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关注网易信息技术的QQ订户号:techsina
文/道总
来源/道总可解(ID:daotmt)
一会计年度,智能手机金融行业能萎靡两个字来比喻。
依照CINNO Research正式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会计年度,中国消费市场智能机销售量约为1.34亿部,环比下降16.9%。该位数已创2015年以来的前两年最高值,相对2017年前两年2.39亿部的销售量低点,下跌了43.93%。
国内智能手机供应商的销售量大幅下滑着实严重。除了今年销售额绝对值较高的王者以外,OPPO、vivo大幅下滑振幅均超一成,华为连续两会计年度环比大幅下滑超20%。
一会计年度Licharre羿语,可三会计年度似乎也悲观不起来,尤其是一直被传今年史上名符其实的iPhone 14,前日郭明錤撰文预估,iPhone 14系列产品机种的平均单价将上涨15%,但依照昨天的正式见面会,iPhone 14系列产品的基础款和中高档的Pro款起单价均与一年前的产品价格维持完全一致,其他机种特别针对相同缓存版虽有相同振幅的提价,但提价振幅相比下高于预估。
这无形之中大幅冲高了使用者买回的冲动。而对升级换代品牌来说,则能说是举步维艰,凉意更重了。
绵羊肉下,苹果公司不敢强势反弹
从近期苹果公司的产品价格思路及活动期间的销售产品价格来看,即便在中高档消费市场赢麻了的苹果公司,也不可能为了推升利润率TNUMBERA51就涨,因为智能机金融行业的不振,反之亦然让苹果公司谨小慎微。
依照IHS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有线智能机发展战略(WSS)服务新一代正式发布的分析报告,预计今年全球智能机销售额为12.5亿部,环比下降7.8%,而展望明年,该机构预计2023年三会计年度将出现温和反弹,全年销售额将回升至2.7%的年增长率轨道。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全球智能机金融行业仍将继续大幅下滑,面临一个较长的寒冬时期。
具体到使用者层面,最近几年,果粉对苹果公司新机的创新期待值已经越来越低,他们买回苹果公司智能手机的心理,从买创新转变为了买稳定,尤其是苹果公司采取降价思路之后,给了使用者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买回理由。
因此,在换机周期被不断拉长的情况下,一旦iPhone 14系列产品的定价过高,使用者可能会选择观望。
一部分人会等到新机产品价格下调时再买,而另一部分人或许会转投他人怀抱,从这个角度看,iPhone 14还潜藏着一个竞争对手—折叠屏智能手机。按照原来的猜想,如果iPhone 14系列产品平均提价100美元,iPhone 14 Pro两款机种的产品价格,普遍上到一万以上,而在这个产品价格区间,除了苹果公司,华为、三星的折叠屏智能手机也是消费者的选择。
依照数据统计机构CINNO Research的报告,2022 年一会计年度国内折叠屏智能手机的累计销售量达到了130万部,超过了2021年全年16万部的成绩,涨势迅猛。
不少机构都预估,折叠屏智能手机消费市场未来几年将整体迎来急速扩张,而且随着折叠屏智能手机不断缩减成本、下探产品价格,在苹果公司折叠屏还没上市前,各供应商的折叠屏智能手机也可能会成为消费者尝鲜的一个选择,和苹果公司抢夺中高档消费市场。
从苹果公司自身的销售规律来看,iPhone销售量一直存在大小年周期性规律:iPhone6系列产品是销售量高峰期,从iPhone7系列产品到iPhoneX系列产品是明显的低谷期,而从iPhone11系列产品开始,销售量开始回升,iPhone12、iPhone13系列产品又迎来了高峰期。这种上行增长的态势已经维持三年,今年或许会迎来转折,因为前几代机种把存量使用者的换代需求吸收得差不多了,很可能压制后续产品的需求销售量。
如果这个时候还大幅调整产品价格,iPhone 14系列产品的销售量很难维持增长神话。
iPhone 14又要大杀四方?
当整个智能机金融行业全面大幅下滑,中高档消费市场反而逆势增长。据消费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1年,中高档智能手机在全球智能机消费市场的份额占比达到27%,创下了历史新高。
但中高档智能手机的增长红利,基本都被苹果公司吃去了。报告称,2021年,苹果公司的中高档智能手机消费市场销售份额为60%,三星中高档智能手机整体销售份额下降至17%,排名第二,华为为6%,排名第三。
产品虽没有多少吸引力了,可iPhone仍旧稳坐中高档机消费市场,这才是苹果公司的可怕之处,它牢牢占据消费者买回中高档智能手机的首选之位,仅仅通过产品价格上的让步,就成功大杀四方。今年6·18,国内主流供应商掀起产品价格战,新款旗舰降价基本都在800-900元,苹果公司以差不多的折扣,在电商平台上一骑绝尘,是第二名Redmi K50的8倍有余。
当然,以销售产品价格来吸引使用者,对苹果公司来讲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单靠苹果公司的产品已经再难维持过往的高销售量和高利润率。
但最危险的,是上探中高档消费市场失败的升级换代品牌品牌们。iPhone 13的热销周期远超预期,已经让一会计年度的国内智能手机供应商产生误判,很多品牌没有达成清理库存的目标。而三会计年度iPhone 14系列产品的提价振幅没有外界预期的那么高,升级换代品牌供应商在中高档消费市场上的竞争形势并没有变得有利,他们正式发布的旗舰机面临不小的压力。
具体来看,在9月8日凌晨的苹果公司秋季正式见面会开始前,华为率先公布了Mate 50,这让外界嗅到了一丝火药味,也吸引了国内不少消费者的注意。很多网友纷纷表示,相比iPhone 14,Mate 50未尝不是更好选择。
只是,华为Mate 50系列产品存在两个致命缺陷,或许使其终究难以成为爆款,与iPhone 14抗衡。其一,华为Mate系列产品智能手机之所以成功打入中高档消费市场,一个核心要素在于代表华为自研能力的麒麟芯片,但除了产品价格较高的Mate50 E使用的是高通骁龙778 plus芯片,其他都是高通骁龙8+gen1芯片。
没有麒麟芯片加持的华为中高档旗舰机,有多少人愿意买单,这是一个疑问。而华为的整场正式见面会下来,余承东只在公布智能手机产品价格的环节,简略提及Mate50 E与其他三款智能手机的芯片差异,其他时候也对芯片只字不提。
其二,华为 Mate 50 全系列产品机种仍无缘5G,虽然5G通信智能手机壳或许能弥补这个短板,可是之前华为P50 Pro的5G通信壳产品价格高达799元,堪称昂贵。由此来看,单从产品上,华为 Mate 50不是买回中高档智能手机的最佳选择。
另一个在中高档消费市场上冒出头的是vivo,vivo在600-799美元(约合人民币4100-5470元)
的产品价格区间,环比增长504%,这主要是由vivo X80带动的。vivo X80确实表现优异,但其价位恰好避开了iPhone 14,难以给iPhone 14带来压力,而且新机正式发布后,iPhone 13必然降价,将与vivo X80抢夺这个产品价格区间的消费市场。
Vivo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产业链没能困住苹果公司
今年一会计年度,上海疫情爆发,和硕位于上海和昆山的2家主力工厂停产,而主要负责MacBook制造的广达在4月初就停止了其上海松江区工厂的生产。当时,外界纷纷预估iPhone 14的产能很可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有消息称,目前iPhone已经备货 3400 万台,是今年 9000 万台总订单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苹果公司计划iPhone 14 在我国正式发布大约两个月后开始在印度生产。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在9月首次正式发布之后,印度的第一批 iPhone 14 可能会在10月下旬或11月完成。
在疫情、物流、上游原材料等不利因素叠加的背景下,不得不承认,苹果公司依然在产业链上表现出超强的把控和协调能力。一方面,苹果公司果断削减Mac、iPad等产品线的硬件端备货,全力确保iPhone的稳定供应,而今年PC消费市场的异常疲软,似乎也印证了弃车保帅的发展战略正确。
另一方面,向印度、越南转移产能,极大地减小了国内疫情反复可能带来的风险。更关键的是,逐渐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或让苹果公司在产业链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性,于缩减成本、改善利润率、开拓新消费市场以及牵制供应商,都将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
依照2022自然年第二会计年度的财报数据显示,苹果公司实现了829.6亿美元的总营收,保持了1.87%的微增,但其净利润率仅为194.4亿美元,环比降幅超10%。另外,尽管iPhone13系列产品的销售量超出预期,可其增长还是无法持续缓冲其他产品大幅下滑带来的影响。iPhone13正式发布后,苹果公司营收从今年第四会计年度到今年第二会计年度的环比增幅分别为11.22%、8.59%和1.87%,不断降低。
苹果公司净利润率大幅下滑,全球供应链产品价格提升是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产品打折、产品价格下探,也对利润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苹果公司要提升利润率,一个途径是提价;美银分析师称,如果苹果公司将iPhone 14 Pro的单价提高50美元,苹果公司股票的每股收益将上升0.20美元;而如果苹果公司将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单价提高50美元,同时将iPhone 14和iPhone 14 Max的单价降低50美元的话,苹果公司股票的每股收益将增加0.10美元。
但提价存在较大风险,相比下,产业链转移,借助印度和越南的人力优势,可降级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率空间。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人力成本逐渐上升,结合Statista数据,2020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时薪为6.5美元,而越南仅为2.99美元,约是中国的46%。印度劳动力数量更多,且年龄更年轻,普通工人工资可能只有我国同行的1/3或1/4,甚至更低。
除人力成本,苹果公司也在供应链上努力协调,以降低成本。目前iPhone的大量零部件仍然来自我国,即便苹果公司将组装工作放在印度,也需要从我国出口大量零部件,这使得物流成本大幅增加,同时也让印度制造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不过,此前印度生产新款iPhone通常滞后6至9个月,今年大幅缩短至2个月,一旦完全同步,可能就意味着苹果公司在印度建立起的供应链日渐成熟,而这对国内供应链企业来讲不是一个好消息。
自智能机时代来临后,苹果公司的一举一动都牵制和影响着升级换代品牌供应商,时至今日,这点可能并没有随着升级换代品牌品牌的强大而改变。
在整个金融行业低迷不振的情况下,他们似乎只能期盼iPhone 14提价,才能喘息,但事与愿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