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成效]百年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admin   2022-09-24 22:41   89 人阅读  0 条评论

龚维斌

[摘要]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及有效保护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制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党的领导;生态文明;成就;经验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回顾百年奋斗历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部执政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人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积累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弥足珍贵。

一、重大成就

(一)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领导体制

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经历了逐步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管理职能经历了从单一分散到综合统筹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时期,围绕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法律,致力于农业资源保护。中华苏维埃政府时期,成立了山林水利局,颁布了相关条例。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党和边区政府更加重视对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些更为具体的保护森林、保持水土的政策措施。1937年组建建设厅,下设农牧科负责农林牧事项;1940年成立林务局,负责林业生产建设。1942年,林务局并入建设厅。1949年,建设厅改为农业厅。农业厅的职责分类更为详细,涵盖改良耕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农林牧工作。[1]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与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也是分散的、互相牵制的耗散管理体制。按照自然资源属性设立管理机构,分设为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工业资源等相应的管理机构。

环境污染一度被认为是卫生问题,环境保护甚至和环境卫生工作等同,因此,一直没有独立设立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管理工作由卫生部门负责。1971年,针对工业三废污染问题,国家计划委员会设立了三废利用领导小组,主要对工业三废①开展综合利用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成立的第一个环境保护机构。197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由国家计委、工业、农业、交通、水利、卫生等有关部委人员组成,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任组长,国家计委副主任谷牧任副组长,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是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国家一级的环境保护行政机构。

20世纪80年代以后,环境管理机构升级后独立设置。1988年7月,国务院第二次机构改革将环保工作从城乡建设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副部级),明确为国务院综合管理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也是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科学的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这个体制包括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和国务院及各级政府中的有关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规章制度和政策工具等组成的统一性整体。国务院及其所属的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是生态文明战略和政策制定实施的主要行政主管部门,同时还会依据不同议题吸纳科技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参与其中。[2]近年来,各地还积极探索建立流域性、综合性资源环境管理体制,例如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从专门到综合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 建立较为健全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政策,特别是出台了一系列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方面的政策。1931年,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对山木水草湖田进行合理分配和行政管理,要求建立新的灌溉工程、培植森林。此后,还颁布了《山林保护条例》。[3]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化发展,污染问题逐渐显现,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第一个环境保护综合性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三十二字方针;指出要从战略上看待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包括采伐森林、开发矿山、兴建大型水利工程,都要考虑到对气象、水生资源、水土保持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要求加强污染防治,提出防治污染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原则。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已从以往较为片面的认识中摆脱出来,以更加客观和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建设全局之间的关系。[4]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专门法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开始正式步入法制轨道。1982年,将保护环境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强调要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奠定了环境保护立法的宪法基础。1983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等。1989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出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文件,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初步建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形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5年9月,颁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和路线图,是一份统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发布6个配套方案,包括《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2015年11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5]此外,还制定修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环境监察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100多部法律法规。

(三) 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要求,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宽广视野,敏锐洞察、科学把握世界文明走向,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现代化发展、文明走向的新思想、新理论,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带入新境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整,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为八个坚持。

一是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6]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古今中外,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我国的楼兰古城就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衰落。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要求人们遵从自然生态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可调节、可维持、可自然恢复的范围内。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7]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现代化进程中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四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8]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而且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产品。五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态共同体。自然界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有机的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要求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六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9]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七是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10]全民行动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重要保障,也是巩固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社会基础。八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同的家园,爱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11]

(四) 生态保护和恢复成就巨大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水土流失、河流干涸、森林面积减少、资源消耗过大、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978年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81年开启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之后逐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通过构建严密科学的制度体系和实施严格有效的治理,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人工林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3亿亩扩大到现在的11.8亿亩,居世界首位。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造林近5亿亩。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75亿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8.6%,1978年为12.7%,2020年达到23.04%。2000年到2017年,我国贡献了全球1/4的绿色增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全球森林资源大幅下降的趋势。[12]全国已经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已达170多万平方公里。[13]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根据2013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湿地总面积5360万公顷,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232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43.5%。与2003年相比,湿地保护率提高13.0个百分点。2017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84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4488万公顷。[14]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五年监测期双减少,自2004年以来已经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防沙治沙的成果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为全球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杰出贡献。[1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就,滇金丝猴种群及总体数量已由1996年的13个种群1000到1500只,增至目前23个种群3300只以上。[16]20世纪80年代,我国藏羚羊成为濒危物种。经过几十年的精心保护,藏羚羊种群数量大大增加,截至2020年年底,仅西藏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就从5万只左右增加至20万只以上,种群濒危等级降为近危。[17]

(五)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突出表现在大气、水和土壤三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一系列改革举措,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将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三大攻坚战之一,重点解决气、水、土壤、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问题,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20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7.0%(目标84.5%),PM2.5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10638个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全部完成保护区划定。29个省、市、自治区完成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编制。十三五期间共计完成15万个建制村环境整治。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到0.6%(目标5%);完成《土壤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圆满完成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①

(六) 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各级党委政府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行动自觉。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开设了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班,在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上设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相关专业课程。领导干部学习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热情高涨。[18]依托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不断强化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帮助公众掌握必要的环境保护知识,养成珍爱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环保宣传等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有关部门组织中国生态文明奖等评选与表彰,制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和参与范围。[19]经过多年的努力,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等成为人们的共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反对浪费、防治污染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企业依法排污、保护环境的法治意识、主体意识正在形成,规模大、实力强的工业企业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污染防治,推行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达标率逐步提高。家庭、学校、社区和单位成为宣传环境保护、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单元,小手拉大手、携手共抓环境保护的氛围日渐浓厚,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七) 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大国,生态环境搞好了,既是自身受益,更是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重大贡献。[20]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联合国交存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国际环境公约。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成功申请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中国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态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为全球环境治理、生态安全作奉献,树立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良好形象,大大提升了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联合国副秘书长索尔海姆表示,中国环境治理展示了非凡的勇气和定力,一些行动对全球环境治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批国际智库和专家也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中国最有可能引领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21]

二、 主要经验

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实践和理论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制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党的正确和坚强领导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运筹帷幄,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福于民,一直是党的执政理念。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和顺应了这一变化趋势,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优先选项,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三是坚持继承创新。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合理利用资源,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发展林业促进工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发展农业要保护环境系统的完整性,要及时制止大面积开垦而破坏植被的传统耕作模式;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把资源环境工作纳入依法治理轨道。胡锦涛同志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把生态文明理念写入党的报告中。[22]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党的历代领导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开拓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世界意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四是坚持兼收并蓄。党领导人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与国际社会互动,一方面吸收国际社会最新理念和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为国际环境保护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规范,中国派代表团出席大会并进行发言。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主张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国际社会议程中的优先项。西方一些经济学和生态学家从保护自然的角度分析自然的价值,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出绿色GDP的概念。绿色经济理念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被西方国家视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改变经济结构以解决经济衰退问题的切入点。国际上这些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党领导人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参考。

五是坚持系统思维。从党领导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建设和战略规划的历史进程来看,都经历了从零散化、碎片化向系统化演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2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坚持系统思维,就是要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六是坚持完善制度。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生态文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党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2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入快车道,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七是坚持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既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也需要群众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全民行动是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优势,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长期基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类社会主体积极有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企业、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强大绿色行动合力。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要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从生产到生活、从儿童到老人都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参与生态文明实践。

八是坚持狠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策和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崇尚实干、狠抓落实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回顾生态文明建设史,特别是新世纪以来20余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正反两方面的情况都表明,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必须狠抓落实。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关键事项,切实提高执行力,通过严格实施环保督察制度,严肃查处祁连山系列污染事件、秦岭违建别墅事件等,压实了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让政策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把科学决策转化为实践行动和治理实效。

[参考文献]

[1][3] 屈彩云.建党以来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知定位变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

[2]郇庆治.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J].绿色中国,2019(1).

[4]张赓,马芳.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演进历程及实践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5]许敏娟.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完善路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6][7][8][23][24]习近平.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9][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9,122.

[1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8-16.

[12]顾仲阳,常钦.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N].人民日报,2021-8-6.

[13]李干杰.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的民生福祉[N].人民日报,2019-6-3.

[14]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效果持续显现 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成就[EB/OL].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18_1677012.html.

[15]梁江涛.70年生态文明建设,向美丽中国目标迈进[J].科学大观园,2019(21).

[16]张帆,徐元锋,杨文明.滇金丝猴保护见成效[N].人民日报,2021-8-6.

[17]田金文.西藏藏羚羊种群数量已超过20万只[EB/OL].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http://www.forestry.gov.cn/main/102/20201224/000400753600328.html.

[18]龚维斌.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培训工作[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6).

[19]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文明理论与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190,190-191.

[20]《求是》编辑部.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迈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J].求是,2019(3).

[21]李干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EB/OL].生态环境部政府网,http://www.mee.gov.cn/gkml/sthjbgw/qt/201706/t20170607_415619.html.

[22]赵曼.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逻辑[J].人民论坛,2016(12).

本文地址:http://51ac.top/post/3113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