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多国对中欧关系充满信心(中欧合作的积极影响)

 admin   2022-12-04 05:36   169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欧盟的发展

自1975 年中欧建立外交关系以来 , 欧盟对华政策的演变总体上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是越来越有利的。 1978 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 , 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 同时成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 , 并于 1985 年 5 月在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 , 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 , 对合作生产、合资经营、合作开发、技术转让、金融合作、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提供便利和促进。欧盟随后所有的对华经贸政策都是在 1985 年文件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的 ,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1989 年之后的几年 , 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政府贷款和合作项目 , 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 , 但自 1992 年起 , 由于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 , 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1995 年 7月 , 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 , 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 , 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自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对华关系长期发展战略 , 它不仅是对 1985 年协定的深化 , 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 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96 年 11 月 , 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 , 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 , 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 , 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 1998 年3月25日 , 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 , 要求把中欧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提高到欧美、欧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等 , 并于 2000 年 9 月发表了关于执行 1998 年文件的报告。

为了使欧盟更加卓有成效地执行 1998 年确定的对华政策和追求欧盟与中国关系长远目标的实现 , 欧盟委员会在 2000 年报告的基础上又于 2001 年 5 月提交了《欧盟对华战略 :1998 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 , 制订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 : 在国际社会中与中国进一步接触 , 其中关于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话格外重要 ; 支持中国在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 , 这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 , 这对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 也是全面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的关键;更好地利用欧洲现有资源支持与中国的交往;正确利用现代技术 , 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力。 2002 年 3 月 , 欧盟发表《国家战略报告 : 中国》 , 继续强调 1998 年和 2001 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 , 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 , 通过机构强化与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构建稳健的商业法规框架以及促进私人部门的知识诀窍与技术的转移来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的可持续性;第二 , 通过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 协助中国谋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更好的平衡;第三 , 鼓励良好治理 , 促进法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履行以及强化构成市民社会网络的结构与进程。

一、利益诉求

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 , 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 , 此外 , 欧盟 1995 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 , 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 , 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

从既得的经贸利益来看 , 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与经贸关系实绩形成了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 1985 年中欧贸易协定之后 , 欧盟与中国的贸易突飞猛进 ,1984 年 - 2000 年间 , 中欧贸易额增长了近 12 倍。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1 年 , 中欧贸易额达 766 亿美元 , 比 2000 年增长 11%, 其中欧盟进口 409 亿 美元 , 同比增长 7.1%, 欧盟对华出口 357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15.8%。按照中方统计 ,2001 年 , 中欧占我外贸总值 15%, 欧盟是居日本、美国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自 1985 年以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特别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 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 , 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 2001 年 , 欧盟来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 1217 个 , 实际投入 40 亿美元。到 2001 年底 , 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 12583 个 , 实际投入 303 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的增长快于我国全部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 1986年 - 2000年期间 ,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 29.0% 、 25.9% 和 25.9%, 均高于我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对华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 地区的对华投资 ,2000 年欧盟投资合同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 800 万美元 , 远远高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 280 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在技术出口方面 , 欧盟国家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最大供应者。 2000 年 - 2001 年 , 欧盟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分别为 2317 项 与 1050 项 , 合同总金额为 130 亿 美元。截至 2001 年底 , 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 13495 项 ,合同总金额约 672 亿美元 , 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实绩为欧盟对外经贸关系的促进与平衡提供了坚实基础 , 完全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 , 这促使欧盟在总体政策上重视中国 , 加强中欧经贸关系。

从潜在的经贸利益看 , 欧盟将继续在政策上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 2001 年 , 中国 GDP 位列世界第 6 位 , 而欧盟 2001 年文件认为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 , 中国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与日本持平 ,仅次于美国。而且 , 中国已成为电信、运输、能源和环保等行业的全球生力军和重要市场;据估计 , 到 2005 年 , 中国还将拥有 3 亿互联网用户 , 而同期美国的用户数量为 2亿。 2001 年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突破 5000 亿美元 , 为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上升 , 仅低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 , 已连续 9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欧洲由于正在建构一个全新的市场结构与政策结构使企业 与消费者预期谨慎 , 从而对欧盟经济增长产生了暂时的不利影响 , 经济活动难具活力。欧盟 1961年 - 1970 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 4.9%,1971年 ? 1980 年降为 3.0%,1981年 -1990 年再降为2.4%,1991 年 - 2000 年更降至 2.0%, 同期美国则分别为 4.2% 、3.2% 、3.2% 和 3.4%; 而且 , 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 , 欧洲的外贸依存度更高。与此同时 , 我国对欧盟出口仅占其自盟外进口总额的 5% 左右 , 欧盟对华投资占其对盟外投资的比重还不到 2%, 双方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加速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将为欧盟获得廉价优质的资源与商品 ( 服务 ) 、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出口市场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 , 有利于促进欧盟的经济增长。因此 , 为中欧经贸关系提供政策保障显然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

(2)出于欧盟国际政治利益需求

2000 年欧盟葡萄牙首脑会议所确定的未来五年战略性目标明示了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领袖 , 而且要在世界上树立领袖风范。这种愿望是由欧盟的经济实力所激发 , 也将由经济实力来保证。按人口、 GDP 、资本输出以及对外贸易等指标 ( 根据 OECD 统计 ) 来衡量 , 欧盟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 , 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 , 尤其重要的是 , 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 , 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 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国 , 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 ,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是经济 “巨人”, 但欧盟并不甘心仅仅如此 , 因而 , 欧盟正在谋求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洲的目标不仅是要制定世界贸易规则 , 为了保证外部经济对欧洲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 欧洲也将要求参与乃至直接制定国际货币规则 , 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 的起点。欧洲将会凭借强大的统一货币来参与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制定 , 遏制美元霸权 , 伸张欧洲货币利益。由于经济实力的支持和欧洲各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决定了欧元的崛起和强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欧盟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美国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 , 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 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必将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 , 同时也将为诸多的国际组织所欢迎。“9.11”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信念 , 而且也更加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欧盟模式的认同。在欧盟看来 ,“9.11 ”事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 它使得在国际社会中一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凸现出来 , 在全球化的时代 , 局部的不稳定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 , 为此 , 欧盟强调在多边体系之中、通过有效的国际性的法律手段来对抗恐怖主义;欧盟希望“ 9.11” 事件之后的国际秩序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 加强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关系 , 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对话 , 通过更大程度地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来促进它们的发展 , 促进它们与欧洲各国的联系 , 进而稳定这些国家内脆弱的政治制度。在对外贸易方面 , 欧盟委员会主管贸易的委员巴斯卡尔?拉米 9 月 17 日在欧洲议会演讲时表示 , 未来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稳定与安全 , 向第三世界国家更多地开放市场 , 通过 WTO 等多边贸易体系 , 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之下 ,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 , 这符合欧洲的利益。因此 , 考虑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 , 不难理解 , 发展中欧经贸关系自然就成为欧盟谋求国际政治利益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在涵义。对外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五类 : 信号性政策、试探性政策、条件性政策、分离性政策与实施性政策。信号性政策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姿态与信号 , 既不存在责任问题 , 也不存在执行问题;试探性政策是谋求一种回应与反馈 , 可能成为下一步政策决策的基础;条件性政策是取决于一定条件才得以执行的政策;分离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话语与行动存在背离现象 , 或至少利用话语的不完整性 , 最典型的例子是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上删除 , 但在实践中 , 主要还是按照非市场国家的标准来处理的;实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政策 , 如关税政策、技术标准等。可以说 , 欧盟对华政策文件中这些涵义都得到了体现。对外政策含义的多重性为欧盟在处理中欧关系以及谋求中国对欧盟的支持方面准备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更为关注制度趋同

中欧双方在很多政治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 如人权、西藏、台湾等 , 中欧关系已经因此而遭遇过挫折。正如欧盟 2001 年发布的《欧盟对华战略 :1998 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所表明的 ,“跟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欧盟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其他大多数主要国家 , 欧盟对人权等问题的关注间或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2001 年文件是欧盟对华政策的最新立场和行动要点 , 它既表明了欧盟通过长期政策的制定希望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的中欧经贸关系 , 也同时表明了欧盟的担忧 , 这种担忧既来自理解中国问题的困难 , 也来自中国对欧长期政策的不明朗与非法律化 , 还来自欧洲人认为的中国政治的不确定性。 在 2002 年《国家战略报告 : 中国》对中国的形势分析中 , 欧盟的担忧再次得到体现。实际上 ,1995 年之后 , 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不仅强调经贸关系的发展 , 而且更为关注经贸关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谋求融入国际社会 , 谋求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 , 这在欧盟的“发展合作”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

欧盟的对华发展合作已开始转向“外部性”很强的领域 , 如经济与社会改革、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治理与法治等 , 这与欧盟试图将中国完全纳入国际社会的政治意愿是一 致的 , 同时也是为了降低欧中交往的政治成本。特别重要的是 , 由于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巨大差异 , 政治关系的变化往往会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 因而 , 从欧盟来看 , 制度趋同会使发展政治关系拥有共同基础 , 从而有利于降低中欧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 , 促进中欧关系的良性发展。

(4)对华总体政策与具体政策措施相分离

虽然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 , 但是 , 在指导对华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上 , 欧盟却日趋苛刻 , 最为典型的领域是安全技术标准、 欧盟对华反倾销与 WTO 的特保机制等。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尽管绝大多数并不是可以针对中国的 , 但对中国也是极为不利的。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主要涉及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业产品的安全标准、劳保标准、环保标准和无线电干扰技术标准等。近年来 ,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 , 欧盟安全技术标准日益严格 , 所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这些技术法规对欧盟以外的国家 , 尤其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 无疑是技术壁垒。尽管欧盟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公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 , 但客观上形成了体系越来越完善、效果越来越明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经济发展水平高 , 其质量技术和检验检疫标准高于我国相关标准 , 甚至高于国际标准 , 这使得我国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欧盟 2002 年将成立“欧洲食品权力机构”, 统一管理欧盟内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事务。目前 , 欧方坚持对我输欧禽肉产品实行逐批检验;我国酱油、花生、茶叶等产品多次遭到欧盟快速预警通报机制的通报。此外 , 欧盟还敦促中国尊重国际劳工组织在有关大会上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劳工标准以及强化产品的环境标准。欧盟的技术标准具有普适性与刚性特点 , 即根据欧盟自身利益的需要适用于所有输欧产 品与服务 , 而不是针对具体国家;欧盟技术标准只会越来越多 , 要求越来越高 , 而不会降低。当然 , 由于中国某些商品在欧盟市场占有率很高而引起的该类商品标准的制定 , 实际上是欧盟充分应用技术标准普适性的名义来遏制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 , 保护了欧盟的同类商品制造商 , 是实际上的贸易歧视 , 打火机的 CR 标准便是典型的例子。

欧盟对华反倾销也是顺利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技术性障碍。欧盟最早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 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立案也为最多 , 立案高达 93 起。尽管欧盟已经从 1998 年起不再把中国列入其反倾销政策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 , 但是附加了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和分别税率的八项条件 ( 现简化为四项条件 ) 。

目前 , 中国仅有 7 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仍具有较大的歧视性 , 中国企业 ( 尤其是国有企业 ) 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仍面临极大的困难 , 这无疑会增加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

中国加入 WTO 后 , 欧盟在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并不会因为中国的入世而变得宽松或至少“一视同仁”, 相反 , 由于过去针对中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因为中国的入世而日渐消失或减弱 , 欧盟将会更加强化对这些为 WTO 规则所允许的合法贸易政策 工具的运用 , 以保护欧盟的产业。就中国方面来说 , 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 我国出口商品因为劳动力成本因素或企业价格竞争而价格低廉 , 我国出口商品由于我国总体的经济技术水平不高而在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乃至劳工标准上与欧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 我国企业对欧盟的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了解甚少 , 因此 , 欧盟的保护行动不断成功 , 这也更进一步强化了欧盟的“反中国出口商品偏好”。此外 , 随着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签署 , 欧盟又获得一个新的直接针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工具??“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 16 条, 而且期限长达 12 年。 2002 年 6 月 , 欧盟已就中国的特保条款立法 , 要求根据特保机制对中国产品实施数量监督。

二、未来走向

可以肯定的是 , 欧盟对华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 , 这不仅是由于欧洲的经济增长需要中国的贡献 , 也由于欧盟谋求国际权力需要中国的支持 , 还由于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参与。欧盟经济的低速增长速度与中国稳定的高经济增长使欧盟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利益所得;欧盟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政治实体正在极力谋求获得国际规则能力与国际行动能力 , 这包括多边体系、欧元与欧洲货币权力、世界贸易规则以及欧美日冲突制衡机制等。欧盟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需求要求有实力强大的国家支持 , 这就使欧盟不能忽视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发展良好持续的经济关系 ,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 , 正如欧盟 2001 年文件所表明的 ,“从全球化角度来看 , 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既是一切国际性和区域性重大问题的症结所在 , 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接触 , 就是要建立全面的联系 , 以便在一切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 协助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国际性和区域性问题”。但是 , 欧盟始终是“自我利益导向”的 , 这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在不同程度上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 , 对这种不同影响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我国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展对欧经贸关系 , 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当前的核心任务是强化对欧洲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研究 , 制定我国对欧经贸关系长期政策。

在发展对欧长期经贸关系中要实现四个层次的平衡 , 即对外与对内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对欧盟的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成员国的平衡。

首先 , 要做到对外与对内的平衡。考虑到全球化、中国与国际经济的密切关系以及我国在经济起飞阶段所需要的外部支持 , 大力发展与包括欧盟在内的一切国家的经贸关系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 , 但考虑到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与巨大资源规模 , 我国在大力发展对欧经济关系的同时 , 应更多地关注国内经济的发展 , 从而既保证获得对外经济交往的收益 , 也能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日益改进 , 市场结构也在逐步成熟 , 而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在逐渐现代化 , 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 因此 ,“眼睛向内”的发展模式已经具备条件。

其次 , 要做到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大力推进各种形式、渠道的东亚合作 , 积极促进东亚真正形成一支区域性力量 , 我国过去重美日而轻欧洲的对外经济政策必须适时调整 , 建立起相对平衡的中美、中日与中欧经贸关系政策框架 , 既有利于我国继续与世界三大经济力量的经济交往 , 同时也避免受制于美日的被动局面。

再次 , 要做到对欧盟的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政治关系 , 而且政治关系发展的不顺往往对经济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 , 因此 , 我国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中长期政策的核心在于经济与政治双管齐下。在大力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同时 , 加强双边政治对话与合作 , 发展良好的政治关系 , 形成经贸推动政治 , 政治促进经贸的良性循环。

最后 , 要做到对欧盟与对其成员国的平衡。为避免因为欧洲一体化内部事务的二元体制而导致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巨大波动 , 中国的对欧长期政策必须是“两手抓”的政策 , 一手抓欧盟 , 一手抓成员国。马约之后欧盟的经济决策权日益集中 , 因此 , 为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必须加强与欧盟层面的接触与合作。我国在抓欧盟的同时不能忘记各成员国是执行中欧经贸关系的真正主体 , 民族国家的行为模式仍是主流 , 并且欧盟的对华经济政策也是成员国共同决策 , 因此 , 我国对欧长期政策中国别政策是其重要内容 , 与各成员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是极为迫切的 , 特别是与欧盟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2012年中欧关系发展看好的原因是什么?

中欧关系多年来发展相对比较平稳、顺利,没有经历大起大落,也没有因欧洲政局和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重大波动,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一直奉行对欧友好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欧洲所有大大小小国家都同中国建立并保持着友好关系。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把欧洲国家当作朋友,从未与欧洲为敌,也未把它视为竞争对手。中国对所有欧洲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异同,一贯坚持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立场,尊重各国人民做出的自主选择。对于事关欧洲人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例如欧洲联合、德国统一等,中国采取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中国没有干过任何有损欧洲人民利益的事。中国奉行的对欧友好政策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矛盾。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同欧洲互不接壤。中欧之间不存在边界问题或领土纠葛。中国本着“一国两制”的原则,通过和平谈判,同英国、葡萄牙分别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和澳门问题。这不仅消除了双边关系中的政治障碍,而且使得香港和澳门成为推进中英、中葡以至整个中欧关系的“纽带”。中欧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冲突,也互不构成威胁。

中欧在国际事务中互有需要,合作空间巨大。

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欧洲国家走的是和平联合、发展自己的道路。中欧双方在处理国际问题的理念和主张上有不少契合和相似之处。例如,双方都反对任何国家采取单边主义政策,主张发挥联合国为主的多边国际机构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作用;都主张世界各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和原则和平相处,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都反对单凭军事手段,采取“以暴抑暴”的办法对付恐怖主义,主张国际社会通力合作,通过政治、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标本兼治,从根源上化解恐怖主义问题;等等。不仅如此,在当今的时代,中欧双方都面临着越来越多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对的问题,如全球化、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防扩散、疾病流行等。中欧之间可以而且应该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时代的要求。

中欧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

欧洲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世界上实现工业化比较早的地区,而中国刚刚走上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就整体而言,中欧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不在一个水平上,互补性很强。中欧之间的利益吻合点或者说共同点远大于双方之间的分歧点。进一步发展中欧之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中欧双方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只要双方坚持以大局为重,根据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中欧关系一定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中欧关系的发展从不针对第三方,也从不损害第三方的利益。对中欧关系感到担忧,甚至企图加以干扰,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欧洲国家是美国的盟友,采取什么样的对美政策,这是欧美两家的事。双方为了共同利益,加强协调也是情理之中的,中国不会过问。中国既重视发展同欧洲的关系,也重视同美国的关系。但是,中国不会为了发展同欧洲的关系而损害美国的利益,也不会为了发展同美国的关系而损害欧洲的利益。当然,中国也不会同意欧洲和美国为了它们之间的利益分别或者联手损害中国的利益。中国主张为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为了应对共同的挑战,中、欧、美三方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在平等共赢的基础上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创建一个和谐世界

急求有关对中欧关系评价的材料,在线等!

中欧关系现状与未来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为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2003~2004年之交,随着“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意义深远重大。与此同时,我们对此也须有清醒认识。在中国-欧盟关系中,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领域,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

「关键词」中欧关系;经贸关系

1994年至2002年为中欧关系发展的战略转折阶段。欧盟出于自身战略的需要和重大实际利益的考虑,开始改变它在此之前一直相对轻视亚洲与中国的政策。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这是中欧关系开始发生具有战略意义转变的启动阶段,中欧双方都为此做出了贡献,但是欧盟方面的努力似乎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一些。为此,欧盟在此期间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涉及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重要政策文件;在政治方面,构筑重要的沟通渠道,包括始于1996年的亚欧会议,始于1998年的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经济领域,2000年5月,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达成双边协议,中国“入世”进入最后成功阶段,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科技、文教、环保、职业培训、支持中国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的WTO 项目等方面,中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2003~2004年之交,中欧关系发展进入新时期。这期间,中欧双方各自发表的重要政策文件和高层领导人的频繁互访,明确建立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欧盟(欧洲)和世界局势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动的背景下,中欧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出现愈来愈多的共识与共同利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确定建立完全自主性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利于中国、欧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在这一进程中采取了前所未见的积极主动行动,2004年几乎成为中国的“欧洲年”,并为发展对欧关系成立了新的相应机构,表明双方都在重新认识对方,并已从中得出重要结论。

循着上述观点思路,本文重点研究中欧关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侧重贸易投资方面;探讨促进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重点考量中欧关系政治、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不对称性以及如何寻求更多的对称性与互补性。

中欧关系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中国-欧洲联盟关系,特别是在经贸领域,近年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中欧双方仍需进一步努力,包括拓展经贸合作、妥善解决分歧摩擦等。

(一)历史最好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欧盟驻华使团团长安高胜语)。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与法律保障。

1.2003年,欧盟已经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不久有望成为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经升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区外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125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4.4%*,进出口总值已接近于日本(1336亿美元)和美国(1263亿美元),增长速度则超过日本(31.1%)和美国(30.0%)。同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1975年正式建交时双边贸易额24亿美元相比,2003年已为当年的52倍。截至2003年底,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16158个,实际投资377亿美元;其中,2003年欧盟投资项目2074个,实际投资38亿美元。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2003年当年列第6位。截至2003年底,在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16158个项目总数中,45%(即7318个)发生在1979~1996年18年间,在实际投资总额377亿美元中,则只有24%(即89亿美元)发生在上述时间段;相应地,有55%的项目和76%的实际投资发生在1997年至今的7年时间内。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国都相对集中在欧盟的5个成员国身上:截至2001年底,欧盟15个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累计吸引外资总额的7.65%,其中7.00%集中在英国(2.48%)、德国(1.79%)、法国(1.26%*)、荷兰(0.95%)和意大利(0.52%)5国,占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92%;在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1252亿美元中,德国(419亿美元)、荷兰(154亿美元)、英国(144亿美元)、法国(134亿美元)和意大利(117亿美元)5国合占了欧盟对华贸易的77%,即欧盟在中国外贸中所占14.7%的比重中有11.4%来自上述5国。

除了贸易投资领域之外,中欧关系的良好现状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这里仅以最近二三年达成并执行的若干重要的协议项目为例。2003年10月,在北京举行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双方正式签署了《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了卫星导航在诸多领域,特别是科技、工业制造、服务、市场开发、标准化、频率和认证方面的合作和日程。中国将为“伽利略计划”投资2亿欧元。协议达成后不久,中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培训和合作中心在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落成。该中心将成为“伽利略计划”在中国进行所有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落成是中国加入《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议》的关键一步。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还草签了《旅游目的地国地位谅解备忘录》。2004年2月12日,欧盟与中国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旅游协议,该协议赋予了欧盟大多数国家“旅游目的地国地位”,将为欧洲带去数量可观的中国游客,促进中欧双方人民的交往。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双方还提出要加强环保对话,2周之后,中欧双方就在北京达成了一个建立环保对话机制的政治性协议,旨在重点加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合作。2004年2月1日,欧盟和中国启动新的WTO 项目,其目标是支持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帮助中国政府履行和实现WTO 的职责、义务和权益,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经济、调控、法律和行政领域的改革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能力,并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中国目前还参与了大约4%的“欧盟框架项目”,该项目是世界最大的研究合作平台之一,欧盟每年为此拨款40亿欧元。根据2000年生效的中欧科技协议,欧盟第六个框架项目(FP6)内的所有项目都对中国的研究人员开放,预计中国的参与率将最终增加到20%.在欧洲空间局的支持下,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3年12月29日成功发射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第一颗科学探测卫星。“双星”将紧随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的脚步,密切注视太阳风暴和地球磁层空间的相互作用。中欧科学家将从“双星计划”中同等获益。中国-欧盟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是中国与欧盟签订的政府合作项目,目的是通过在中国实施工业培训项目来增强在华的中欧合资企业员工的技能和强化中国培训中心的人力资源。该项目正在执行中,如此等等。

2.政治支持是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欧经贸关系长期相对稳定而又迅速地发展,本身就是这种关系“质量优良”的一个标志,它同商品、服务贸易结构改善及其产品质量提高一样重要。然而,更值得强调的是,中欧经贸关系之所以能够得到相对顺利的发展,除了建基于各自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双方彼此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需求之外,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是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里仅以建立中欧双边高层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和政治与人权对话为例。中欧新的双边政治对话机制建立于1994年,1997年恢复了1996年中断的人权对话。1998年4月,在伦敦举行的欧盟-中国政治对话升级为首次欧中领导人会晤。从1998年至今,中欧会晤已经举行了6次。2003~2004年之交中欧之间一连串的政要互访尤其重要。这些高层领导人会晤的积极成果给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上述内容已经足以表明这一点。

3.中欧经贸关系近些年来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不仅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而且还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做保障。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欧中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1985年,在该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欧中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与美国等一起对中国实行制裁,使中欧经贸关系受到严重损害。但自1992年起大体恢复的中欧政治关系又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1995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中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这是欧盟制定的第一个对华长期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1996年,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欧委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把欧中双边政治关系提高到与欧美、欧日关系同等的水平上,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等。2001年,欧委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定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及行动要点。2002年,欧盟发表了《国家战略报告:中国》文件,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即支持中国改革,协助中国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国良治、法治、民权。2003年9月,欧委会又推出新的对华关系战略文件:《一个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的共同利益与挑战》,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双方政治对话的效果,尤其是就全球和区域安全问题的领导人定期会晤,深化人权对话,认同和支持中国向更开放社会的转变;把帮助中国实现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作为优先目标;继续支持中国的改革进程;在建设信息社会、环保、能源等领域加强对话和合作;在竞争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新的对话与合作;推动民间接触,尽快完成签署《旅游目的地国协定》的谈判;提升欧盟在中国的认知程度等。

上述一系列文件对欧盟来说实际上相当于法律。从这些法律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盟对华政策在广度、深度、具体化、战略性、严肃性、明确性以及认真程度等诸方面都有明显进展。自1998年欧委会公布《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以来,欧盟几乎每年都在对自己的对华政策做出评估并提出新的具体的政策落实措施。与此相对应,中国也在为发展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做出自己的政策努力。2003年10月,中国首次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一个对中欧经贸关系的促进与服务体系正在由制度支持、法律支持与信息支持构成一个系统。可以预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双方利益的需要,中国和欧盟对发展双边关系的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这对拓展经贸合作有利。

(二)拓展经贸合作

拓展经贸合作不只是指做多做大中欧之间“生意”本身的问题。为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继续致力于强固和开辟有效的经贸渠道以及及时准确地把握对方对一些有关重要问题的观点认识与政策主张。

1.进一步提高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欧盟在人口、对外贸易、资本输出等方面均超过美国,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大体与美国相当。欧盟努力要在世界经济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它的目标不仅是要发挥日常影响,而且要争取主导制定世界贸易规则,还要争取主导参与制定国际货币规则,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的起点。在国际政治领域,欧盟正在谋求并且逐步成为与美国追求世界霸权明显不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主导力量,而且要在全世界树立自己的风范,它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不同于美国强权政治与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主张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和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重视并寄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利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九一一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上述信念,也更加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欧洲模式的某些认同。不仅如此,欧洲还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美国的、可供参考的社会-经济模式,即重视市场经济,但不听任市场社会,而不奉行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加市场社会。随着欧盟成员国扩大为25国,欧盟的经济政治力量与影响将趋向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的迅速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日益提高,而且前景乐观。中欧双方各自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是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值得强调的是,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首先,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在外交排位中都长期突出地把对美关系放在首位(在欧洲,当然是欧洲内部事务第一);有的欧洲人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人们很难想像欧中关系会比欧美关系更近。其实,这里不存在简单的“远近”类比问题。欧-美-中相互间关系各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其次,在欧洲内外和中国都有人认为,欧洲联合的政治前途不容乐观,特别在东扩之后。诚然,随着2004年10个新成员国入盟以及在接着的二三年后可能还有几个国家加入欧盟,欧洲联盟的政治气氛会发生一些改变。例如有人认为,在今后几年里,欧洲人的注意力将首先放在内部:“大欧洲”也许暂时比今天的欧洲“脆弱”;欧盟将需要对其新的边界邻国实施一项新的“东方政策”;欧盟成员国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表决机制问题尚有待解决;欧盟内部的资金分配冲突将变得更加尖锐等。但这些都决不意味着欧盟会让外部世界听不见它的声音,一种变动的外部局势本身也属于“大欧洲”面貌;同时,欧洲在世界经济与世界贸易中的分量会变得更大,这将唤起欧洲内外对欧盟在世界政治中所起作用有新的期待。①「①〔德〕约瑟夫·扬宁:《新的欧洲面貌》,载《Deutschland 》,2002年12月/2003年1月第1期。」最后,在欧洲内外和中国还都有人对欧洲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前景缺乏信心。诚然,在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所列的80个国家2002年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序中,美国位居第一,而欧洲主要国家英国排在第11位,德国第14位,法国第30位,意大利第39位。②「②〔德〕彼得·K.康纳利斯、〔美〕迈克·E.波特、〔瑞士〕克劳斯·施瓦布编,方丽英、罗志先等译:《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摘要》部分XV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但是,人们完全没有理由因此而对欧洲经济失去信心。

欧洲前途取决于它对全球化的全面适应能力,取决于它对一体化的创新吸纳程度,取决于它在新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成就。而欧洲联合和欧洲改革正是它达到这些目标的可靠途径。欧洲的联合与改革都在步步前行,尽管困难不少。从屡屡挫折中不断取得成功,这本身就是“欧洲建设”事业的逻辑。同时,对美国经济前途也未必有理由过于乐观。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既起牵引作用,又起破坏作用;而欧盟则主要是起稳定与平衡作用。

2.强固和开辟有效的经贸合作渠道。首先,要恰当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地位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履行义务,放弃原来那些准予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特权以及违规保护;同时,我们应该充分享有权利,其他世贸成员现在有义务来依照世贸法规重新审查其以往对待中国进口产品的政策和做法,那些曾经适用于中国进口产品上的武断的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应依照世贸组织的规定而进行改变。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世贸组织成员理论上仍可能在今后十来年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将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公平和透明度原则来监督并干涉其他成员在实施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时的不合理行为。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中国从此可以参与世贸组织新规则的制定。这些规则实际上是世贸组织成员政府间达成的协议,但受这些规则影响的真正利害关系方是它们那里的工商企业。因此,我国有关工商企业应当学会如何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同时也可合理地借助政府和行业组织等来为自身合法利益服务。

中国“入世”后,世贸组织反倾销协定第15条(优惠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仍适用于中国。

尽管中国没有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也没有自动的(市场经济地位的)个案待遇,我们仍应充分利用普惠制中尚存的部分。最后,中国自己也可以发起合理的反倾销行动。为此,国务院已于2001年12月16日公布了新的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新条例》。

其次,我们对欧盟的经贸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为此,我们应当进一步重视欧盟一级,它的法律文件、政策决定甚至具体的合作项目都具有定向意义。可以预期,欧盟今后的技术壁垒之类的法规将会变得更加严格、更加复杂。欧盟未来的“共同外交政策”可能也会体现在对外经贸、对外援助等领域。欧盟的官方合作项目与私人企业贸易、投资相比,虽然金额不大(2002~2006年欧盟对华合作项目资金总额仅为2.5亿欧元),但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根据欧委会通过的一系列对华关系“战略文件”安排的这些资金,使用重点突出,50%用来支持中国改革,30%用来帮助中国可持续发展,强调欧中合作的新思路,不只是资金问题,更注重提升“软性”援助的重要性;资金与合作项目今后主要由欧盟驻北京使团就地管理,不再事事、时时、处处请示布鲁塞尔总部。同时,我们要继续重视对欧盟成员国的工作,这是中欧经贸关系的主要实际内容所在。在这里,我们只想强调指出,除了重视欧盟上述5个最重要的对华贸易投资伙伴国之外,我们还必须从不同角度重视欧洲其他国家地区,例如环波罗的海地区、巴尔干地区等。

最后,在“微观”领域,为拓展中欧经贸合作,我们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本身(品质、档次、品牌、服务等),大力培养一批真正的中国“欧洲通”人才,积极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分“公”、“私”,不管大、中、小),重视贸易与投资的复合运用,而且应该是双向的。

3.及时、准确地了解、把握对方对一些有关重要问题的观点认识与政策主张,并恰当予以应对,是拓展中欧经贸合作的关节点。例如,如何评估中国“入世”后中欧双方的行为表现、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反倾销与技术壁垒问题、普惠制“毕业”制度、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某个政治问题等。在上述列举的问题中,内含着一些分歧与摩擦。妥善解决这些分歧摩擦是推动未来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原因.

一、中欧关系进入最佳期的始末:

中欧关系源远流长,相互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国际政治中皆追求独立自主,抵御他国控制,经济上互补性较强成为双方关系总体上得以顺利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建交,正式承认并积极支持欧洲国家赖以发展的欧洲一体化组织。中欧关系从此获得更强劲的动力和牢固的基础。中国与欧盟及欧洲国家两个层面的关系同时顺利发展。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的大变化为中欧关系的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与广阔的空间。首先,中欧双方皆较好地利用了和平与发展成为形势主流的机会,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潮,励精图治,加速自身发展,成为全球两支上升最快的有生力量。两个力量间不但相互敬慕,相互吸引,更重要的是,双方皆把对方的发展视为符合自身利益,相应地给予支持。欧洲欢迎中国坚持与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认为这种政策取向导致的中国社会的演变与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十分符合欧洲的愿望,有利于实现欧洲对国际形势的设想。中国则真心赞赏欧洲一体化的进展,认为在冷战后惟一超级大国横行的情况下,欧洲力量的上升有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从而促进各种国际问题得到更公正与合理的解决。中国还看到,欧洲愿意帮助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效的全面合作伙伴,欧洲的发展会使中国受惠。其次,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形势变化深刻、复杂,向国际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中欧双方随着自身实力与国际影响的增长都对全球事务负有更重的责任,而他们对国际重大问题又有广泛的共识,两者间加强协商、合作,共同致力于地区与全球的稳定与发展的需求大为增加。

由于上述因素的催动,中欧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攀升。第一次,是欧盟在此前几年已经颁布的几份对华政策文件的基础上,于1998年7月批准了一项名为《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报告》,中国外交部随即发表声明,提出与欧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双方将与对方关系的高档次的明确定位,表明了他们将良好关系长期化、机制化的决心。从此,中欧皆显著提高了与对方关系在自身外交中的地位,建立了年度首脑会晤制度,加强了各级别、多领域的对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教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与交流得到新的有力推动。第二次,是在新世纪之初,由于双方合作与交流在新的长期政策的指导下持续扩展和深化,加强了相互了解与信任,使各自的重大利益进一步交汇,发展稳定、长期合作关系的愿望更为增强,关系的战略性自然而然地突现出来。中欧2003年底的第6次首脑会晤,水到渠成地决定再度提高双方关系的级别,将其定位于“全面战略伙伴”。中欧都异口同声地评价,双方关系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二、中欧战略伙伴关系最佳期的特点:

中欧双方发表的联合新闻公报中形容当前中欧关系“发展迅速,日益深入,充满活力”。这是对中欧关系最佳期的诠释。这一时期双方关系的特征是:(一)政治上的相互信任、了解与发展关系的积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有关国际安全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中欧双方的观点和主张进一步汇合或接近。中国与欧盟集体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扩大到中国与越来越多的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除中欧年度首脑会晤这样的多边机制外,还出现了中国与欧盟国家间的“对话论坛”、“政府委员会”等双边对话机制。政治对话更为密集、求实;政治关系更为密切、升格。两方协商、对话对国际形势走向的影响更为重要。(二)经贸关系飞跃性发展。去年底的贸易额已高达1200多亿美元,与中国、欧盟初建交时相比,翻了几倍。按照当前发展趋势,不用很长时间,双方将成为最大贸易伙伴。重大经济利益的日趋加深融合,大为加固了中欧关系的根基,更加提高了各自对与对方关系的战略性的重视。(三)除经贸关系外,合作与交流更广泛地开拓,在环保、就业、地区开发、行政管理、知识产权、海关、打击非法移民等难以尽数的多方面项目上的合作,使双方在有关各自发展的关键性领域中拉起手来。其中,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与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成为中欧关系未来进军中设定的新的制高点。近几年来,中欧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项目与日俱增。中欧就卫星定位系统的“伽利略合作项目”及其显示的合作向高科技领域发展,《旅游目的地国地位备忘录》及其预示的中欧旅游来往的新开展都是这方面引人注目的成果。(四)中欧间因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也有利益上的矛盾,但是,由于相互信赖的加强及长期交往中经验的积存,中欧比过去更注意以对话,而非对抗的方式,比较沉稳、耐心地处理相互间的分歧与矛盾,得以使关系的主流无障碍地发展,显示双方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成熟性。

当然,为了保持和发展关系的最佳状态,中欧双方都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开创新的合作项目与方式,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清除合作的障碍。其中,加强人员交往,增进相互信任与了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合作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无可隐讳的是,欧洲某些政治力量与媒体对中国尚存误解,甚至偏见,是中欧关系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双方在未来关系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使中欧友好合作在各自一方更加深入人心,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具有更普遍的群众基础。

三、推动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前景广阔及其原因:

中欧关系的最佳期并非意味着双方关系发展余地的终结。相反,双方关系仍有广阔的上升空间。首先,严峻的国际形势会长期保持甚至增强中欧加强协商、合作的动力。在国际社会面临众多严峻考验之时,由于众多因素,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在其对外决策中影响巨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单边主义政策可能是一个持续长久的历史现象。它将不断地冲击国际关系的正常化,干扰国际社会为应对挑战的有效合作。中欧推崇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权威等共同主张在上述形势下将更显突出,成为更有力地将双方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剂。其次,双方皆处于自身发展的重要阶段,互助需求有增无减。欧盟在完成史无前例的大扩员后,面临不少难题,正锐意加深内部改革,整合内部关系,争取使成员大增后的一体化继续保持前进的活力。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头,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影响力节节上升的大国,对欧洲一体化从政治、外交及经贸关系上的全力支持对欧盟自然十分宝贵,会使它特别重视中欧关系。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中,正努力利用与争取延长在国际上享有的战略机遇期,与欧洲关系的发展有助于维系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从而有利于本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发展与欧洲的关系也成为中国外交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外长在论及中欧关系时,引用中国的一句古话说,“志合者不以山海远”。共同的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谋求独立自主的愿望使相隔千万里的中国与欧洲结下了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开展了日趋密切的合作。中欧关系具有相当深刻与持久的动力和发展空间,未来前景非常广阔,在新世纪之初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将发挥建设性的积极作用,造福于两方人民以及世界的稳定与繁荣。

本文地址:http://51ac.top/post/516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