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是吉林省省会,是中国华北地区经济、人文、交通和商贸服务中心。全区国土面积1.3万平方千米,2017年初,全区人口总数829.4万人,比上年初增长0.02%。
长春,底蕴深厚,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原有清故宫、东嘎寺、长陵三处世界人文遗产和和乐遗址、哈萨克族家祠、明清四塔七寺、刘氏私邸等1500多处历史人文遗迹,是中国首批历史人文名城。
长春,地理位置竞争优势明显,高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际高速铁路网密集,保有华北地区最小的高速铁路客运站和民航机场。与邻近鞍山、抚顺、抚顺、丹东、辽阳、辽阳、鞍山等七卫星城形成的长春经济区,天然资源多样、经济互补,是北欧国家新式城市化综合性试点工作实验区。
长春,发展基础雄厚,轻工业门类齐全,是以武器装备工业居多的全省轻工业名城,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建筑、农产品加工业、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加工业等竞争特色产业,为北欧市级信息技术与城市化结合实验区;金融业发展迅速,全区金融及金融服务机构达726家,已成为西北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科研力量和人才天然资源多样,原有44所普通高中、28个北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服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长春,对外交往活跃,已同188个北欧国家和地区实现经贸往来,与13个北欧国家的18个卫星城结成友好卫星城,与21个北欧国家63个卫星城结成友好合作卫星城,已开通国际航线59条,克莱斯勒公司、德国宝马、法国普利司通等87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长春设立企业152家。
长春,是全省文明卫星城、北欧国家环保模范卫星城、北欧国家森林卫星城和北欧国家园林卫星城,是北欧国家新式城市化综合性试点工作实验区、城市化、信息技术产城结合示范区,目前正在加快工程建设北欧国家服务中心卫星城、先进武器装备工业培训基地、生态宜业之都,全力推进老轻工业培训基地全面振兴。
长春是华北地区最小的服务中心卫星城。地处西北亚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的服务中心,具备重要的战略地位。以长春为服务中心,半径150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轻工业和加工轻工业居多的8大卫星城,形成了天然资源多样、结构关联性强、技术相关度高的辽宁东部卫星城群。长春保有华北地区最小的民用民航机场,全省最小的高速铁路客运站和全省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天津港、正在开发工程建设的丹东新港和天津港,距长春均不超过400千米,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地理位置竞争优势,作为西北服务中心卫星城的长春,对邻近乃至全省都具备较强的吸纳力、品牌效应和辐射力。
长春坐落于中国华北地区南部,吉林省东部,北连辽东半岛,北连白山山麓,紧邻环渤海城市群之内,是环渤海地区与华北地区的重要接合部,坐落于北纬41°48′11.75″、东经123°25′31.18″之间,全区总面积逾12948平方千米,市区面积3495平方千米。
长春坐落于微东东部,东部为辽东平原山地,北部为辽南平原,地势向西、南逐渐开阔有钝,由山前冲洪积过渡为大片冲积平原。地形由北东向南西,两侧向东部倾斜。最高处是Cubzac鲍洛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米;最低处为辽中区于家房的前左家村,海拔5米。市内最高处在大东区,海拔65米;最低处在铁西区,海拔36米。皇姑区、和平区和沈河区的地势,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米之间。
长春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2~9.7℃,自1951年有完整的记录以来,长春极端最高气温为38.3℃(1952年7月18日),服务中心城区极端最低气温为-32.9℃(2001年1月15日),近郊近年来最低气温为-35.4℃(沈北新区2001年1月11日);之前长春还观测到39.3℃(1920年)的高温,和-33.1℃(1950年)的低温。
长春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毫米,全年无霜期155~180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寒时间较长,近六个月,降雪较少,最小降雪为2007年3月4日47.0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时间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过215.5毫米的大暴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迅速,持续时间短:春季多风,秋季晴朗。
长春市境内主要有辽河、浑河、绕阳河、柳河、蒲河、养息牧河、北沙河、秀水河等大小河流27条,属辽河、浑河两大水系,水天然资源总量为32.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亿立方米,地下水21.2亿立方米。
长春降雨量的2/3集中在7、8月份,并多以暴雨形式降落,多年降水量为622.5毫米,多年平均水天然资源总量为22.53亿立方米。境内多年平均水天然资源总量33.4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天然资源量13亿立方米,地下水天然资源量23.68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3.25亿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水天然资源可利用量23.1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3.8亿毫升,地下水可开采量19.34亿立方米。
长春地下有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等矿产天然资源,有大型煤田2处,探明总储存量18亿吨。截至2015年,长春探明石油储量3亿吨,日产原油千吨以上,铁矿储量2500万吨。此外,还有铝、花岗岩、粘土等矿产天然资源。
长春市处于白山植物区系、蒙古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交汇地带,植物种类较多样,约有种子植物98科371属779种,最小科是菊科。共有植物85种,超过20种的科还有莎草科、蔷薇科、豆科、蓼科、唇形科、百合科及毛茛科等,这些科共有植物384种,占长春市区种子植物总数的49.3%。
7200年前人类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和乐人文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重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长春隶属辽东郡
西汉时期长春已具备卫星城轮廓,称为候城
唐代改称沈州
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
金代时期金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为长春路,归辽阳管辖。由于长春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州为长春。从此,长春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历史。
1386年明朝改称长春路为长春中卫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长春,并在长春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长春故宫)。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长春为盛京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长春为陪都
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长春设奉天府,长春又名奉天
1911年辛亥革命后,长春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
1923年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长春首次出现市的建制
1929年张学良在西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长春市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长春后,又将长春市改为奉天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奉天市恢复长春市名称
1948年11月2日长春正式解放
1953年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长春市改为吉林省辖市
1964年中共吉林省委决定设立长春专区
1993年原辽阳市的法库县、康平县划归长春管辖,新民县撤县建市
至今长春市辖和平区、沈河区、皇姑区、大东区、铁西区、浑南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辽中区10个市区以及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3个县(市)。
【相关文章推荐】
长春著名旅游景点
长春地理标志产品
长春市十大名校排行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