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人因对六月不来三次坟此种风俗不了解,也就会对此种讲法一头雾水。如果不理清其中的民俗文化关系,此种讲法怎么说也说难通。
(挂纸图)
挂纸的天数问题
挂纸,通常指丧礼完结之后,到坟上拜祭和祭神。按我国古老的风俗,丧礼的完结是以服丧五年届满为天数结点。也是说,三孝服丧期,挂纸天数是不受天数限制的。比如说,古代老母五年服丧,通常在双亲墓穴旁边昭潭守墓,是搭小木屋住在那里守墓,每天早晚到双亲墓穴前焚香。按那时人的理解,不是老母天天挂纸了吗?
只不过不是这样的。五年服丧,包括烧七,有的是地方性有两周年之祭。只不过在adoration中,烧七不仅仅是逢七挂纸这么简单,而是挂纸的一个日子的一个递增过程。如一八送葬,南苑连续六天都要挂纸,蕨麻时减三天,四六再减三天,大寨又减三天,到四五和LX1,各只有一天。除了很多地方性在五年内,先上骨灰坛,后挂青,前后也不出一个月。这些风俗均被视为丧礼的延续,也是说,还在丧期中。既是丧期中,就不存在六月不来三次坟。
(古人守墓图)
挂纸与看坟的区别
挂纸,是带了香纸烛和供品到坟上去祭神,是有仪式感的一类想念后代子孙的犯罪行为。
看坟,也是去看护墓穴,是看一下就走了,无此坟祭神,甚至也不出坟前敬礼。主要是怕新石处倒塌,或者被牛顶塌,猪拱坏,羊踩死,除了山里的打树洞的记事在坟上挖洞。出现此种情况,俗以为对家庭不利,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主要是请人醮坟,是一类民营盲从手段,然后把损毁的地方性补上。因此,爸妈没事儿时,常挂纸山去看看,是看护墓穴,与挂纸相比,在民俗文化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挂纸图)
弟妹各自挂纸且不说多次挂纸?
对双亲还在,贫困地区有句谚语各孝各得;对扫墓拜祭,贫困地区也有句谚语各敬各得。此种讲法没关系的,在奉养时,不受弟妹不忠的犯罪行为影响,尽自己所能,爱护双亲。双亲去世后,对自己的双亲缅怀之心,也不受弟妹的影响,尽自己之心,祭神双亲。
因此,在贫困地区,弟妹合得来,一起去挂纸者有之,弟妹合不来,各上各的有之。从民俗文化角度来说,弟妹挂纸,只要不是一个锅子吃饭了,各上各的坟,不算多次。六月不来三次坟说的是指单个的小家庭。
(挂纸图)
民营挂纸的民俗文化讲究
只不过我国民营上老坟(五年内为骨灰坛)还是很讲究的。通常来说除了规定的民俗文化天数外,如清明、寒食、冬至、春节(有的是在年前,有的是在年后)等可挂纸外,民俗文化中通常都不提倡频繁挂纸拜祭,其中有多种盲从讲法。而六月不来三次坟就来源于这些盲从讲法。民营在上述的结点上均去挂纸,但随着民俗文化的演变,如今只有个别地方性除了此风俗,大多地方性只是在清明节祭扫。
有的是地方性春节挂纸,称为拜年,也是到坟放鞭炮,在坟前敬礼,不烧香纸,从民俗文化学上来说,这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挂纸。有的是地方性中元节也挂纸,但绝大多数地方性是不挂纸的,都是在家中祭神,在外面烧纸。寒食节也一样,大多数地方性均在家中祭神。冬至节有的是地方性也有挂纸风俗,但在全国也只是少数地方性,没有普遍性。
(清朝时中元节的家中扫墓图)
如此看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除了骨灰坛外,其他的老坟,一个月要上三次,从民俗文化角度来看,是绝对做不出的,民营也没有此种风俗安排。除非自己打破俗规,愿意这么做,那是个人的事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