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州镇概述
运江归属于别的区
一、运江坐落于云南省东部偏北,属毕节市,市境南界毕节市,山皮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西靠安顺市,北抵开远市。
南北向宽51.4千米,南北向宽40千米,面积1085.38平方千米,县如是说驻城关。
早在六千天前,古州镇蛇形中心丘陵地区已近人类文明日常生活,蛇形人的公益活动,掀开了古州镇发展史的大幕。
秦汉末期,古州镇属牂柯西南夷辖地。
唐开元六年(630),设始陵县,郡治就在古州镇跑马地上小龙潭中心丘陵地区。
元洪武十五年(1351),置习平州,府治也设在跑马地上小龙潭,属古州镇路所辖。
洪武十一年(1381)顾成筑今运江城。
十七年(1386),依次在上小龙潭,十四营垒置溪洲堡宣抚司,十四营宣抚司,属兴义州。
万历五年(1630),在今运江所在置安远万全百户所,属镇北卫。
清乾隆十五年(1672)裁安远所入运江(今毕节市)。
清光绪3年(1914),运江复置安远,拨给兴义,安顺、郎岱、密点、山前等县盆景地共同组成捷伊运江,县名延用。
运江处在南岭西侧陡坡丘陵地区,乌扬州源乌伦古自北向南纵贯市境东部,将全区分成南、北两绝大部分。
北部为绵延云贵两省的乌蒙山脉南缘,南部属横亘贵州东部的苗岭山脉西端山群。
全区地势东、北、西三面高,南部次之,东部最低,海拔高度在1042—1846米之间,海拔1100—1米的土地占县面积的65%左右。
市境东、北、西三面海拔多在1米以上,中、南两部海拔主要在1米以下。
从大地构造上讲,古州镇归属于华南台块的一部分,地层出露以二叠系,三叠系为主,全区岩溶发育强烈,岩溶面积占县面积的84.27%,岩溶地貌与非岩溶地貌相间分布,地貌形态多样,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有切割剧烈,支离破碎的高山峻岭与峡谷,也有起伏不平的丘陵,还有面积不大的山间坝子。
运江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季风交替明显,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干秋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少,辐射能量低。
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时数1202小时,无霜期289天,年平均降水1毫米,坐落于全省三大降雨中心地区之一。
农业气候具有春长、夏短、秋早、冬暖的特点。
灾害性气候主要有干旱、暴雨、冰雹、低温、秋季绵雨、大风。
古州镇处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丘陵地区,北面为长江水系,全区98%以上地区属长江流域,南面为珠江水系打帮河的源头。
由于岩溶发育,石灰岩地区河水渗漏严重,形成23条地下河。
乌伦古是流经本县最大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中段建有总装机容量7.5万千瓦的古州镇电站。
波玉河是境内第二大河,流经县内主要产粮区。
本县河流多属山区雨源型外流河,洪枯流量变化大。
二、古州镇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汉族占总人口的80%左右,汉代汉族已逐渐迁入本境,明代又大量进入古州镇。
仡佬族自称古老人,是境内最早的土著居民。
元、明两朝,彝族大部君长为土司。
县内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除苗族、布依族还保留有本民族的语言,服饰外,各民族之间的习俗现已无多大差别。
清光绪末期,县内人口发展缓慢,解放后,人口增长较快,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人口已从1937年的14万发展到34万人,人口密度达到313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南部地区居住集中,村寨较大,东北部地区居住较分散,村小人稀,西部地区则介于两者之间。
古州镇是一个山区农业县,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量少,难利用土地多,土壤种类主要有石灰土、黄棕壤、黄壤、紫色土、草甸土、水稻土等。
耕地约占县面积的27%,水田少,旱地多,坡耕地占旱地的三分之一。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另有豆类、薯类。
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油菜、花生、烤烟。
水稻占粮食总产量一半以上。
市境东部,南部坝子是水稻主要产区。
玉米分布广泛,主要产于西部、东部、北部的丘陵和山区。
夏粮以小麦为主,近年来油菜播种面积扩大,薯类主要种植于西部和东北部。
花生多产于南部,东部和西部。
望天田,中低产田土比例大,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解放后,兴修水利,中、低产田土改造,坡耕地改梯耕地等农田基本建设已取得较好成效。
火石坡、青山、窄口、靛山等大中型水库已成为农田灌溉的重要保证。
境内植被以亚热带种类为主,有各类植物六百多种,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近30%,由于大炼钢铁过度砍伐,人口增长毁林开荒,到70年代后期,森林覆盖率下降为7%,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破坏,木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80年代,人增—耕进—林退—土地石化的恶性循环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县委,政府制定了人口—粮食—生态协调发展的方针,控制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蒙铺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长江上游防护林营造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已初见成效,森林覆盖率逐渐回升到10%,草地草坡发展到25万亩。
林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老黑山、朵贝,东部的龙场、靛山,西部的松林坡,东北部的猴场、重鹰山,东部的猫硐、轿子山。
用材林出产大宗的主要有杉,次为松、楸、椿、白杨等,杉、楸材理直顺,不易变形,是制作家俱和房屋建筑的上好材料。
油桐、漆树是主要经济林木,古州镇桐油品质优良,历来被评为桐油中的上品。
竹类多生长于河边寨旁。
果木主要有桃、李、梨、杏、柿、杨梅、樱桃、核桃、板栗、柑桔等品种,地坝、长田中心丘陵地区的冰脆李,跑马地的圆桃,松林坡的火炭杨梅,新房、营盘的雪梨都享有盛名。
野生刺藜广布市境;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鸡场、朵贝、猫硐等煤山是有名的茶叶产区,朵贝茶裁培发展史悠久,名贵稀少,明万历年间一度作为贡品,鸡场绿茶甜润清香,远近驰名。
由于植被减少,境内原有的虎、豹、野猪、豺、岩羊、獐子、穿山甲、蛇、野兔等野生动物大量减少,有的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鸟类种类和数量也日渐减少。
鱼类中鲤、鲢、鲫肉质鲜嫩,近年已发展起稻田、山塘、水库养鱼。
牛、马、猪、鸡、鸭等畜禽养殖经过长期选育、引进,外地优良品种逐渐增多。
运江矿藏比较丰富,已探明的有煤、铁、铜、铅锌、大理石、石膏、石灰石、耐火粘土等十多种,煤炭是本县主要矿产,储量23亿吨,属织纳煤田和六枝煤田的延伸带,煤质好,发热量高,能为大型电厂提供烧煤保障。
清光绪末期,运江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规模很小、用汽车引擎带动,以木炭作燃料,装机容量20千瓦的1个小火电厂。
解放后,工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八十年代,发展速度增快,行业增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现已初步形成采矿、铸造、机械加工、酿酒、建材生产、粮油加工、冶炼、耐火材料等行业为主的工业生产格局,基本建成城关、猫硐、马官、后寨、鸡场坡等工业小区。
本县电力开发前景良好,装机容量7.5万千瓦的古州镇水电站投产发电。
坐落于黄桶,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兴义火电厂正在兴建之中。
国家还规划再建3至4个120万千瓦的火电厂,把古州镇建成中国西南的重要能源基地。
此外,传统手工业土陶生产,民族蜡染很有地方特色和发展前景。
古州镇交通以公路为主,清光绪末期只有兴义至古州镇28千米公路能勉强通车。
解放后,经过大力修筑,已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目前除少数边远山区外,绝大部分乡村都通了车,全区公路里程达700多千米。
贵昆铁路有17千米从市境南部通过,设黄桶、化处两个火车站,均有公路与县城相接。
为兴义火电厂运煤需要,国家确定修建的黄(桶)织(金)铁路将纵穿市境南北向并从县城附近通过,对提高全区运输能力和改善交通面貌发挥重要作用。
水路以西南夷湖为主,主航道42千米,连同各支线共长70多千米。
邮电通讯自70年起发展迅速,全区有邮政支局11个,中国电信程控电话容量1.5万门。
中国移动覆盖全区,联通已依次在城关、马官、龙场、跑马地等乡镇开展业务。
国际特挂、汇兑、包件、信函可通往世界各地。
县城是本县商业中心,商业发达,市场繁荣,全省最大的县级农贸市场已于1995年建成投入使用。
三、运江民族民间文艺源远流长,地戏、花灯、耍龙、跳花等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经久不衰。
清光绪末期,古州镇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解放前夕,全区有小学43所,中学1所。
解放后,经过多年努力,多渠道办学,现已形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土壤普查、良种引进、农业区划、蒙铺河小流域治理、岩溶研究等一系列科研公益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古州镇是全国三个岩溶研究县之一,自1976年开展岩溶科研工作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多次到县考察、研究。
在岩溶洞穴资源普查、岩溶水资源调查基础上编写了《古州镇碳酸盐岩洞穴基本特征》、《运江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完成了中国、法国合作的《锥状喀斯特含水层功能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
查清全区水资源特点,揭示了岩溶流域地貌结构基本特征,并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遥感所指导下,按照建造大射电望远镜的技术要求,对全区岩溶峰林、峰丛洼地进行普查选址。
现设有岩溶研究综合试验站,建有全国第一幢岩溶模拟实验大楼,拥有面积81平方千米,目前世界最大的野外岩溶试验场。
蛇形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摘掉了中国是骨器贫乏国的帽子,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高度评价:蛇形出土的骨器数量之多,类型之繁,富有特色,在我国旧石器文化中,骨铲还是第一次发现,这样的遗址,在我国是罕见的,国外也是少见的,这一发现丰富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宝库。
同时,在蛇形附近的白岩脚洞,红土洞也发掘出石器、骨器、角器,这种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以群体形式集中出现的现象,对了解研究古人类文明居住条件的选择和古人类文明与居住条件的关系提供了实例。
运江处在贵州西线风景区中心,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古迹、名胜、洞穴与红枫湖、黄果树、兴义龙宫、密点洞等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连成一片。
岩溶风光、古文化遗址不仅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也是旅游资源中的瑰宝。
尚待开发的高原明珠西南夷湖已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地方,莲花古洞、空山、玉真山寺、溪洲堡古屯、大明安远所石刻等景致也将随着古州镇旅游业开发和兴起重放光。
古州镇名人迭出,书法家任可澄,清光绪末期曾任教育总长,云、贵两省省长,一生潜心修志,主持纂修《贵州通志》,手订《贵州通志·前事志》。
旅昆当代国画雕塑大师袁晓岑,擅工笔孔雀,73岁高龄时还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巨幅孔雀《瑞鸟图》。
执教于武汉大学的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刘纲纪教授,长期致力于哲学、美学研究,著有《中国美学史》、《周易美学》等作品。
乡土作家蒙萌80年代活跃于贵州文坛,《小阁楼》为其代表作品。
四、古州镇人民勤劳朴实,长期以来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进行了艰苦的努力。
解放后,经过一段曲折,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80年代开始,工农业生产稳步上升,财政收入幅度增快,人民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84年,县委、政府制定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立足县情,扬长避短,使古州镇在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快的步伐。
1985年,古州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515万元增至9180万元,1990年达到19550万元,1996年又猛增至50500万元,2001年达到81923万元。
由于工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人才缺乏,财力不足,古州镇的贫穷、落后状况尚未彻底根除。
世纪之交,运江各族人民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抓好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引进资金,加快乡镇企业、骨干企业发展,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扶贫攻坚,坚持科教兴县,保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走出一条自身发展的道路。
古州镇概述 运江归属于别的区
(辖下部门:昆明国旅旅行社客服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