1221年10月8日到过这里,《长春布偶水浒传》记述说,大池周长几五十里,秀峰环之,叶紫珠中,名之曰千山,即推测那时的相对湿度比现代要冷。

至今保存的李四光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回忆录,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38年37天,800多万字,令人瞠目结舌。每年松树嫩绿、松树开花、海棠从南方飞来,他都有详细的记录。

在他辞世前两三年,已经80岁高龄的李四光,每年秋风起、树叶落的时候,都坚持亲自打扫院子,并且把叶子和灰尘集中起来称一下重量,从重量的增减判断大气中灰尘含量。

持之以恒的developments观测,参之以仪器记录资料和考古成果,再加上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述,竺用这种土办法研究发展史上的地理环境变迁,与国外同行所用的同位素分析方法,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结果。

1964年,他著文论述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并分析了光、环境温度、降水对粮食的影响。毛泽东看到后非常高兴,专门请李四光到中南海面谈,幽默地说: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1972年,竺发表《我国近二千年来地理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那是一个荒唐的年代,文章用毛主席教导我们开头,但丝毫不减其科学光芒——全文仅5200余字,几乎字字珠玑,凝聚了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发展史地理环境的呕心沥血结晶。

竺文甫一问世,即震动国内外学术界。发展史地质学家谭其骧称赞说:此文功夫之深,份量之重,为十多年所少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

2009年,《我国国家地理》在盘点我国地理百年大发现时,称李四光为掀开我国二千年地理环境变迁神秘盖头的第一人。而日本地理环境学家吉野正敏则评价说,直到今天,李四光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唐代环境温度比现代高1℃

竺文根据研究材料的性质不同,将我国5000年的地理环境变迁分作考古、developments、方志和仪器观测五个时期。竺以冬季环境温度作为地理环境变动的指标,大致划分为五个温暖期和五个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长达2000年以上,约当于新石器晚期和夏商时期。这也是发展史上的地理环境最宜时期,竺将其称为考古时期。他从殷墟出土的象、貘、竹鼠、犀牛和野猪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的化石判断,黄河流域当时的地理环境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大部分时间年平均环境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1月份平均环境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

竺的判断得到了文献佐证。甲骨文记述商王武丁曾猎获一头野象,而现代野象只栖息在西双版纳密林中。

第一个寒冷期约250年,结束于前8世纪中叶,相当于西周时期。先秦文献记述周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这其实有冒贪天功之嫌,应该是中原地区地理环境转寒,迫使喜暖动物南迁的结果。《竹书纪年》记述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江汉流域现在都不封冻,说明寒冷地理环境已经影响到了长江流域。

第二个温暖期涵盖了春秋、战国、秦和西汉,至公元初结束,持续700十多年,这也是我国发展史上的繁盛时期。汉武帝刘彻时(前140-前87),司马迁作《史记》,在《货殖列传》中描写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橘、漆、竹皆为亚热带植物,当时均超出现今分布限度的北界,证明地理环境要比现在热多了。公元前110年,黄河在瓠子决口,为了封堵,汉武帝斩伐河南淇园的竹子,编成容器以盛石头,来堵塞黄河决口(《史记?河渠书》),可见那时淇园一带竹子是很繁茂的。

第二个寒冷期约当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公元6世纪结束,持续600年。地理环境转冷,中原王朝的国力也转弱。三国时代曹操(155-220年)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而不结果,唐李德裕在《瑞桔赋?序》中说:魏武植朱于铜雀,华实莫就,地理环境已比前述汉武帝时代寒冷。

黄初六年(225)冬十月,魏文帝曹丕陈兵广陵(今淮阴),准备大举伐吴。这一年大寒,水道结冰,兵船无法从淮河进入长江,魏军不得已退兵。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述的淮河结冰。李四光据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述的桑、枣、桃的开花时间,推测当时的黄河以北地区,developments比现代推迟2至4周,地理环境也比现在冷。

据《资治通鉴》,公元334年开始,渤海连续三年结冰,前燕慕容(huàng)率兵马、辎重从昌黎出发,踏冰行军三百余里,奔袭辽东,讨伐叛将慕容仁。对这次渤海结冰,当时人的理解是,慕容仁叛弃君亲,民神共怒,前此大海从未封冻,而自慕容仁造反后,渤海连续三年封冻,这是天意欲使吾乘海冰以袭之也。

在北方海水结冰足以承载大军行进时,南方长江流域结冰也不薄。南朝这时在南京覆舟山建立冰房,用以保存食物新鲜,使其不致腐烂。南朝都城在建业(今南京),要把覆舟山的冰房每年装起冰来,可以断定,当时冬天要比现在大约冷2℃,年平均环境温度比现在低1℃。

隋唐是我国的第三个温暖期,持续400十多年,到9世纪末结束。史载唐高宗650年、669年和678年,长安冬季都无冰无雪;唐玄宗李隆基时(712-756年),皇宫里栽有梅树,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所以称为梅妃;玄宗还在宫中种植柑橘,大诗人杜甫《病桔》诗,即提到李隆基种桔于蓬莱殿,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八)说,天宝十年(751)秋,宫内有几株柑树结实一百五十颗,果实味道与江南所进无异。

唐代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也比现在长。开元十九年,扬州首次出现双季稻的记述,其粒与常稻无异。李四光据以上推测,当时最高年相对湿度比魏晋南北朝高3度,比今天也要高出1℃左右。

明清小冰期

公元1000-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相对湿度又趋寒冷。十一世纪初期,华北地区已不知有梅树,其情况与现代相似。苏轼咏杏花诗有 关中幸无梅, 赖汝充鼎和,哀叹梅在关中消失。同时代的王安石写诗咏梅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嘲笑北方人常误认梅为杏。从这种developments常识,就可见唐宋两朝温寒的不同。

史书记述,公元985年,九江一带雪降三尺,大江冰合,可胜重载;1111年,水面达2250平方公里的太湖,首次结冰,且冰的坚实足可通车,湖中洞庭山上橘树全部冻死;从公元1131年到1260年,杭州春节降雪,每十年降雪平均最迟日期是四月九日,比十二世纪以前十年最晚春雪的日期差不多推迟一个月;1153-1155年的绍兴年间,金朝派遣使臣到杭州时,苏州船工还要预备铁锤破冰开路,金蔡珪《撞冰行》诗中写船工昔岁江行苦风雪,扬锤启路夜撞冰,手皮半逐冰皮裂。

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范成大被派遣到金朝,他在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阳历10月20日)到北京,当时西山遍地皆雪。他赋诗纪念,并在注中说:至是适以重阳,西望诸山皆缟,云初六日大雪。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冬天结冰,北京附近的西山重阳节遍地皆雪,这种情况现在极为罕见,但在十二世纪时,似为寻常之事。而从杭州春节最后降雪的日期来判断,杭州在南宋时,四月份的平均环境温度比现在要冷1℃-2℃。

宋末元初,我国地理环境又经历了大约100年的短暂温暖期,但回暖程度远不及前三个温暖期。在公元1200、1213、1216和1220年,杭州无任何的冰和雪。道士王重阳(1148-1227年)这时正住在北京长春宫,公元1224年寒食节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可知那时北京developments,与北京今日相近。

公元1400年至1900年,我国迎来了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寒冷期,各地方志对此多有记述,李四光称为方志时期。 1329年和1353年,太湖两次结冰,冰厚数尺,人履冰上如平地,洞庭柑橘冻死几尽。 1873年,西安府三原县连续大雪六十余日。最冷的冷锋出现在1620-1720年,期间汉水7次结冰,淮河8次结冰,太湖与洞庭湖4次结冰,北京的冬天也比现代要冷2℃左右。

这一时期正值全球小冰期,我国称为明清小冰期。同一时期的欧洲,地理环境也急剧转冷。俄罗斯平原的寒冷期约在公元1350年开始,中欧的德意志、奥地利从公元1429到1465年,地理环境明显恶化,而公元1430、1550和1590年的英国饥荒,都因天气寒冷所致。由此可见,我国的寒冷时期,虽未必与欧洲一致,同始同终,但仍然休戚相关——寒冷潮流开始于东亚,逐渐向西移往欧洲。

李四光从我国5000年地理环境变迁得出初步结论:(一)从原始氏族时代的仰韶文化到奴隶社会的安阳殷墟,这最初二千年的大部分时间,年平均环境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环境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二)在那以后,相对湿度有一系列上下摆动,其最低环境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的范围为1℃-2℃。(三)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环境温度升降范围是0.5℃-1℃。(四)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播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传播的趋势。

预测暖化仍有不确定性

1900年以后,由于相对湿度表引进我国,各地开始建气象站,地理环境变迁进入李四光所称的仪器观测时期。至今100年间,相对湿度变化大致以1940年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世界性的地理环境增暖时期,地理环境显著地暖化,与1880年代相比,1940年代的年平均相对湿度升高了1.0℃多。

这次增暖到1940年代达到顶点,随即转入相对湿度下降的时期。转折的年代各地不同,成都在1941 年,北京在1943 年,兰州在1947 年,上海在1948年,沈阳在1950 年,到1957 年时,我国多数地方的五年平均相对湿度已经降到十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之下。

到李四光发表论文的1972年,世界性大范围的地理环境异动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地质学界对今后地理环境演变的趋势,有着不同的看法,一派认为地球目前正进入一个超间冰期,即一个更为暖和的时期——从1920年代以来,北半球地理环境一直具有升高趋势,1950年代以后的变冷,只是在长期暖化趋势中的一个小波动而已。他们预言今后地球的平均相对湿度将逐渐增高,以致地球南北两极的冰盖将部分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

另一些地质学者则认为地球正进入间发性冷却期之一的小冰河期,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冷只是一种先兆,今后地理环境将继续变冷,即使会暂时出现一个短暂的回升,也不会达到以前那样温暖。他们预言这种继续变冷的趋势,将持续到二十一世纪前期。

在这场争论中,国内赞同未来地理环境变冷的人居多。但李四光研究的结果,却认为全球的未来地理环境趋势一定是暖化的。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预言,现在已得到证实。

2007年11月,联合国政府间地理环境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四次地理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1906至2005年)间,全球地表平均环境温度升高了0.74℃,并预测本世纪末相对湿度升高的幅度为1.1℃-6.4℃。

报告宣称,20世纪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这种相对湿度不可能是地球的自然变化,很有可能是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结果。

但反对者认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上世纪中期北半球地理环境普遍变冷的事实。鉴于地理环境科学依然是一门非精确科学,其结论只在一定概率上成立,IPCC报告承认,全球地理环境变迁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科学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无法完全把观测到的变化归因于地理环境系统对人为增暖的响应。(本文主要参考文献:李四光《我国近二千年来地理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见1973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来源:《文史参考》

本文地址:http://51ac.top/post/222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