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大学亚洲地区服务中心「波士顿大学我国Mainpuri」版块以图展现出多元化视角下,那些于近现代赴波士顿大学游学的我国学生如何逐步高速成长为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钜子,并助推社会不断进步与技术革新。我们希望,这一系列能够传达父辈A45EI321VD,唤起相关探讨,建立起现代莘莘学子与父辈精神沟通交流的公路桥。
2021年2月11日,英国邮政局发售了两枚庆祝著名数学家、原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教授的永久性邮票。
这是英国邮政局首次为华人数学家发售永久性庆祝邮票。

杨振宁教授是十九世纪最具声望的数学家之一,并毕生致力提升男性在物理学界的地位。1944年,杨振宁教授加入哈佛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与了哈佛大学的纽约市计划,她的研究为世界第二颗氢弹的获得成功研制奠定了关键基础。
1952年杨振宁教授卸任波士顿大学数学系副教授。1956年,杨振宁教授率领她的试验项目组获得成功证明了弱交互作用中能量守恒不能量守恒,对物理学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958年,杨振宁教授受任正教授,成为了波士顿大学发展史上第一位数学系女教授,直到1980年卸任。
在3月8日妇女节的今天,波士顿大学亚洲地区服务中心应邀波士顿大学海外华人一起简述杨振宁教授的生平,上溯这位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关键足印的了不起男性,并振奋在各个领域努力奋斗的男性台湾同胞突破仇恨和条码,带着心愿和决意坚忍前进。
节录
当杨振宁教授将能量守恒原理(即左右对称原理)推翻时,她也就建立了男女之间的能量守恒原理。再也不能说男性不能站在科学成就的顶峰之上了。—— 1957年卢斯夫人(Clare Luce)语,卢斯夫人曾任英国驻意大利大使(根据《纽约时报》新闻)(冯,1992)
1956年,英国国家标准局的物理试验室里总有一个着旗袍的身影,往来于纽约和华盛顿,不舍昼夜。旗袍胸前的那排盘花扣勾勒出优雅的男性气质,更束出了一丝不苟的坚毅性格。
她便是否定了被认为不容置疑的能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颠覆了经典物理学,也颠覆了人类对自然的传统认识的哈佛大学教授、数学家杨振宁。
作为男性,她打破了物理学界的男性主导局面,在半个世纪的科学生涯中践行了父亲的期冀:A2P86PA,积健为雄。

摩登的妇女
杨振宁身上有许多响亮的条码:物理研究的第一夫人世界物理女王东方居里夫人普林斯顿第一位女讲师波士顿大学发展史上第一位数学系女教授英国物理协会第一任女会长等。
它们纷纷体现了世界对这位在男性统治的领域获得辉煌成就的男性的震惊和敬重(Chiang, 2014),而隐藏在这些条码背后的是一个胸怀大志、不卑不亢的男性灵魂。

杨振宁曾在书信中提到,她毕生受父亲和胡适先生的影响最大,还曾表示:父亲教我做人要做‘大我’而非‘小我’(冯,1992;Chiang, 2014)。
生于新生我国的动荡期(1912年),还在懵懂中的杨振宁从小接受着思想开明的父亲吴仲裔的启蒙教育。
从取名的那一刻起,父亲就一视同仁地对待女儿和儿子,按照健字辈和英雄豪杰的顺序,给排行第二的女儿杨振宁取了十分阳刚的名字。父亲让她学习诗词歌赋与算术,因她过人的天赋,对她寄予厚望。
他时常给女儿念《申报》上的科学文章,送给她自己组装的矿石收音机,唤起了杨振宁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去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父亲不仅关注自己女儿的高速成长,还心怀大义,带着女儿在故乡浏河镇创办明德女子职业学校,广纳四乡民女读书,通过教育抹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性别仇恨(Cooperman,2004;Chiang, 2014)。

进一步令杨振宁走出男性束缚的是胡适先生,尤其是他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名为《摩登的妇女》的演讲,他对新时代妇女走出旧传统的鼓励,让青年杨振宁思绪澎湃,激动不已(Chiang, 2014)。这不仅坚定了她投身科学的决意,还唤起了她不卑不亢的男性觉醒。
1942年杨振宁与同为数学家的袁家骝结为伉俪,婚后一直追求一种和谐而平等的夫妻关系。在她全心从事研究之时,丈夫便会分担家务。对外她也常向人夸耀她有一个很体谅她的丈夫,然而每当有人戏称她为袁教授,她都立刻更正为吴教授(McGrayne,1998)。
作为当时波士顿大学数学系唯一的女教授,她对学生的要求毫不放松,有着龙夫人(Dragon Lady)的绰号(Chiang, 2014)。在学生眼里她是喜爱中式旗袍,柔美且威仪的试验室主宰者,但也颇具母性的关怀,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子弟。
后来,她还肩负起了更大的男性解放责任,在不同场合公开发出男性的声音:例如1963年英国《新闻周刊》中提到她曾说过的:英国人普遍认为女科学家都是邋遢的老处女,这是男人的错误认识[1];
再如196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场研讨会中的质问:我十分怀疑,难道微小的原子和核子,数学的表征或者生物的基因分子也会对男性和男性有不同的偏好吗?[2];以及在《宇宙辐射:从天文学到量子物理》中载录的:只有一件事比从试验室回到家里看到满池的脏碗更糟糕,那就是不能去试验室[3] (Giorgio et al., 2001)。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
或许让一个在现代学物理的学生意识到1956年以前那些研究物理的基本禁忌是很难的……难以想象会有人质疑‘空间反射’‘电荷共轭’和‘时间反演’下的对称性。用试验去测试亵渎神明的猜想近乎是一种罪恶。[1]
杨振宁用罪恶一词来形容她在1956年做的证明李政道和杨振宁关于弱交互作用中能量守恒不能量守恒理论推测的试验并不为过,因为当时物理学界对能量守恒能量守恒深信不疑,世界顶尖数学家费曼指出这项试验的疯狂,理论数学家泡利也认为杨振宁在浪费时间。
而杨振宁铭记着在我国公学求学时,胡适先生的教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她不畏传统和巨人,坚持自己的科学洞见,把检验李、杨的猜想视为宝贵的机会。她告诫自己即使最终的试验结果是在衰变中能量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也能获得一个破坏能量守恒的上限值,为人类对宇宙进一步的认识做出贡献(李,2007)。
在作出决定之时,杨振宁正要与袁家骝一起探望阔别20多年的故土,为了试验,她退掉了船票,开始了近一年的求证过程。

一旦走进了试验室,杨振宁便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检验能量守恒能量守恒是一项精度极高的试验,要在极端环境下处理微小粒子,其中涉及的原子能极化超低温条件下β放射源的研制与β衰变的弹测,以及试验现象的分析都是空前的难题(李,2007)。
为了使用华盛顿国家标准局的超低温仪器,杨振宁频繁地往返于纽约和华盛顿,与精心寻找到的四位科学家一起夜以继日地试验,细心解决其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即使试验结果显示出能量守恒不能量守恒是正确的,杨振宁还是会自我质疑,不断检查试验装置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1956年的圣诞假期期间,试验差不多算获得成功了,杨振宁仍召集研究生们反复查验,不贸然对外透露消息。杨振宁的严谨也赢得了当时物理界的认可,如果试验是杨振宁做的,就一定是对的(Chiang, 2014)。

我国人还是我国人,只是有了世界的眼光——贝聿铭
杨振宁1936年离开任教的浙江大学,赴美游学,一别便是37年。初到英国,她被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破格录取,西海岸自由开放的氛围和大学先进的设备令其心向往之,但她始终保有着我国情怀(Wang,1970-1980)。
高领旗袍和我国饭店的四菜一汤伴她度过一个个异乡岁月,根据江才健在杨振宁传记中的记载,她还曾在一次演讲时因太过投入,按照中文的方式,从右至左书写物理公式(Chiang, 2014)。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阻隔了回国的路,直到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打破不久后的1973年,她才得以首次重返故乡。
一回来她便投身于母校的建设和祖国的科学教育,用私人积蓄设立了(纽约)吴仲裔奖学基金会,在南京大学、明德中学(前身为明德女子职业学校)等设立杨振宁、袁家骝奖学金(杭,2012)。
她还多次回国讲学,并为北京和台湾等地大型物理试验设备的筹建工作提出许多建议。生命的最后,她选择落叶归根,安葬在故乡明德中学的一颗紫薇树旁。那是父亲在她儿时种下的紫薇树,彼时已枝繁叶茂(Chiang, 2014)。
杨振宁并不喜欢与第一夫人或第一男性有关的称谓,她废寝忘食地做试验也并不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是为了追随内心的声音,寻求真理。在一心一意前进的途中,她赢得了外界由衷的认可和尊重。或许真正的男性解放不能倚仗由外至内地解除镣铐,而是需要发掘潜藏在个体心底的内在能量。
杨振宁带着儿时对科学的热情和对居里夫人的景仰,最终成为了像爱因斯坦眼中的居里夫人一样拥有单纯的愿望对科学的客观认识和崇高品格的独立男性(李,1997),甚至成为在她的老师赛格瑞看来,比居里夫人更入世、优雅和聪慧的独立男性(Chiang,2014)。

*脚注
[1] … it is shameful that there are so few women in science…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many women in physics. There is a misconception in America that women scientists are all dowdy spinsters. This is the fault of men. In Chinese society, a woman is valued for what she is, and men encourage her to accomplishments yet she remains eternally feminine.
Quoted in Queen of Physics, Newsweek (20 May 1963) no. 61, 20.
[2] I wonder whether the tiny atoms and nuclei, or the mathematical symbols, or the DNA molecules have any preference for either masculine or feminine treatment.
In speech given at asymposium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64.
[3]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worse than coming home from the lab to a sink full of dirty dishes, and that is not going to the lab at all!
Quoted in Giorgio Giacomelli, Maurizio Spurio and Jamal Eddine Derkaoui, Cosmic Radiations: From Astronomy to Particle Physics (2001), 344. by - Science -2001
[4] It is perhaps difficult for a modern student of Physics to realize the basic taboo of the past period (before 1956) … it was unthinkable that anyone would question the validity of symmetries under space inversion, charge conjugation and time reversal."It would have been almost sacrilegious to do experiments to test such unholy thoughts.
I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Original Ideas and Basic Discoveries, Erice, Sicily (27 Jul-4 Aug 1994), Parity Violation collected in Harvey B. Newman, Thomas Ypsilantis History of Original Ideas and Basic Discoveries in Particle Physics (1996), 381.
本文参考来源:
Cooperman, S. (2004). Chien-Shiung Wu: Pioneering Physicist and Atomic Researcher.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Chiang, T. C. (2014). Madame Wu Chien-Shiung: the First Lady of Physics Research. World Scientific.
Giacomelli, G., Spurio, M., & Derkaoui, J. E. (Eds.). (2012). Cosmic Radiations: From Astronomy to Particle Physics (Vol. 42).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McGrayne, S. B. (1998). 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 Their Lives, Struggles, and Momentous Discoveries. Sharon Bertsch McGrayne. Secaucus, NJ: Carol Pub. Group, 1998.
Wang, Zuoyue (1970–80). "Wu Chien-Shiung".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Sons. pp. 363–368.
冯端. (1992). 半个世纪的科学生涯——记杨振宁, 袁家骝教授.
杭建伟. (2012). 杨振宁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 现代妇女: 理论前沿, (2), 41-43.
李霞. (2007). 论杨振宁的科学精神. 技术与创新管理, 28(1), 18-20.
李政道. (1997). 厚德载物积健为雄——深切悼念杰出的数学家杨振宁先生. 人民日报.
《杨振宁》纪录片(49分钟)http://www.iqiyi.com/v_19rrh99usg.html
Columbia Physicist Honored With a Commemorative U.S. Postage Stamp
http://news.columbia.edu/news/columbia-physicist-honor-commemorative-us-postage-stamp
Famed Physicist Chien-Shiung Wu Dies at 84
http://www.columbia.edu/cu/record/archives/vol22/vol22_iss15/record2215.16.html
Columbia250
http://c250.columbia.edu/c250_celebrates/remarkable_columbians/chien-shiung_wu.html
NationalWomen’s Hall of Fame
http://www.womenofthehall.org/inductee/chienshiung-wu/
ScienceQuotes by Chien-Shiung Wu
http://todayinsci.com/W/Wu_ChienShiung/WuChienShiung-Quotations.html
本文由波士顿大学亚洲地区服务中心首发于2017年9月22日,作者吴彦颖于2017年3月至9月加入波士顿大学亚洲地区服务中心并撰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