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这首诗想跟我们理清几个药理学基本概念:
信念病症、信念病症、信念病症有甚么差别?
信念病症学和信念药理学有甚么差别?
甚么是非小信念病症?
可能有的是听众会说,弄清楚这些专精基本概念对病人的病况有甚么象征意义?貌似下来大自然就知道了。
相片源于互联网
01、信念病症、信念病症与信念病症
信念病症(mental illness)是指在各种生物化学、社会学以及社会各种因素影响下,神经系统机能失调或失调,引致知觉、感情、信念和犯罪行为等信念活动出现不同某种程度心理障碍为病征的几组病症,经常需要用药理学的方式进行干涉。(节录《高阶环境卫生专精技术职业资格辅导教学内容·信念病症学高阶专业课程》)
而在国际信念与谵妄的进行分类Errors(ICD-10)中特别提出心理障碍这名词,其目地是防止使用像病症和病人这样的谚语增添的问题。
根据ICD-10中的表述:信念病症(mental disorder)是一种有尿道感染的犯罪行为或病症群或类别,其发生与原告目前的伤痛苦恼(如更让人伤痛的病症或机能不当,有一个或数个主要应用领域的机能侵害)有关;或有所增加病故、引发伤痛、机能不当和失去民主自由的信用风险。
某种象征意义上,信念病症和信念病症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涵义和径向是相差无几的,都包括了信念特异性化学物质系因信念和谵妄,心境心理障碍,躁郁性心理障碍,高血糖有关心理障碍之类。
可是,二者的论述侧重不一样:信念病症强调病因和神经系统机能失调;信念病症则只强调犯罪行为和病症,以及其引致的伤痛和信用风险。
说的通俗一些,信念病症说的是你神经系统机能不正常了,而信念病症说的是你有这个犯罪行为和病症,很伤痛。
相片源于互联网
很明显,信念病症这一基本概念更具人文关怀。由于社会上仍对信念病症有一定的偏见,早就有学者提出应以信念病症或心理心理障碍取代信念病症。但在临床实践中,信念病症这一基本概念仍被频繁使用。
不过,信念病症这个基本概念将信念药理学在临床药理学中最让人诟病的问题——病症学诊断暴露无遗,而临床药理学诊断追求的最终境界应是病因学诊断。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更倾向于用信念病症这个基本概念,并加强对信念病症的病因研究,这需要跨学科整合,如信念药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
那信念病症是甚么?
在教科书上,信念病症(psychosis)是指几组由不同原因引发的神经系统机能失调,病征在知觉、感情、信念和犯罪行为等方面出现持久的、显著的心理障碍,信念活动明显异常,并伴有检验现实能力的失去,表现为信念活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破坏,以至于病人的学习、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严重受损,甚至出现危害自身以及家庭和社会的犯罪行为。
信念病症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病症缺乏认识,否认有病,不愿就医,临床上主要指信念分裂症等。(节录《高阶环境卫生专精技术职业资格辅导教学内容·信念病症学高阶专业课程》)
简单总结,信念病症或信念病症的范围很广,从最常见的尼古丁成瘾(烟瘾),抑郁症,失眠症,焦虑症,到十分严重的信念分裂症、人格心理障碍等都属于该范畴。而信念病症则特指失去自知力、病况严重的信念病症。所以信念病症和信念病症一字之差,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更关键的是,在中文口语里,信念病症还是具有侮辱性的话,等同于骂人疯子脑子有病。所以,信念病症和信念病症二者的区分实际上十分重要。
可是,一般大众,包括一些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并没有这个意识,闹出过笑话。
数年前,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药理学中心主任陶然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称互联网游戏成瘾是一种信念病症。其中有一家媒体,不知是无意间混淆了基本概念,还是为了博眼球而有意夸大,竟写成互联网游戏成瘾是一种信念病症。
当时,很多网友受了误导,在网上大骂陶然教授。
可见大众对信念病症一词非常敏感、抵触;说得更直白一些,信念病症已经被严重污名化,人们对信念病症的歧视非常严重!
不少较大的原来的信念病症专科医院已对此有所意识了,将医院名字改为信念环境卫生中心、脑科医院或者类似于安定医院。
可目前仍然有不少省级、地级隶属医院仍冠名信念病症院、信念病症防治院,完全没有考虑到病人、家属的感受。可以想象,如果抑郁症病人和家属在这样的医院遇到熟人,这让他们情以何堪?
此外,信念病症学和信念药理学这二者也是大众、甚至医务人员也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
信念病症学研究信念病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征、病症的发展规律、治疗、预防及康复的一门临床药理学;
而信念药理学不但指各类信念病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征、治疗和预防,还涉及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病症作用的影响的研究。我们临床实践中发现,家庭社会心理因素确实是信念心理心理障碍病症的主要病因。
换言之,信念药理学的涵义更深、更全面,而且考虑到信念病症学带有信念病症字眼,容易让人滋生抵触感和病耻感。
显然信念药理学这一基本概念更加准确,也更能促进信念科临床医生重视心理、家庭和社会对病人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药理学应用领域应该逐渐弱化信念病症的论述,强化信念病症和信念病症的使用;而信念病症学这一统称也应该逐步退出舞台,由信念药理学取代。
02、对青少年,诊断非小信念病症必须慎重
除了基本概念更正之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急需得到重视:不要动辄得出非小信念病症的诊断,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
目前,被列入非小信念病症有6种:信念分裂症、双相感情心理障碍、偏执性信念病症、分裂感情性信念病症、癫痫系因信念病症、严重信念发育迟滞。
按照我国的非小信念病症病人管理服务规范规定,有关辖区机构(如街道办、居委会、社区医院、辖区学校等)应对非小信念病症病人的信息纳入管理,并随访评估、进行分类干涉。
国家采取这项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部分非小信念病症病人有一定危险性,或会对家庭、社区造成安全隐患;有关机构及时的跟踪和干涉,不仅为了降低信用风险,也是为了给病人及家庭提供更到位的服务。
可是,不少机构在执行这个任务过程中缺乏隐私保护意识,或缺乏耐心的解释,反而令病人及家属感到被歧视、监控,病况被暴露,这给他们增添极大的心理压力。
有不少被诊断为双相感情心理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就深受其扰。有病人反映,她先被诊断为抑郁症,因为长期服用药物疗效不佳,后来被诊为双相感情心理障碍,结果其信息被传达到公司所在地的社区医院,给她增添了很大麻烦。这不仅无助于病况改善,反而因为压力增大而引致病况加重。
再者,不少信念科医生对于双相的诊断也存在争议,比如我多次提及的泛双相化的问题,一旦病人有砸人毁物的犯罪行为就诊断为双相,这并不严谨。
还有,部分信念科医生只要发现病人出现了幻觉和妄想等信念病症性病症,就考虑诊断为急性信念分裂症,这也是非常不严谨的。
我们临床实践中发现,更多的病人是长期叠加性创伤引致出现抑郁症表现,后来逐步出现信念病症性病症,按照现行的诊疗标准,诊断为抑郁心理障碍伴有信念病症性病症更合适。
相片源于互联网
况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青少年发展专家德瓦旭希·杜塔(Devashish Dutta)曾指出,人类神经系统的发育大概到25岁才完成。青少年病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心智发育和性格还没成熟稳定,医生对他们进行诊断时更要谨慎,必须考虑到诊断本身给病人及家庭增添的心理压力。
诚然,一些信念科专家可能会反对我以上的看法,他们可能会认为:信念病症、信念病症学等是医疗名词,与大众的口语不一样,将专精名词同等于老百姓骂人的话,那是不够专精;
他们可能还会说:诊断是严格依照诊疗指南、病症对照得出的,有了诊断才能针对性用药,如果处处顾及病人及家属的感受,岂不是太不专精了?
这些专家只站在专精的角度上想问题,与他们只是单纯的生物药理学诊疗模式,尤其是信念药理学思维方式有关;也与他们的问诊时间有限、与病人家属的缺乏深入交流有关,他们对病人的病耻感体会得不够深切。
我与病人家庭的首次面诊至少1小时,后续治疗也与深度心理治疗为主,我因此有机会深入地了解病人、家属的求医过程和心态:
他们的病耻感往往非常严重,有苦无处诉;家长带孩子上信念科治病要偷偷摸摸,孩子在校内服药要遮遮掩掩;
而且,这种病耻感还会影响家属、病人对病症的知觉,他们自己也很绝望,病人对治疗容易失去信心,自我否定,情绪波动更加剧烈,病况加重,继而更加绝望,进入恶性循环……
我相信,只要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病人的感受,任何一名医生都会意识到,信念病症这个标签增添的病耻感是十分严峻的、急需改善的问题。
而且,临床实践证明,信念科药物治疗不是唯一的治疗有效方式,我们的深度心理干涉能找准病症背后的心理因素,治疗更高效。
总而言之,医生治病救人,本就应该充满人道关怀。而且,世界环境卫生组织早就呼吁生物--心理--社会药理学模式,在信念药理学应用领域更需要这样的模式,如果医务人员还故步自封、过于盲目地维护所谓的专精,没有跨学科的知识,又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和感受,忽视了药理学与大众文化的接轨,这是严重的脱节,也是对医道的违背。
(本文来源公号:晴日心身医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