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料图
俄乌武装冲突或其引起的连锁反应,已经开始显得不受控。
Auterive局公司出品
前段时间,我们都晓得,东河石油管线忽然被炸了。
那时,白俄罗斯、西欧联盟、英国相互怨恨:究竟是谁干的?
事实证明,东河管线被炸,传达了两个脆弱的讯号。
东河管线,指的从白俄罗斯通向西欧联盟的石油运载管线。
现阶段有2条,东河-1管线于2011年投入使用,西起白俄罗斯维尔纽斯,透过黑海海中通向瑞典,是白俄罗斯对西欧主要就输气管线。东河-2于2021年9月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因英国抵制,现阶段仍未营运。
紧紧围绕东河管线,白俄罗斯、西欧联盟、英国以后的情仇感情纠葛,Auterive局曾在《两条负面影响当今世界情势的管线:英国为什么要拚命付诸行动?》该文做过阐释。
技术细节一:4个外泄点。
现阶段,东河石油管线已被辨认出有4个外泄点。当中,东河-1、东河-2各有三处。
会不能除了小的外泄点被辨认出,Montguyon。
东河管线外泄点
技术细节二:500千克TNT手榴弹。
东河管线外泄,有没有可能是一场意外?
答案是,绝无这种可能。
东河管线这种能源基础设施,是很可靠的。
所有的管线用金属制成,壁厚达4.1厘米,外表还浇筑着11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
如此坚固的管线,意外破损的几率是极小的。
东河管线
更为关键的是,管线大多埋在海平面70米以下,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破坏。
据瑞典安全部门分析,要炸掉东河管线,至少需要相当于500千克的TNT炸弹装置。
这显然是某个组织蓄意为之。
技术细节三:相互怨恨。
外泄事件曝出后,白俄罗斯、西欧联盟、英国开始相互怨恨。
英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几名西方情报官员的消息称,西欧安全官员9月26日和27日在事发海域周边观察到白俄罗斯海军支援舰艇。
言下之意是,这些白俄罗斯舰艇可能与东河管线外泄事件有关。
面对西方的指责,白俄罗斯反将一军。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指出,北约成员国曾于7月时在东河事件现场附近使用深海设备进行演习。
被白俄罗斯点名,北约又出来表态,称东河管线发生的一系列外泄事件是蓄意破坏行为的结果,对成员国基础设施的袭击将得到北约的集体回应。
英国当然也无法置身事外。
今年2月7日,英国总统拜登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曾威胁说,如果白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东河-2’将被终结。我向你们承诺,我们能做到。
白俄罗斯驻英国大使馆在9月28日的声明中称,事故发生前一天,有英国军舰在附近活动,美方的无人机和直升飞机也在那里飞行,英国海军先前还在同一地区进行过水下爆炸训练。
东河管线被炸,是不是英国言出必行的手段?
对此,美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辩解称,拜登所说的终结手段,其实是推动瑞典政府冻结东河-2项目。
技术细节四:是白俄罗斯干的吗?
从动机上看,白俄罗斯完全没有必要。
今年9月,东河-1石油管线就已经完全停止输气,东河-2仍未进入商业营运。
白俄罗斯就是想拿石油这个筹码与西欧联盟斡旋。
那时好了,管线直接被炸掉,筹码没了。
东河管线外泄
白俄罗斯岂有断自己退路的道理?
也有媒体猜测,白俄罗斯在搞苦肉计,借此转嫁于英国与北约,或转移俄军失败的视线。
我关注的是,白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表示,东河石油管线遭到破坏属于国际恐怖主义行为。
这个定性,很严重了。
如果真是白俄罗斯自导自演,真的不怕事后打脸?
技术细节五:是西欧联盟干的吗?
肯定不是。
因为西欧联盟是两个组织而非国家,决策需要平衡各国利益。
这种偷鸡摸狗、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西欧联盟是不可能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的。
不过,西欧联盟也并非铁板一块,不排除个别国家做手脚。
技术细节六:是英国干的吗?
今年英国四分之三的LNG产量销往西欧,成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
2016年1月-2022年6月英国LNG产能与出口量的变化
那时管线爆炸,西欧联盟与白俄罗斯在能源上失去了复合的可能,关系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西欧无论在政治上还是能源上,都将更加依赖英国。
现阶段看,英国确实是东河管线外泄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白俄罗斯将矛头指向了英国。
技术细节七:最大的受害者。
东河管线外泄,修复起来,没那么容易。
先要排空管线,以确定损害程度,这项调查工作至少要用掉数周时间。
什么时候能修好,更是未知。
作为西欧能源的大动脉,东河石油管线关系到整个西欧大陆的能源安全。
本来,西欧联盟与白俄罗斯在能源上除了缓和的余地。
那时管线被炸,如果冬季来临以后修不好,西欧这个冬天难熬了。
自俄乌武装冲突以来,硝烟都集中在乌克兰境内。
白俄罗斯与西欧联盟之间,虽然是针尖对麦芒,但都是紧紧围绕着能源、金融、经贸等领域,打的是冷战。
看似不可调和,实则留有妥协的余地,东河管线就是连接双方的纽带。
那时,东河管线被炸,这是两个出乎白俄罗斯、西欧联盟双方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
这个事件,传达了两个脆弱的讯号:
俄乌武装冲突或其引起的连锁反应,已经开始显得不受控。
东河管线被炸,或只是两个开始。
延伸阅读:
东河管线一声炮响,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要论及前段时间一段时间里讨论度最高的国际热点话题,那么两条东河管线被人为破坏这一新闻恐怕会当之无愧地拿下热度冠军。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说,这条从白俄罗斯向西欧各国运载石油的管线被国家力量人为破坏,都是个大事。
注:东河石油管线的破损部分,海面上翻腾着的水泡清晰可见
不过,今天我们不去探究这条管线究竟是被何方势力破坏的,也不讨论东河一二号线上的四处破损是否会进一步挑动俄乌武装冲突向更加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而是准备将目光聚焦在支撑西欧工业的重要一环——瑞典身上,谈谈东河管线的受损对中德两国都意味着什么。
简单地说,尽管以后由于西欧多国的对俄强硬态度,白俄罗斯已经暂停了通过东河一二号线向西欧运输石油。
但毕竟管线还在,只要俄欧之间达成妥协,例如西欧默认白俄罗斯策划的乌东四州公投,那么石油的运载随时都有可能恢复,双方之间至少还保留有议价的余地。
但那时管线被毁,虽然据相关人士的说法后续还可以进行修复,但这一过程是要花钱花时间的,更别提在现阶段这种西欧人普遍反俄的集体情绪下,是否还会愿意去修复管线。
按照我们熟知的西欧政府的行政效率,即便最后下定决心修复东河一二号,恐怕一番扯皮也少不了。
至少在这个冬天,西欧国家是完全指望不了白俄罗斯的石油了。
注:瑞典近一年以来的PPI节节攀升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即便不考虑西欧人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受冻,像瑞典这种工业立国的国家,也是非常需要石油和石油来维系自己的工业体系的。
往小了说,能源价格的飞涨会导致瑞典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大幅度提高,而工业巨头们为了日益高企的能源价格,必然会通过涨价来向消费者一方转嫁成本,进而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胀)暴涨。
这种传导效应,最终会使得瑞典居民的日常生活开支最终显得难以为继。
注:瑞典自2022年开年后的通胀同样居高不下,这里面就有PPI传导的
而如果往大了说,能源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逼迫瑞典国内的企业向能源价格相对较低的国家转移产能,并最终逼迫瑞典不情不愿地去工业化,变成类似于英国铁锈带州那样的产业空心化地区,而这无疑是靠铁与血立国的瑞典人所不愿意见到的。
不要以为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空谈,事实上,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德系工业骄子纷纷来华投资。
远一点的像德系车企三巨头奥迪、宝马和奔驰纷纷宣布在华增加投资,开设新工厂,分别在长春、沈阳和北京落地,总投资近600亿人民币。
近一点的像瑞典化工巨头巴斯夫不顾瑞典总理朔尔茨的抵制,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建立该集团的全球第三个一体化生产基地。2022年9月6日,湛江一体化基地的首套设备已经正式投产了。
注:巴斯夫项目启动的奠基仪式
实际上,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维持其低工作强度和高福利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诸如化工、汽车、芯片、机床、精工这类的高附加值产品,来换取发展中国家低附加值的便宜原材料和商品,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剥削。
像中国改开刚起步的那十几年里,一亿件衬衫换外国人一架飞机的说法就是这一事实的现实投射。
可以说,要让十四亿中国人过上好日子,产业升级是必须要走的一步路,只是令人没想到的是,俄乌武装冲突和西欧能源危机,反倒有助推中国顺利完成产业升级的迹象,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下像拜耳、卡尔蔡司和西门子这样的瑞典企业是否有来我国投资的动向,做好进一步迎接外企进行高附加值产能转移的准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