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选择隐姓埋名:为祖国工作,自己怎样也不应看作是牺牲

 admin   2022-09-25 21:07   117 人阅读  0 条评论

前段时间,音频号上的吴外公火了!

她不但被网民们平易近人地称作自然科学外公,还引发北京青年报、中新网、中央电视台新闻报导等数家互联网央媒的报导雅雷。

音频中,孤身一人的吴外公,用单纯有意思的小试验,将身旁的力学现象讲得精辟,引发网民赞叹。

没人疑惑,对吴外公的身分作了几番探求,才获知她是上海交通大学卸任力学女副教授吴於人同学。

像吴外公这种,对理论力学学自然科学研究钟爱的女副教授,即使在那时,依然稀疏。

不过,在新中国立国后,我省就再次出现了一名在国际性理论力学学都享有盛名的女副教授。

她舍弃了可能将赢得力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良机,经过艰困从英国归国,专门从事他们孤单应用领域的自然科学研究。

还在49岁这年,悄悄来到偏僻的大西北,带着一帮男自然科学研究员,攻克了原子弹爆炸的燃料难题。

她埋名隐姓30年,直到过世,人们才陆陆续续知道她的事迹。

她,就是中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我省第一名女力学自然科学家王承书。

热爱造就天才少年少年,简直是为理论力学学而生

1912年,王承书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曾留学日本,家境富裕。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年少的王承书不像一般女孩受到过多限制,她得以进学堂念书。

受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影响,理论力学学被列入中学、大学的学习科目。

这让17岁的王承书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将来他们能像居里夫人一样,用学到的理论力学学,为饱经磨难的故土做点事。

要知道,那个年代,女子要专门从事理论力学学这个连男生也觉得艰深的应用领域,还要学有所成,简直异想天开。

但王承书就是那个敢于异想天开,并付诸行动的人。

18岁这年,王承书得偿所愿,考入燕京大学力学系,13个新生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此后,她连续三年拿到全系第一,并在本科毕业典礼上,赢得斐托斐金钥匙奖这一燕京大学最高荣誉。

王承书,成了那个为理论力学学而生的天才少年少年。

舍弃国外的一切,下定决心归国

因为力学,王承书与张文裕结缘,并于1939年结婚。

婚后的甜蜜生活,并没有让王承书停下对理论力学学的学习和探索。

1941年,王承书申请英国巴尔博奖学金,攻读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而当时的密歇根大学,无意招收已婚妇女为学生,更别提是来自中国的已婚妇女。

女子能否干事业,绝不靠已婚与未婚来裁定。带着这个想法,王承书还是决意试一试。

最终,王承书的专业素养和求学精神打动了国际性理论力学学权威、密歇根大学的乌伦贝克副教授。

她被破例录取了。

随后几年,王承书用各项成绩证明了,乌伦贝克副教授这次的破例录取没有错。

1951年,王承书和导师联合提出WCU的方程,自然科学研究一经披露后,引发国际性社会轰动。

接着,她又第一个提出索南多项式的证明方程,再次引发国际性理论力学学界对这位华人女学者的赞叹。

乌伦贝克副教授评价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很多人预测,王承书有望成为理论力学学应用领域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华人女士获奖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代表的国际性荣耀,几乎没有科研人员傻到去拒绝,更别说是女性科研人员。

不过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英国,王承书便打算放下英国的一切,尽快归国。

她的导师获知后,无比痛惜:英国科研条件先进,回去后,你的科研路要怎么走呢?。

一些朋友也劝她,中国现在很穷,不用急着回去,不如等等再说。

但王承书却无比坚定。她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再归国,她要亲自参与创造条件。因为,她的事业在中国。

经过艰辛波折,重回故土怀抱

也许王承书他们也没想到,归国的路,异常艰辛。

伴随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变得敏感。美方为了防止中国自然科学家归国,为中国制造先进武器效力,列了一份禁止归国的中国自然科学家名单。

王承书夫妇的名字,赫然在列。

此后,英国当局调查王承书夫妇,禁止他们购买专业资料。

不过,这些并没有让王承书感到气馁,早在1949年,她就提前行动,把归国要用的专业文件和资料,分成300份,在7年内陆陆续续寄往北京的姐姐家,成功避开了英国当局的检查。

在此期间,王承书夫妇多次申请归国,却次次被驳回。

直到1956年10月,王承书一家的归国申请才终于赢得批准。

但没料到,就在他们要登船前,夫妇俩却被叫住。

组织工作人员从他们的行李中搜到一封信,信中有一些新中国成立后的敏感字眼,夫妻俩表面上强自镇定,实际上焦灼不安。

幸运的是,同行的翻译是华人,他瞟了眼这对夫妻,读信时,换掉了信中的敏感字眼,王承书一家这才登上了游轮。

15年后重踏国土,王承书终于看到五星红旗在中国上空高高飘扬,她心情激动,兴奋地翻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写下了她对故土的铮铮誓言——

从零开始,以十倍的经历、百倍的热情拼命组织工作……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从零开始,数次跨行搞科研

归国后,王承书从出入有汽车到需要挤公交车,从住别墅到要住砖瓦房、用公共浴室。但她很快适应了差距这么大的生活条件。

不但如此,她在学术自然科学研究上,适应力也强得令人赞叹。

当时,中国自然科学院近代力学自然科学研究所正缺开展同位素分离理论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组织安排王承书去搞这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

彼时,王承书44岁,她的自然科学研究已定型,自然科学研究成果集中在气体动力学方面,这个年龄要舍弃之前所学,从零开始跨行自然科学研究,难度大、风险也极高,自然科学研究完全有可能将毫无结果。

但王承书二话不说,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两年后,领导再次问她:国家需要开展受控热核聚变自然科学研究,这在国内完全空白,你愿意再次改行吗?

这一年,王承书已46岁,但她再次毫不犹豫地顶了上去。

她被派往苏联学习,返程归国时,她竟然在坐火车的七天七夜里,抓紧时间将一本英国受控热核聚变的书,全部译成了中文。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形成了她独有的理论体系,还参与了我省最早的三个等离子体试验装置的设计和建设,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短短2年,她快速成长为这个新兴应用领域的领军人物。

1961年,中国自然科学院近代力学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希望她再次转行,搞铀同位素分离自然科学研究,研制高浓缩铀,而且这项组织工作保密性强,需要浪迹天涯一辈子,连丈夫也不能说。

你愿意吗?钱老问出这句话时,他以为王承书会拒绝,至少也要慎重考虑几番。

毕竟,49岁的女同志,离开熟悉的北京,去大西北搞科研,条件艰苦不说,而且自然科学研究应用领域完全孤单,组织工作任务极其艰巨,甚至可能将要付出宝贵的生命。

没想到,王承书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回复快得令钱老感到惊讶。

后来,王承书解释:我改行比别人损失要小,既然都是从头做起,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也能做。

王承书在年龄、性别都不具优势的情况下,3次跨行,3次从头做起搞科研,她很谦虚,并非不知道跨行自然科学研究的艰巨性,但她对他们充满信心。

以极大的干劲攻坚克难,最终打破核威胁

在位于大西北的504工厂,王承书接到的任务是研制原子弹爆炸的高浓缩铀燃料,这无疑是她人生中最为严峻的挑战。

当时,国际性社会引爆原子弹,有两种燃料,即铀弹和钚弹。

钚弹制作相对容易,而铀弹制作,却是高精尖技术,仅为美、苏、英、法四个国家所掌握,铀弹爆炸的威力也比钚弹要大得多。

中苏关系破裂后,显然,这四个国家的任何一个,都不会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施以援手,所有的自然科学研究全靠他们摸索。

王承书再一次从零起步,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搞起了自然科学研究。

当时,他们只能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完成大量的计算。没日没夜、争分夺秒的计算、操劳,竟让王承书短短几年内,生出孤身一人,背驼眼花。

1964年,核武器自然科学研究进入最后的攻坚克难阶段,504工厂笼罩在一片期待、紧张与焦灼中。

1月的一天,我们成功了!王承书微笑着宣布。她的声音不高,却瞬间点燃了同事们的热情,大家低声欢呼起来,他们比原计划提前113天完成任务。

同年10月,我省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引发国际性社会的极大震惊:刚成立的新中国,竟然真的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造出了威力巨大的铀弹?!

自此,我省打破国际性社会时不时地核威胁核讹诈的挑衅。

后来,没人提到王承书为核武器自然科学研究作出的贡献和牺牲生命,她纠正道:为故土组织工作,他们什么样也不该看做是牺牲生命。

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王承书没有停留在巨大成就带来的喜悦中,她带领团队在高浓缩铀提炼上,继续改进和探索新方法

60岁的她,仍担任大型国产扩散机总设计师,在她的指导下,我省经过18年,终于在1991年实现激光分离高浓缩铀。

这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迅速被推向工业应用。作为我省铀同位素分离理论奠基人,王承书被称作中国的居里夫人。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院士逝世,享年82岁。

世人才知道,这位沉静、爽快的女自然科学家,舍弃功与名,浪迹天涯半辈子,为国家核武器原料自然科学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

2020年1月15日,王承书被授予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斯人已逝,她的功勋被历史铭记,她的自然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她淡泊功名,以身许国,在专业定型、年龄优势不再的情况下,数次从零开始,以对理论力学学的热爱,对故土的热爱和忠诚,一路攻坚克难,缔造了中国女性专门从事理论力学学自然科学研究、核武器原料自然科学研究第一人的传奇。

冰心老人说:一个人只要热爱他们的故土,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

以身许国,何时不可为,何事不可为?因热爱生勇气,因勇气生信心,因信心生力量。王承书的经历,让我看到,人生因热爱而产生的巨大力量。

以热爱为灯,指引和鼓励他们,我们也将生出无限的信心和勇气,无惧前路,不怕磨砺,在平凡中创造属于他们的不凡人生。

. END .

【文|陌桑欣闻 】

【编辑|林小白 】

【排版 | 毛毛雨】

本文地址:http://51ac.top/post/332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