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原创,图片均来自直播平台,所有图片肖像权属于原主播)
就在刚刚,在直播平台上亲眼目睹了一位美女小主播如何在十分钟之内收入十万人民币。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是万万不敢相信啊。
这位没有特殊才艺,没有特别名气,没有团队加持的小美女主播,因为要冲击一个时段的全网人气榜,其榜1大哥连刷几十个华子(榜1大哥是直播间打赏最大者的昵称,华子是某直播平台上最贵虚拟礼物的昵称),直播间就像图中这样被华子特效刷屏长达几分钟。一个华子价格3万平台币,折合四千多人民币,因此几分钟时间小主播已经入账至少十万。这位主播在平常的主播pk环节,人气票能够轻松达到几十万,也能折合几万人民币。并且这种pk是全天连续进行的,数量不限。
按这个趋势估算,该美女主播这一天的入账可以达到百万以上,根据平台分成规则二一添作五,其个人收入可达五十万。再次强调,这是一天的收入,至少相当于一个中产家庭一年,或者一个低收入家庭十年。看到这种收入眼馋吗?不眼馋是假的。但是比羡慕嫉妒恨更强烈的感受,是对世界观的颠覆。直播一天,世上一年,有点像当年的币圈。
上面的场景每天都在直播平台上发生着。如果仍旧把当前的直播平台当做功能性的带货、才艺展示和知识分享工具,甚至认为直播属于下里巴人的活动,那么已经完全落伍了。
直播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造星模式。
草根造星3.0
如果把当前的直播当做一种草根造星模式,那么它可以说是继互联网造星1.0(如德云社)和电视选秀2.0(如大衣哥)之后的3.0模式。直播自带强大的流量即时变现能力,而在前两代模式中草根明星成名之后通常还要继续依赖传统渠道,所以不可避免会爆发冲突,如德云社的发展过程就像一部冲突史。
直播模式把过去具有仪式感的造星过程都极度压缩了,草根明星也不需要任何传统势力的背书,直播所获得的收入也使他们足以脱离传统媒体,乃至可以用流量反哺传统媒体。
这位山东老乡坤哥把平衡术玩到了极致,成功地从网络直播间走向了央视大舞台,人家是自带流量,本不需要参加什么pk,算是给央视面子了。
这位唐艺现在是平台的超级大V,百万人在线看她的直播演唱会是常态,她直播的地方也成了网红打卡地。而在她直播出圈之前,只是一个在电视选秀中被淘汰的普通选手,甚至一度退出娱乐圈。现在的她已经有资格傲视所有一线歌星,日常百万级的流量想必很少主流媒体能做到。
不过当前的直播热潮并非是专为造星服务的,它已经是一场流量变现的全民运动。
流量变现的全民运动
对于那些具有特殊才艺的专业人士,比如歌舞、乐器、烹饪、游戏、语言、魔术技能或者财经、管理、军事等专业知识,直播是一个天然的展示舞台。直播相较之前的流量变现模式(如公众号文章)在互动性和即时性上有本质飞跃,更重要的是,直播是真正的零门槛,因此当前的直播热潮已经远超专业人士的专属——它正在成为一场全民运动。
先上几个千人直播间体验一下画风。
这是一个普通的铁板烧烤店,每天上万人就这样看小哥做烧烤。类似的,还有各种街头炒粉的,卖宵夜的,等等。
龅牙本是缺点,现在成为不可多得的流量担当。
农村光头强pk颜值女主播。该场pk两边主播应该都有千元以上入账。
残障人士讲故事也是新潮流,对于真实性平台自然是无法鉴别的。
这些直播间都是真正草根打理,并不需要专业才艺。之前张同学的原生态短视频爆火并非偶然现象,以原生态出镜的直播间已经蔚为风潮,甚至越土越火。根据流量来看,这些直播间一天的礼物刷到四位数乃至五位数收入完全有可能,年入七位数不算夸张。
如果以上画风还不够上头,再加大一下剂量。
这画风有张同学的影子。
拥有万人直播间的农村歌手夫妇,已经成为大网红。
如果说曾经的大衣哥是以模仿秀成名,带有一些天赋成分,那么现在的农民歌手是以真正的原生乡土味出演,能够达到卡拉OK水平的属于例外。
这位老大嫂开心地说,从来没想到有这么好的赚钱门路。将近一万人就这样在线看老大嫂吃饭,礼物也不少。
如果觉得乡土直播仅仅是农民的原生态表演,从而恰好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这种理解又肤浅了。现在的大趋势是,广大三农主播早已吃透了流量密码,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平台上已经涌现出了无数流量运营专家,你所需要做的是拿好小板凳,虚心地让农民导师帮你打通任督二脉。
这位农村小哥据说掌握了最简单的流量密码,但是他滔滔不绝直播几个小时愣没说出密码是啥,或许让几千人在线干等着,这就是他的密码,毕竟千人直播间已经形成了。按照一般换算,做到千人直播间每天就有四位数的变现能力。小哥最厉害的是,对粉丝各种鄙夷之后,不忘加上一句啥也不是,恰到好处地把观众的最后一点自尊打到崩溃。
这位农村大嫂对于三农头部主播如数家珍,她说再没有比直播更好的变现工具。
这位老妹说得很实在,她说平台大数据是个机器人,只要识别出背景是三农元素就会给流量,就算不是农村人也要去找个农村背景,现在平台大力扶持三农,必须用好这个流量红利。
这位年轻的农村宝妈说已经把之前的直播间成功变现七位数,现在已经转身成为流量导师,号称做到千人在线只需几天时间。现场说法,人家一天的观众人数真的破了十万。心动不?她的主要思路是,跟着老师做,不要总想着创新——这个说法跟早年的直销课宣讲颇为相似。
这位农村大妈一边烧火做饭一边讲流量运营。不用怀疑,在直播平台上广大农民主播不分年龄层次,其认知维度早已逆袭,甚至形成降维打击。总之,不分三六九等,割法各有不同。
流量变现正在创造一个新世界。
直播打造的平行宇宙
流量变现的神奇力量把时下每个社会侧面都聚集到了平台上,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这位芬兰的卡姐能说一口大碴子味的东北话,唠嗑不输国人。外国脸说中国话当前已经成为平台的一大流量担当。
这位美女小姐姐原来是小哥哥,直播中坦然与粉丝们分享变性的心路历程。
西北某县的现任县长忘情地演唱歌曲,同时为本地企业带货。未来的提拔标准中是否会考虑网红因素?
这位刘畊宏曾经是娱乐天王吴宗宪歌唱组合的成员,之前在台湾通常做通告艺人,而现在大陆直播平台上每天带领十万人跳健美操,流量和收入与之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当前几乎半个港台娱乐圈都入驻平台做起了网红,或者带货或者表演,很多过气的明星纷纷在直播中焕发了第二春。
这位郝劭文曾经出演新乌龙院中的小和尚,是那个时代的顶流童星,长大之后似乎褪去了光环,一度在台湾做娱乐记者。入驻大陆平台之后,每次几万人在线观看他带货直播,重新回归流量大V。
可以预见,随着直播流量虹吸能力的持续扩大,大陆和港台娱乐圈或将在直播平台上实现统一。直播对统战工作的贡献不可小觑。
产生流量的重要法则是制造反差,这位本该跳广场舞的老太太直播打架子鼓就制造了全新的观感。
在流量变现的刺激下,主播们开发出了无数的新业态,成为了元宇宙的开拓先锋。
每天有上万人在直播间看这位美女主播开赛车,这不是一般的游戏赛车,而是遥控远在千里之外的实体玩具电动车,粉丝还可以下载app一起开车。当你玩腻了赛车游戏,玩腻了实体遥控车,来一个云赛车就是全新体验。这就是元宇宙!
这种直播间提供云发泄服务,只要刷礼物,有人就帮你摔酒瓶。这就是元宇宙!
这位长相有些神似忍者神龟的小哥,每天就这样躺着,从来不说话,直播间人数也不少。
最魔幻的要属这两位,平常就这样坐着,循环播放猪八戒的背景音乐,有人刷了礼物就来一段热舞,跳完继续坐着。此类愿者上钩的模式也已经蔚然成风,反正总有一款能让你上头。
不光是农民,过去在春晚上常常被调侃、揶揄的底层职业,都在借势直播变成大网红。
对比之前的佛媛,直播中的打工媛更胜一筹。
保安小哥台风很飒。
外卖小哥街头开唱。
保洁阿姨现场直播。
如果劳动人民全部都争当网红,那么问题来了,谁来继续做劳动者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个直播的世界,会发现它并非是现实世界的翻版,很多地方都透露着夸张和荒诞,比如,现实中的老太太只会跳广场舞而不会打架子鼓,脱了贫的农民也不会天天回到老宅忆苦思甜,生产线上的工人也不允许说个不停。更有趣的是,直播中的世界到处歌舞升平,大额打赏乱飞,到处漂浮着一夜暴富的味道,丝毫看不出现实中人们常说的困顿。
直播中的世界更像是一个平行宇宙,这么近,那么远。究其根本区别,直播世界主要是由流量变现的单一逻辑驱动的,而现实世界则有很多维度,不仅仅是功利性——纵然说天下熙攘,皆为利往。
现在的直播热潮,堪称草根的荣耀和商界的盛宴,却同时也是学界的寂寞。草根们正在疯狂创造新流量模式,商业大佬们也尽数把战场转移到了直播间,唯有学界似乎对直播这个平行宇宙保持着矜持和偏见。直播将把我们引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这是学界应该思考的。但是这样宏大的问题显然不容易正面回答,我们不如探讨一下直播流量变现的几个基本问题。
直播流量变现运动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1)流量变现的流量是如何挖掘的
(2)流量变现的变现是如何维持的
(3)流量变现的新认知论是否合理
首先,直播平台的流量是如何挖掘的。按惯常思路,这似乎不是问题,流量就是来自中国庞大的网络用户,并且直播平台的内容在持续不断创造新流量。然而,当你成为一个直播平台的深度用户之后,却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即便你最初上直播平台仅仅是抱着学习英语、学习钢琴或者看看搞笑段子的目的,在你滑动屏幕刷下一个主播的过程中,系统会慢慢给你推荐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知不觉地偏离初衷,陷入在某些始料未及的流量中,并且越陷越深。
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这些流量的能级可能远远比你原计划的内容要大,你发现有无数的同类在与你共同观看,让你觉得特别心安理得。这时候不免要问,平台上的流量是观者主动选择形成的,还是主播创造形成的,还是平台算法刻意匹配的,还是三者共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不免会困惑,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要到哪里去,刷视频的过程仿佛也是一个人格再造的过程。然而,到底是平台算计了你,还是主播吸引了你,还是你自己本来就有这种趣味只是潜意识刚刚被唤醒了,还是三者合力?
直播这个平行宇宙正在构建一种新的伦理,虽然这种伦理融合了主客观各种因素,背后却有一种共同的逻辑:流量变现。流量变现的逻辑必须要保证形成流量黑洞,把观者牢牢吸住,只有当观者的注意力持续投入的时候,平台的流量才能无限扩大。因此,不管是观者还是主播,当人们来到直播平台之后,就不再是自己的主宰,所有行为特征都转化成为流量变现服务的算法代码,一切符合流量变现原则的代码将获得生存和繁衍的机会,否则会慢慢淡出乃至湮灭。在这个规则下,平台上的人们就以新的网络伦理进行互动,我们不妨将这个新伦理称作算法伦理。研究哲学的学者何不研究一下这种新伦理呢?
其次,流量变现是如何维持的。如果只有流量而没有变现通道,当前的直播热潮就是完全另一番光景,可能会退回到最传统的互联网模式。变现是驱动直播热潮的根本能量。在当前的直播平台上,除了纯粹的带货直播,大部分的直播变现都是靠榜1大哥们的打赏,争夺那些动辄豪掷千金的榜1大哥也是各个主播的运营目标。于是,关于流量变现的核心问题就归结到,榜1大哥到底是一群什么人,他们的行为动机是什么。
榜1大哥当然有不同的来源。有一些榜1大哥是为了与主播互换流量,这种动机是最容易理解的,但是显然平台上绝大部分榜1大哥并非是这一类,毕竟互换流量是一种负和游戏,去掉平台抽成之后变现能级就会不断坍塌,最终成了主播们在自己放血、自娱自乐。还有一些榜1大哥据说是靠砸锅卖铁甚至动用公款,已经发生了不少因为打赏而造成的案件,但是显然这也不是主流,一个庞大的直播生态是不可能靠这种非正常资金维持发展的。那么剩下的主流榜1大哥是什么来源呢?遗憾的是没有任何公开数据,当然直播平台更是讳莫如深。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何不研究一下这个人群呢?
榜1大哥们的行为动机又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冲动消费,这样解释经不住推敲,冲动消费通常具有快速校正机制,会导致榜1大哥们的打赏只能是偶然行为,无法重复进行,自然能级会快速衰减。有人认为榜1大哥对主播或者出于崇拜,或者用情太深,同样解释力不足,在现实空间人们面对自己偶像尚且难以一掷千金,在虚幻的网络空间中是如何做到的呢,况且形成了规模化行为。研究行为学的学者何不研究一下这些异象呢?
第三,关于流量变现的新认知论是否合理,或者说,当前的农民流量运营专家是否代表了一种发展方向?面对农民流量运营导师,想必所有商业精英和学院派专家都是不屑的,然而,精英和专家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实,简单粗暴的流量运营就是有效。高认知和低认知的差别是什么?最终还是不看广告看疗效。
直播的很多模式对传统认知造成了完全颠覆,比如,现实中大多数人看到电视购物节目就忙不迭换台,而在直播平台上成千上万的人就在看直播卖货,哪怕直播间简陋到极致,销售手段简单到原始。什么4P和4C,什么定位理论,营销学那些一套一套的理论似乎都失效了,主播们哪管这些虚头巴脑,直接乱拳打死老师傅。比如,吃播带货大部分都一个套路,每天从头吃到尾,脖子上别一个麦克风,每一次吞咽和咀嚼都让你听得清清楚楚。这是什么营销理论?如果你在营销教科书里说销售食品的关键是吃饭要大声吧唧嘴,会让营销学教授情何以堪?
精英和专家们对农民流量运营导师的偏见或许永远不会消除,否则就宛如支持反智。于是,问题就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简单粗暴的流量运营是认知的进步还是退化?从适者生存的角度说,这是进步;从人类知识积累的规律看,又像是退化。
这位美女吃播的房间长期几千人在线,一天吃到晚。她很坦率地说自己文化比较低,小学没毕业。下面粉丝评论:不用老说没文化,有学历又怎么样?现在的社会,没文凭不可怕。这话听着有点刺耳,但是也挑不出毛病。学历再高,做直播也未必能胜出,如果比收入就更不行了。
女孩子们需要拯救吗?
前面提出的谜题没有什么明确答案,本文也不会试图去强行解释或持有先入为主的立场。但是有一个方面却应该表达态度:当前越来越多的女孩子都把当大主播当成了职业追求,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后果。
校园直播间已经蔚为风潮,通常以学生宿舍为背景,小姐姐们画上精致的妆容,娴熟地招揽着人气。群体组团直播相当流行,几个女孩子一起撒娇,想必获得礼物打赏的成功率会更高。
豆蔻年华的三胞胎姐妹在平台的人气相当高,直播技巧也已经驾轻就熟。
平台明确禁止儿童直播,但是不可避免也有很多稚气未脱的脸,或许注册身份已经过了18岁?
这些女孩子在未踏入社会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最多的套路,诸如怎么发掘榜1大哥,怎么发嗲,嗔怒,搔首弄姿,怎么在pk中催促粉丝刷礼物。这就叫流量运营!最大的问题在于,当整个社会的女孩们都渴望用卖弄风情来获得资源,不但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还觉得这是正常工作,并且以追逐这些技能为荣耀,以大主播为职业榜样,问题就有点严重了。或许有人说这仅仅是一种逢场作戏,然而,入戏太深就会变成戏中人,当把挖掘榜1大哥的思维融入生活,人生也就失去了质感,只剩下单一维度。
或许老师和家长也会对女孩们做直播提出批评,然而面对一天的收入抵得上一个月甚至一年的工资,任何说教都是苍白的,可能连同老师和家长的世界观也会崩塌。文章开头的那位美女主播说自己要离开一段时间,觉得学习更重要,没有知识也无法守住财富,可见她的成长环境对她价值观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然而,当她硕士毕业甚至博士毕业,每月辛辛苦苦赚的工资还不如直播间几分钟发发嗲赚得多,她又作何感想?或许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当经历过这样的赚钱模式,再去上班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上班。
或许,女孩子们本不需要拯救;或许,所有人都需要拯救。需要全社会思考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直播,直播如何改造我们自己,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问题的答案并非是要限制谁,或者保护谁,所有问题都纠缠在一起,压根也说不清楚。问题的核心在于,当算法伦理已经与现实伦理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个挑战,还是坦然地接受改造。
基于在直播平台半个月的沉浸式用户体验,写就此文,在此期间世界观的颠覆和理解力的穷尽交替出现。或许,在这个全民直播变现的时代,最该拯救的是自己,流量变现思维已经是当代的必备成功学。
不多说了,我要去听农民大嫂讲运营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