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地万物科学说明书;译者:应雨妍
犹记得2数周后走在路上,听见马路上儿的打牌大姐信心十足地说:我侄子学校下通知啦,过没法两天就开课,你哈哈,这是没事儿了,咱这墨镜也戴没法两天啦!
这要是改成我,肯定硬是立刻横越回去,蒙住屡建这惊天大flag的自己的嘴。毕竟,幸好即使禽流感反弹,我现在就不用偏偏地仰着头,绒兰,被笔直针头捅嗓子眼儿了......
是的,身在北京,还是风险较高地区,译者我已经Donzy,完成多肽检验了。而在不止一个朋友问我,那个咽拭子是捅哪里?鼻腔吗?捅嗓子眼儿疼恍神?捅多深啊?咋我看网上说是捅鼻子?可好笑了!捅个嗓子眼儿就能知道病原体感染没病原体感染?啥原理啊?后,我决定,写个《捅嗓子眼儿民间手册》关于咽拭子多肽检验的小介绍。
咽拭子是个什么新体验?
先谈谈生前做咽拭子的新体验吧,只不过很单纯,取样相关人员一般会让我们微微转头,绒兰巴,然后啊——,他们皮德盖柄很长的棉(shi)签(zi)在两侧鳙的和降肌后比较深(学术一点叫咽后壁)的地方擦撞取样。鉴于生前气还挺长,一气呵成啊——到了取样完结,得有个十多三十秒吧(此处可能有记忆局限性,即使真的度秒丘壳,我们记住转头屁股要啊要是)
完结后,取样相关人员把针头扔进有取样液的取样管里松脱水桶,就马上叫我一走了之,罚下一个了!
是的,是这么单纯,恍神,是有点想抽搐,还可能会咳嗽,但没关系,离开取样点后用没法几秒钟就会恢复照常。
为什么用咽拭子?
只不过,可以取样的足部,或者是黏液有很多种,除了盆腔足部,还有冠状动脉和微血管皮德盖的皮德盖液,痰液和血浆。
在这些方法中,血浆通常是不见得能检验上新冠病原体的[1,2],能检验到的是针对新冠病原体造成的抗原,但造成抗原只能说明被检验者病原体感染过病原体,不能判断他目前是不是病原体病患,而且抗原的造成需要时间,在病原体感染之初,可能无法检验到抗原的存在。所以,用血浆样品来做病原体病患的筛检是不可取的。
其余的几种方法中,冠状动脉和微血管皮德盖液的敏感性最高,可以达到93%,痰液样品稍弱,为72%。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说,敏感性评判的是检验方法准确判断病原体病患的成功率,93%相当于100个病原体病患中,冠状动脉和微血管皮德盖液检验可以成功发现93个,与这个指标相对的是特异性,评判的是准确判断没有病原体病患的成功率。
但这三种方法显然都更适合已经确诊在住院的患者的取样,而且需要更高级别的安全防护,对于大规模的筛检来说不太现实。
而根据研究,新冠病原体的受体ACE2在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上有丰富的表达,在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中,病原体有很高的复制水平,因此鼻拭子和咽拭子提取的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和黏液中可以捕捉到病原体。
鼻拭子可能有的朋友在网上看过采集的示意图,要插入到鼻腭处,还要转动拭子,充分取样后再退出。如果达不到足够的深度,很有可能采集不到足够的病原体,无法检验是否病原体感染。
图2:鼻拭子要插这么深!
鼻拭子可能导致的不适反应包括疼痛、呕吐反射和流泪,相对咽拭子来说,生理上的不适感和心理上的抵触感肯定是更强烈的,而且对取样相关人员也有更高的专业要求。
图3:我们对鼻拭子的反馈。。。
根据目前的研究,鼻拭子的靠谱程度一般是等同,或略高于咽拭子的。
我查了一些有关鼻拭子和咽拭子在新冠病原体检验方面的差异的论文(一共也没几篇),其中只有一篇比较了不同取样方法的敏感性,它的结果显示,鼻拭子为63%,而咽拭子仅为32%。
不过这个研究的样品量不大,可能会导致结果造成局限性,而且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病原体感染后的不同阶段,同一足部的病原体载量是不同的。
《自然》上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在患者病原体感染病原体后刚刚出现轻微症状或者只是有些不适时,咽拭子检验就已经呈阳性了,在后的7天里,咽拭子提取到的病原体载量都很高,峰值在第4天出现。而在整个病程中,鼻拭子和咽拭子的病原体载量和检出率是没有差异的。
另一项北京市疾控中心的研究相关人员进行的研究也有相似的发现,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咽拭子的病原体载量峰值是在第5-6天出现[3]。而广东省疾控中心研究相关人员的研究[4]虽然指出,鼻拭子的病原体载量高于咽拭子,但在刚出现症状后的同一天进行测试时,鼻拭子和咽拭子检验结果都呈阳性,这和前面两项研究的结果没有很大的出入。
即使新冠病原体的病原体感染主要经由上呼吸道,这表明,在病原体感染之初,病原体可能在上呼吸道中大量复制,随着疾病的进程,顺着呼吸道转攻器官和肺部,在上呼吸道中的病原体载量下降,载量过低的情况下,就无法呈现阳性结果了。
所以说,在接触病原体后的病原体感染早期,单次咽拭子取样结果虽然不能作为诊断标准,但作为大规模的初筛是可取的。
咽拭子取样后怎么确认是否病原体感染?[话筒]
最后是来自我非医学和生物相关专业朋友的疑问,为什么咽拭子可以帮助判断有没有病原体感染病原体。
咽拭子本身是不行的,行的是PCR,也是聚合酶链式反应。
我翻了一下我的检验报告,用的是荧光定量PCR。原理大概是这样的,把拭子采集到的遗传物质RNA提取出来,经过逆转录变成与RNA互补的DNA(cDNA),然后用PCR进行扩增。
PCR体系里包含一段由特异性序列组成的探针,被荧光基因标记,遇到要检验的代表病原体的靶序列时,就会和它结合,发出荧光。每扩增一条这样的DNA链,就会造成一个荧光分子。
检验相关人员用荧光定量PCR仪进行检验时,会设置一个荧光分子数的阈值,监测达到阈值需要多少次循环扩增,需要的循环次数越少,样品中病原体多肽浓度越高。在检验中循环次数小于某个固定值的,就会被判定为阳性结果。
图4:检验报告(ORF1ab负责病原体多肽复制,N区域编码核壳蛋白,也是最内侧和病原体RNA形成复合体被包被起来的部分,理解成ORF1ab/N是新冠病原体的核心就可以)
当然了,PCR的检验结果也有假阴性or假阳性的可能,毕竟当样品量足够大时,没有检验方法可以做到100%的准确率。所以对于做了多肽检验后阳性的样品,还要进行二次多肽检验,必要的话,还要通过影像学方法共同进行诊断,而阴性的,目前社区也会建议隔离14天,这是为了尽量避免出现假阴性的情况。
我们应该还记得几个月前,多次多肽结果都呈阴性,但后来微血管皮德盖液的检验结果呈阳性,最后确诊的患者,这种极少数的比较吊诡的病例就可能和PCR的假阴性结果有关,当然也不能排除是他病原体感染的新冠病原体比较奇葩,毕竟病原体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外表性能全都一个样儿。
相信看完这些,我的朋友们的疑惑应该已经解决了,可以抬头挺胸地去做多肽检验了,没做过的朋友嘛,你们就当云做了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