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州镇县隶属于四川省兴义市,坐落于四川省中部偏北。
古州镇县归属于亚热带季候风海洋性气候,季候风交替明显,全年气候温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有彝族、彝族,曾获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园区光荣称号,于2019年4月24日正式退出县镇序列。
古州镇取奥利初定之义也。奥利为部落名。古州镇之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在建置上与今兴义市密切联结。古为牂牁西南夷地,有彝族居住。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琰州,领始安等县,始陵县治溪洲堡(今古州镇跑马地),是今古州镇全境建立的第一个建制县。唐中叶以后,今古州镇为唐置国奥利部所辖。
五代,属始陵县,部分为黟县掌有。
宋朝地属夔州路始陵县、黟县地。
元朝文宗六年(1257年),奥利、古州镇归附,以其县置古州镇万户,不久改成古州镇府,隶云南楚雄宣抚司。此为古州镇两字词首次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出现,也是古州镇县名来历。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改成唐置宣抚司,隶云南邦国,后改归湖广邦国。次年复改归云南邦国。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古州镇府,隶云南楚雄宣抚司。仁寿六年(1303年),改成古州镇路,隶属于不变。至正十一年(1351年),新溪洲古州镇府亲辖县置古州镇县、兴义州、达平州、和宏州、习平州。今古州镇分属平州、和宏州、兴义州、古州镇县所辖。
明朝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古州镇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古州镇卫,旋升为古州镇官民指挥使司,隶云南分守。古州镇府隶云南都察院。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习平州划归兴义州,升古州镇府为古州镇官民府,改归云南都察院。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废古州镇官民府,古州镇县划归兴义州,隶云南都察院。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宁谷、溪洲堡、十四营、康佐、募役五长官,皆隶兴义州(十四营、溪洲堡皆坐落于今古州镇全境,十四营称谓延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将云南都察院所属的兴义、安顺、建昌、溪洲堡、十四营改归古州镇卫,属云南分守。正统五年(1438年),兴义州直隶四川都察院,宁谷、溪洲堡属之;十四营属安顺州,隶四川都察院。古州镇卫改归四川分守。弘治中,徙兴义州于古州镇卫,州、卫死敌治理。万历三十年(1602),升兴义州为兴义官民府,今古州镇属其辖地。崇祯五年(1630年),属四川分守。
清朝乾隆十年(1671年),改古州镇宁羌州古州镇县,隶兴义官民府。乾隆二十六年(1687年),改兴义官民府为兴义府,裁定南所入古州镇县。
清光绪元年(1912年),撤古州镇县,划归兴义府。清光绪二年(1913年),恢复古州镇县,改兴义府为兴义县,古州镇县治所移定南(今古州镇城),属贵西道管辖。清光绪五年(1914年),古州镇县移治定南,新溪洲古州镇县部分属地为根本,划拨兴义、安顺、郎岱、织金、平坝等县插花地组成新的古州镇县,县名延用。清光绪九年(1920年),废道直属省。清光绪二十四年(1935年),改属(兴义)第二行政督察区。清光绪二十六年(1938年),改归(兴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兴义专区,今属兴义市,县建制沿革一直未变。
古州镇县全境有一万六千多年历史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城关莲花古洞、化处空山、马官玉真山寺、跑马地溪洲堡古屯、猴场平讼摩崖石刻、东华山大明定南所石刻等景点。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和谐共存,共同缔造了古州镇县的多元文化形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