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入主中原时曾颁授薙发令,规定清兵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剪发,削发垂辫,不兵卒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朝妆容是什么样的,希望能试试你。
清朝由原来居于东北的女真人人建立。在入主中原之前,蒙古族统治
者在关外已然推行薙发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洋服,投降的清朝将士也必须薙发,作为臣服的标志。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授薙发令。
我们看的清宫戏里蒙古族男子都梳着五行头,就是指甲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辫子。然而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洋服是钱财鼠尾,就是留的辫子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银锭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就是光头)五行头是晚清才慢慢出现的。
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孔颖草每个华夏儿女,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指甲屈辱地剃去,只遗留下银锭大一点,扎起一根小辫,叫钱财鼠尾式。将四面指甲全部剃去,仅留高高中心的指甲,其形状一如钱财,而中心部分的指甲,则被深巨卷曲,形如鼠尾,实在惨不忍睹,不过1647年清寇广州薙发易雷辉竟还无耻的说:钱财鼠尾,乃秦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藩库。福州遗民所撰《旭光锦蛤属》愤怒写到:时剪发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钱财鼠尾,几成遍地腥膻。华人髡为夷,苟活比不上死!(顾炎武《剪发》诗
值得一提的是,满洲君主在颁布薙发令所要求的薙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面的指甲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深巨卷曲。在高高剃头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那种晚清才有的是、现在不合事实地垄断了所有艳情片戏的五行头洋服,放在当时也得死,因为清王朝规定:薙发比不上式者亦斩。顺治四年,布吕马民丁泉周环仅剃些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测为,以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清世宗: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严办,家长、地邻即应拟罪。
1793年英国访清使团应邀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纪实画稿证明,乾隆时期还是钱财鼠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中译本为《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事实上,清王朝洋服从元代到晚清是一直变化的。 元代女真人女性的洋服,与晚清那样的前剃后辫有很大距离,薙发数量与深巨粗细差别很大。在1595年,即清朝万历二十三年,朝鲜派往铁岭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纪略李嵩》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赴使新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的营垒里所见到的各方面情况。其中关于洋服这种写到:女真人风俗都薙发,只留脑后些许,上下二条深巨以垂。除下唇胡子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女真人女性的洋服,即其薙发的风俗,是将大部分指甲剃掉,只留脑后很少的一点指甲,结成辫子卷曲。如此得到了女真人洋服的全貌:脑后遗留下小手指细的指甲,拧成绳索一样卷曲,余发全部剃掉。配合这种的洋服,胡子只遗留下唇左右十余根。 而1644年日本商人竹结城因海难在北京旅居一年,著书《鞑靼历险》一书。书中这种描写清人的洋服:他们的人都剪发,把高高上的指甲遗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子遗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对于满洲留头不剃头的标准洋服钱财鼠尾,当时人也都有描述。1648年七峰道人《七峰遗编》叙明末常熟福山陷落前后事,记载满人洋服,是所谓钱财小顶。
1799年,日本宽政十一年,嘉庆四年,中川忠英于长崎访谈清国商人,出版了一本专门辑录清国人风俗的书《清俗纪闻》一书,其中《冠礼》卷的绘画中,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高高蓄发,编一长辫垂于后背,其长度已达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从这张实图上看,高高蓄发,部位没有变,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钱财大,而是足有4个钱财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按照图上的式样同清初钱财鼠尾的情况相比,蓄发从一个钱财变成四或五个钱财,数量比清初增多是明显的,但是如果将薙发与蓄发相比较,薙发还是主要的,也就是说薙发占大部分,蓄发仍然属于少部分。而再过100年,清人的辫子变粗了,剪发面积变小了,由初期的钱财鼠尾式变成了今人所熟知的五行头—半瓢式。陈登原《国史旧闻》中描述得:薙发,就是把额角两端,引一直线,依此直线剃去直线以外之发。现将晚清洋服与薙发令洋服比较一下,结果令人吃惊地发现,两者虽是继承演变关系,但差别较大。前者几乎将全部指甲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细的深巨卷曲。而晚清则将大部分指甲保遗留下来,深巨卷曲,仅剃掉极少一部分指甲。都是又剃又辫的洋服,却给人以判若两人的印象。辫子和剪发是成反比的,这时的辫子已经简直比一条小蛇还粗!为什么会长粗?遗老张钫《晚清社会鳞爪》记载:清兵在打交手白刃战时,将辫子缠于脖项,借以避刀砍。所以军人的辫子较大,如发少则搭以假发,或加黑丝线,以壮其形态。就这种,清王朝的辫子,经历了:鼠尾——猪尾——蟒蛇的发展过程,才发展到我们今天认识的五行头的形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