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要:复旦72岁卸任女副教授吴於人当起自然科学普及超模 来源/互联网
近日,复旦大学转贴一篇音频——复旦72岁卸任女副教授当起自然科学普及超模,爆红互联网。音频上,只见一位架着副挂脖隐形眼镜的老伯,手执手杖,说起了宇宙线。宇宙线无所不在,它反射所有的东西,包括他们的身体。伽马射线热量强,很可悲,但他们无须怕,因为火星有电场、有平流层,可以稀释伽马射线, 老伯默默地传授,默默地左手Sonbhadra一把竹手杖,左手从手杖柄挪到末须端,网民立马明白过来:它的抛物线就像手杖一样,从热量集中到慢慢弱化、零散。
那位老伯名为吴於人,是复旦大学的卸任副教授,她坚持力学自然科学普及教育16年,如今成为短音频网络平台的一位自然科学普及主持人,网民称她为吴外公。
吴副教授在短音频里模拟试验,将无数个艰涩艰涩的力学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有意思,大量网民追随她的音频在自然科学的世界浩瀚。
吴外公每当用一种纯天然的想像力,带着孩子们去认知自然科学到底是什么。比如说,这是一个干涉仪,一个舰炮为500米的‘GW2’,像几口罐子,能下多少年糕啊?南仁东的曲面干涉仪干涉仪,在吴外公嘴中变成了小朋友们能够认知的样子。
又比如说,她介绍,王顺义在讨论会上宣布的电池组技术,解决了过往电池组在炎热环境下操控性降低的问题。好不好去讲电池组的结构和捷伊自冷却,我就想到了用牛排,把其中的绿豆枝叶抽走,放到下面,做厚厚的第二层解释。
吴於人的自然科学普及之路并非从做主持人才开始的。卸任之前,她是复旦大学力学学副教授,力学模拟试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教育技术硕士生导师;她曾在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她还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大学力学 ——21世纪互联网版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科大学力学互联网课程》的第一作者。
在教《大学力学》时,吴於人便发现,不少学生对力学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可能很擅长做力学题,但并不热爱力学,更别说好奇心和探索欲。她有意在试验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上贴近生活,和复旦大学同事们一起建设力学探索试验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中拾回自然科学探索的纯粹乐趣。
2007年,她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在上海市科委、教委指导和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复旦大学力学实践工作站,开始了她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自然科学普及。
自然科学普及实践中,吴於人和她的团队成员了解到,互联网时代,借助新媒体、音频,效果更好。2018年,由吴於人等牵头,联合十位博士副教授的不刷题俱乐部成立,他们为公益自然科学普及探索找到了捷伊传播形式——进驻音频网络平台。
最初,团队拍一拍实践基地的自然科学普及日常,后来发现凡是吴副教授出镜解说的音频,点击热度都特别高,出了接连好几个爆款。于是,由她担纲主角,账号逐渐做出了自己的风格定位。
宇宙线、楞次定律、减慢光速……这些艰涩的力学专业术语,竟然几十秒、一分钟讲得清清楚楚。
短音频网络平台上第一条火起来的音频是关于人造太阳的,有72万的播放量,获得了5万点赞。随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刷题俱乐部账号下的评论、私信也如雪花纷纷而至。对于力学爱好者和学生的问题,吴外公会认真给出回答,由新媒体小伙伴传达。在和网民的互动中,她也会获得一些灵感,讲讲大家感兴趣的自然科学话题。
如今,吴外公每周都要精心布置选题,寻找自然科学普及道具。她和团队成员有个心愿:让更多的孩子喜欢力学。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