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命不是父母给的]14岁男生跳楼身亡:夺走孩子命的,不是妈妈那两巴掌

 admin   2022-09-19 08:54   108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主持人 | 阿之

译者 | 顾澄

作者 | 课余花开(ID:xsha369)

吗很心痛。

即使看见两个太让人伤心的新闻报道。

日前,重庆一位初二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幼儿园里被其父亲公然扇一拳头后上吊自杀,尽管早已尽早送医急救,但即使伤情太重却是不治失踪。

事源于:14岁的女生,在幼儿园玩鬼牌,被同学捉住,请爸爸来。

女生的爸爸是不是和同学沟通交流的,不太确切。

监视拍下的镜头是,走道里,爸爸打了小孩两个一拳头,小孩挡了呵呵。

爸爸十分恼怒地说了这段话后,女生立野站好,爸爸低头又打了女生两个一拳头。

接下去,爸爸焦虑如果十分崩盘,即使她随即又是掐女儿的胳膊,又是戳女儿的脸颊,嘴中还逗笑着甚么。

爸爸返回后,女生在走道里蹲坐了一分钟,忽然抛下护栏,从5楼Sauve而下Sauve。

两个14岁的少女,就这种走了。

十分对不起,以这种的形式重新认识他。

但我想,此刻最无法原谅自己的,如果是他的爸爸。

就像上海17岁少女跳桥事件一样,在小孩Sauve而下一跳之后,全世界都在怜惜中众说纷纭。

而那个焦虑崩盘的爸爸,却永远地失去了她的小孩,一辈子都活在无法饶恕自己的负罪感里。

爸爸当然是不对的,不管是从教育形式却是焦虑管理。

但,仅仅是爸爸的这段话,两个拳头,一顿推搡,那个小孩就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吗?

并非的。

早在这个惨案以如此悲痛的形式爆发前,这个家庭早已隐藏了太多的亲子矛盾。

悲剧,不过是以极端的形式,把两个家庭内部长久藏匿的暗伤,撕开两个口子曝光给世人看,并提醒所有围观者:

教育的问题,从来并非一天养成的问题。

小孩的问题,从来并非一次冲突的问题。

早在很久很久之前,小孩就病了,家长却讳疾忌医。

1

问题小孩背后

都站着缺席的家长

儿童心理学上有句话:

当你发现你的小孩有问题时,其实你早已错过了10次陪他改正的机会。

如果有一台摄像机,能从小孩出生起,就记录下他成长的轨迹,我们就会发现:

当两个小孩出现某方面的问题时,他其实向大人求助过很多次。

比如,小孩注意力不集中,是长久以来,大人没有给他两个安静有序的环境,他的注意力总是被嘈杂的声音吸引,直至最后连5分钟也安静不下来。

比如,小孩暴躁爱哭不讲理,是大人们没有耐心和他沟通交流,或者习惯用只要一哭就满足的溺爱喂养他,直至他以此来要挟大人。

比如,小孩特别痴迷手机游戏,是大人们一忙就把手机扔给小孩,借此逃避陪伴的劳累,且在规则不明的模糊中,让小孩觉得随便玩也没问题。

小孩身上的毛病,都能在我们身上看见原型,也都能在我们家庭找到病根。

就像重庆14岁女生跳楼自杀事件,爸爸公然对小孩的崩盘和殴打,大概率并非此时此地只发生这一次。

也像你们家,小孩痴迷手机游戏,是他从小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时,就是想玩手机就能玩的,想看电视就能看的,想吃独食就吃独食的,甚至想殴打大人都是没问题的。

他在没有规矩中长大,当然就不懂方圆;

他被当祖宗养,当然就不会共情他人;

他没有被人指出过错误,当然也就无法在被纠正中,明白是非。

为甚么所有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都说0—6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

即使,那是一张白纸的第一笔,一篇文字的第一段,两个天使的第一步,是习惯养成的第两个阶段,是亲子连接的第一座桥梁。

十分可悲的是,很多双亲,在小孩6岁之前时,即使种种原因,没有给予安全而充分的陪伴,当小孩一身毛病时,又极其嫌恶地指责:

你是不是这种,你是不是那样,你太给我丢人了!我是不是会有你这种的小孩!

这种的家长,没有资格嫌弃小孩,而是要向小孩道歉。

即使,每个有毛病的小孩,都在通过伤害自己的形式,向双亲发出呼喊:

爸爸爸爸,看看我,我生病了,需要你们花些时间,把我带出坏习惯的沼泽,否则我会沉溺的。

看见你的小孩,看见他今天所有的问题,都是对你们缺席太久的敌意。

不要随便给他扣上坏叛逆堕落的帽子,知道他今天所有的问题,你们也有份儿。

像对待新生儿一样宽容接纳他,从第两个好习惯开始引领他,给他时间,给他肯定,他才可能在你们的看见中,主动改变自己。

从心态上做到这一点,你才在行动上做到下一点——

2

挽救两个小孩

其实是捋顺他周围的关系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他所处关系的反映。

所以,挽救或治愈两个小孩,要治疗的并非是这个小孩,而是他周围的关系。

确切来说,是他和双亲的关系。

很多双亲看不到这一点,发现小孩有了问题,就病急乱投医,认为都是小孩的错。

你们的小孩自幼由外公外婆抚养,尽管你们是他的双亲,但外公外婆更像是他心理上的双亲。

他进入青春期后,你们把他带到身边,给他贴上变坏了的标签,武断切断他和老人的关系,但又没有时间、耐心和方法,去修复你们和他之间的关系。

这个小孩,在关系的忽然断裂中,就会无所适从,异常叛逆。

他返回了溺爱的外公外婆,对你们又缺乏亲密和信赖,孤独无助中,他必须抓住甚么,去建立一种被无限包容、无限接纳的关系。

手机和游戏,就这种成了替代品。

现实中,他无法和亲近的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爱。

游戏中,他才和虚幻的人,建立脆弱而痴迷的网。

要知道,每个沉迷网络游戏的小孩,其实都是两个对现实失望的少女,确切地说,是对双亲失望的少女。

不要再恨铁不成钢地斥责你的小孩:你为甚么对游戏这么痴迷?

从一点一滴上,陪他多回到现实中和人发生连接。

陪他锻炼,带他旅行,和他一起读书,邀请他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多听他的想法,放手给他去做决定,让他在体验和经历中明白——

手机的方寸之地外,原来还有这么多好玩有趣的事儿。

接受他还会犯错,还会犯瘾,还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会往前走三步又往后退两步,但一定要鼓励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在好习惯中,重建自我。

走得多了,小步就变成了大步,小孩就变成了好小孩。

在行动中做到这一点,你才能来到第三个阶段——

3

给你全部的温柔

但我也有坚定的时候

这几年,小孩自残自杀事件的爆发,让不少家长都陷入迷茫:

真不知道该是不是管小孩了! 管得多了,小孩会跳楼自杀! 不管他,又怕他走上邪路!

其实,不必过分担忧。

少女自杀伤重的事件,不管是过去却是现在,不管是国外却是国内,一直都有。

即使,问题家庭,从未绝迹。

这些年,不过是网络发达,传播迅速,而教育焦虑,一次次把这类悲惨事件,在讨论中不断放大而已。

从概率上来讲,这些事件,永远是小概率的极端事件,只要你真正地爱你的小孩,他大概率会成为健康而豁达的人。

那么,是不是才算真正的爱呢?

温柔而坚定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给小孩全部的温柔和耐心,接纳和鼓励,分享和陪伴,而并非说教和唠叨,控制和绑架。

在具体事上,要给小孩坚定的原则和边界,做对了就要大声表扬,做错了就要明确指出,失信了就要受到严惩,违规了就要付出代价。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好的只玩20分钟游戏,到点了就必须放下手机。否则,就失去下一次20分钟的机会。

家长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小孩会在清晰的认知里,耳濡目染,明确自我。

一位叫劲姊的爸爸,在重庆14岁女生跳楼自杀后,分享自家小孩的故事:

我家崽,也是两个不省心的小孩。

中学时,我多次被同学请到幼儿园,以至于看见同学的电话就紧张。

但并没有因此指责打骂过小孩。

高一时,接到同学的电话,说我家小子伪造走读证(他是寄宿生)多次混出幼儿园,那天终于被抓获。

我当时在另一座城市,向同学说明情况,马上出发,晚上10点半才赶到幼儿园。

我小心翼翼地问同学,小孩是不是样,同学说在外面罚站。

我看见我崽笔挺地站在走道里。他看见我喊了一声‘爸爸’。

我问他吃饭了吗,他说没有。我到同学办公室,被告知处罚结果是,停课3天,记过处分。

我坦然接受,并向同学道歉,把崽带走,把路上给他买的饭菜递给他。

在家三天,我一句也没提这件事。

第四天,送他去幼儿园,进了校门口,才问他,你说说是不是和保安叔叔斗智斗勇的。

浑小子笑了,把事从头到尾说一遍,其实也没做甚么,就是混出去走走,或者买杯饮料。

我说了句何苦呢,两个人的档案是要陪伴终身的,要珍惜自己的荣誉。

顺便告诉他爸爸眼睛不好,那天赶去幼儿园,心里又急。晚上开车上高速,万一出点事,你日子是不是过。

从那以后,崽再也没给我添过乱。

是的。

想要得到小孩的接纳,先接纳小孩。

想要得到小孩的爱,先爱小孩。

想要得到善果,先播种善因。

4

最后,如何和小孩相处?

有两个原则。

第两个原则就是,当小孩犯错的时候,要把他当两个小孩来看。

也就是说,他是小孩,还在成长,认知水平有限,自控能力不足,这些都是需要他慢慢学习和在双亲的教导中学到的,请多些包容和耐心。

第二个原则就是,当你批评小孩的时候,一定要把他当个成年人来看。

站在两个成年人的角度,想想你要说的话,如果放在大人身上,会不会伤害自尊心?

小孩也是人,只要是人,被责骂就会伤心,不被尊重就会愤怒,受委屈了就会有恨,不被理解就会有痛苦。

教几个双亲和小孩说话的小技巧:

请不要说:我和你说话呢,你这个小孩是不是回事?

请这么说:我感觉你今天有心事,你能不能和我说说看?看看爸爸(爸爸)能不能帮你。

请不要说:还不回房间去,这么晚了,别玩了,听到没有?我都说了好几遍了!

请这么说:还有十分钟就要睡觉了,你是先刷牙却是先洗脸?

请不要说:小小孩懂甚么,你是不是这么犟啊?我都是为你好!

请这么说:你可以说不,但我需要知道你说不的理由,才能理解你呀!

有一本书,叫《为何家会伤人》,里面写到的场景,吗很让人刺痛。

你给了小孩恨,却妄想从他身上得到爱;

你给了小孩痛苦,却妄想从他身上收获感激;

你给了小孩阴影,却妄想他永远积极向上没有阴霾;

这是永远不可能的。

纪伯伦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

你的儿女并非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小孩,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希望所有的双亲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小孩并非我们的附属品,更并非我们焦虑的垃圾桶。

不要再以爱之名,做伤害小孩的事了!

编辑 |阿之校对 |木尧审核|关关

作者 |课余花开(ID:xsha369)译者顾澄,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译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本文地址:http://51ac.top/post/244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