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债是几级债券]两名高管接连离职申万菱信转型之路坎坷

 admin   2022-09-22 20:35   96 人阅读  0 条评论

在不出三个月的时间里,大摩菱信的副社长和总副经理陆续离任,老总项目组出现剧烈动荡,现阶段子公司正在孔利耶总副经理和副社长。做为当初借助PG实现弯道超车的子公司,大摩菱信结构调整的过程似乎并不顺利:在此之前重点加码的定量公募基金基金业绩预期并不亮眼;子公司合法权益类项目组也缺少歌星级的人物挑大梁;现阶段子公司还充斥着大量的被动型商品,但做为较大型子公司来说,大摩菱信很难在成分股类上与人一决高下。   11月23日,大摩菱信发布高级管理工作人员变更公告,子公司总副经理来肖贤因工作需要已于11月22日离任,并不转任本子公司其他工作岗位;在此之前,子公司的副社长副经理胡然已经在10月24日离任,其间间隔大约三个月的时间。   据《红月刊》本报记者了解,通常一家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老总离任,很可能是管理工作子公司盈利预期达不出股东方预期造成的,大摩菱信两大领军人物陆续离开大概率与此有关。数据表明,去年四季度末,子公司的总体量为271.5亿,较去年底仅增加9.9亿。除此之外,子公司现阶段还有6只PG公募基金基金在存续运作,体量约为78.55亿,占子公司总体量比重达到30.45%。   汇总本报记者专访到的业内观点,昔日凭借PG公募基金基金的助力体量曾一举突破千亿,但大摩菱信如今的体量却不出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当年同样加码PG的嘉实、招商、富国等公募基金早已经实现了华丽转身。除此之外,子公司的大股东大摩宏源证券长期居于头部券商之列,但大摩菱信公募基金基金最新的排名仅为第66位。   结构调整之路荆棘密布   随着PG商品退出已成定局,大摩菱信也开始了艰难的结构调整过程。从子公司发行的商品上看,其最先加码的领域是定量型商品,在2017年《PG公募基金基金业务管理工作指引》开始实施其间,子公司发行成立了定量成长和定量驱动力四只新品。而在此之前,子公司的定量商品多于定量大盘蓝筹1只。   但定量公募基金基金并未给子公司的体量和利润带来曙光。在去年A股系统性下跌的背景下,上述定量商品的业绩预期也悉数全线飘红。比如定量大盘蓝筹的换手率增幅多于-27.03%,当年体量也暴增2.92亿。而定量公募基金基金的高频交易思路,也使得公募基金基金相关费用支出较多;该公募基金基金去年净亏损6.29亿,成为子公司净亏损最多的一只商品。   去年子公司的定量商品依然问题多多,尽管去年市场回暖,上述三只商品周内的换手率增幅也超过20%,但似乎依旧不被投资人买账,比如去年以来定量大盘蓝筹的体量继续暴增,公募基金基金四季度末的体量约为9.7亿,较去年底暴增7.8亿,创下了近3年来的体量新低。   除去定量公募基金基金外,放眼子公司的积极主动型合法权益类,实际在子公司中的地位和处境都极为尴尬。据《红月刊》本报记者统计,子公司现有的积极主动合法权益类有15只,它们去年四季度末的总体量为54.89亿,较去年底暴增了大约3.89亿。   然而,去年子公司积极主动合法权益类总体的业绩预期尚可,截至11月28日尾盘,这类的平均换手率增幅达到32.44%,其中利率最高的大摩菱信智能化驱动力的换手率增幅已经接近60%。   《红月刊》本报记者专访了解到,总体业绩预期表现出色但商品体量却继续暴增,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其原因:首先,子公司积极主动合法权益类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投资人的认可度较高,即便是子公司盈利预期居首的大摩菱信智能化驱动力,其去年前四季度的体量还暴增了3283万元;其次,子公司合法权益类的业绩预期分化情形也较为严重,其中换手率增幅最低的是大摩菱信多思路,其周内的换手率增幅多于2.08%,与榜首相差悬殊。   就大摩菱信多思路上看,在换手率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公募基金基金的体量自然也难以为继。第四季度末,该公募基金基金的体量为2.08亿,较去年底的体量直接腰斩,在子公司所有积极主动合法权益类中的暴增金额仅次于定量大盘蓝筹。   究其业绩预期不佳的其原因,优先股持仓实用性不当或成为首要的其原因。公募基金基金尽管将沪深300成分股利率×50%+易方达综合债成分股利率×50%做为业绩预期比较基准,但自2015年3月31日成立以来,多数季末时点,该公募基金基金的优先股持仓低于20%。   从去年的情形看,年初,唐志强开始出任公募基金基金副经理,他在此之前曾管理工作过广发基金类。出任该商品公募基金基金副经理后,他在去年一、二季度末也并没有实用性优先股资产,但债券的持仓则分别为82.43%和53.59%。在去年股强债弱的情形下,市场上积极主动合法权益类业绩预期表现强势;唐志强在四季度末将优先股持仓上调至38.59%,不过不出四成的优先股持仓对公募基金基金换手率的影响也非常有限。或许是持仓实用性的失误,最终导致了公募基金基金的业绩预期不佳和体量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合法权益商品缺少核心人物坐阵擎旗   从唐志强的履历看,其在2011年至2017年间在万家公募基金基金出任广发基金类公募基金基金副经理,彼时所管理工作商品的业绩预期极为不俗。但从现阶段他在大摩菱信的任职情形看,他在优先股投资上的短板还是显现了出来。除此之外,他管理工作的另一只商品——大摩菱信安鑫回报同样表现不佳,截至11月28日尾盘,其去年以来的换手率增幅仅7.02%,在子公司积极主动合法权益类中排在倒数第二。   纵览子公司积极主动合法权益项目组的公募基金基金副经理,除唐志强外,实际还有季新星、林博程、袁志成等9人,他们合计共管理工作15只积极主动合法权益类。其中,袁志成一人挑大梁了3只商品,而其余每人管理工作的此类数量均未超过四只。总体上看,尽管合法权益项目组的人手并不短缺,但却缺少一位能够擎旗的歌星级人物坐阵帐中。   对此,西维正行公募基金基金研究副经理李懿哲指出:歌星公募基金基金副经理对较大型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的意义更为重大。小子公司很有可能着力培养一位潜力新秀成为新星,这对于公募基金基金副经理而言是件好事。当然,小子公司也非常迫切需要歌星‘带量’(吸引投资人),寻找突破口,以期在公募基金的红海中杀出血路。当然,也有部分较大型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选择走捷径,聘用公募基金圈中的老牌歌星来带火项目组,比如东吴旗下的彭敢。   但纵览大摩菱信的积极主动合法权益类项目组,似乎公募基金基金副经理多为泛泛之辈。根据天天公募基金基金网数据,他们的平均任职年限多于1年零307天,子公司缺少管理工作经验的菜鸟公募基金基金副经理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而从他们的任职回报上看,似乎还没有冒尖的新秀涌现出来。其中,在管商品任职回报率最高的一位是季新星,截至11月28日尾盘,从其2017年1月13日管理工作大摩菱信消费增长以来,录得的换手率增幅尽管接近70%,但在此之前两年业绩预期表现相对平淡,去年才有了稍许的起色。   体量不稳困扰广发基金类   当然,大摩菱信也没有放弃在广发基金领域闯出一番天地的尝试:8月和9月,子公司发行成立了安泰惠利和安泰瑞利四只债基,债基的数量也从3只增至5只。   从成立体量看,这四只商品的募集金额分别为4.75亿和6.91亿。但参考其他3只债基,它们的体量无不呈现出高开低走之势: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大摩菱信可转债。该公募基金基金成立于2011年12月,募集金额为6.5亿,经历近8年的运行后,去年四季度末的体量仅剩下7759万元。体量的暴增似乎与该公募基金基金的业绩预期不佳关系密切:数据显示,在2015年至2018年中,该公募基金基金连续4年换手率增幅都为负值。如是看来,或许四只新品也难以避免宿命的暴增。   同时,从四只新品的实用性上看,安泰丰利由唐志强管理工作,但他去年所遭遇到的滑铁卢对其未来的影响尚不得而知;安泰瑞利中短债则由老将叶瑜珍挑大梁,该商品是子公司首只中短债商品,缺少样本商品可以复制。   除债基外,子公司的广发基金类尚有一只货基——大摩菱信货币,但该公募基金基金的体量却如同坐上了过山车。比如,其体量曾在2016年二、四季度都超过了百亿,但在2017年一季度却缩至25.47亿。而去年四季度末,该公募基金基金的体量为72.58亿,或许机构的进出对商品的体量影响巨大。   由此可见,大摩菱信的结构调整之路似乎并非一条坦途,现阶段被动型商品仍在子公司商品阵营中占有较大比重。据统计,现阶段子公司旗下拥有18只优先股型商品,但其中有15只都为成分股型公募基金基金;即便剔除四只新品,子公司的成分股型商品的体量也达到133.52亿,约占子公司公募基金资产管理工作体量的一半。   被动成分股型商品同质化很高,大子公司和小子公司的商品没什么差别。在选择的过程中,投资人也更倾向于大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的商品,较大型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发展被动成分股商品并没有什么优势。李懿哲向本报记者坦言。   与此同时,子公司老总层也遭遇了动荡,副社长副经理胡然和总副经理来肖贤先后离任,他们二位均为子公司的元老级人物。来肖贤2004年就加入了大摩菱信公募基金基金,2016年开始出任子公司总副经理;而胡然则在大摩菱信筹备之时就加入了子公司。   两位元老的离去,或许正是子公司结构调整不利、子公司体量难以突破的写照。数据表明,大摩菱信成立于2004年,但在去年四季度末,子公司的体量仅为301.32亿,排名第66位;而在2004年同年成立的一众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中,比如上投摩根早已稳居千亿俱乐部之列。■ 来源: 证券市场红月刊

本文地址:http://51ac.top/post/2765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