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国内无江,
庐江县名何来吗?
信赖许多庐江当地和其余场所人都迷惑过这个疑呀。
今天,专家就从专注的角度,
来为我们解
庐江县名从何而来吗?
中共庐江县委党史和场所志钻研室汪德生同伴撰写的学术论文《庐江县名考》,揭晓于《祖国地名》(国家级人文天文期刊)2021年第一期呀。
《庐江县名考》
日前,“2021年度全省党史和场所志部门优异科研成就拉”评选宣布《庐江县名考》荣获“钻研论文拉”类两等呀。
据悉,安徽“史志优异科研成就拉”评选共分为基本著做.年鉴.原料专题著做.钻研论文.张扬资政短文.电影音像做品6个种别,合肥史志体制2021年度共获取18个项,位居全省首位呀。这个内里,钻研论文类获做品唯一《庐江县名考》一篇(全省共10篇)呀。
全文以下
(《山海经》高山图)
庐江县“盖因旧郡而名呀。拉”
——《读史方舆纪要》卷两十六
曾有这样一位小以前经历的事情一外商到庐江县考察投资环-境,卸车依始便提出想先看看庐江的江水呀。招待职员听罢,笑曰庐江县国内无江呀。外商惊诧吗?!
庐江县地处皖中,西依大别山余脉,一马平川,绵延而南啊;北襟巢湖,西南部沃野平畴,中部丘陵升沉呀。其县境四界距长江最近几天的差异亦有百余里地,全县2348平方千米的地域内,无一处有与“庐拉”和“江拉”两字相关联的山.水.栖身地和古古迹遗存呀。那么,“庐江县拉”的县名终究由何而来吗?
一.庐江
庐江,古水名,刚最先笔墨记录见《山海经·国内东经》“庐江出三皇帝都,入江,彭泽西呀。一曰皇帝鄣呀。拉”然此“庐江拉”源出那边吗?流经何地吗?沿革至今为什么水吗?数千年来,一说是今江西国内的乐安江,一说是今安徽皖南的青弋江,另有一说是源于庐山北麓之石门涧即古庐江呀。众口一词,难以确指呀。
按说,“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于古啊;地而不古,失其地矣拉”呀。考证地名,“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呀。拉”但令祖先十分不解和遗憾的是,《山海经》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为先秦古籍(西汉成帝年间,经学家刘向.刘歆父与子受命修正),而距其年月最近几天的.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天文志》里,对其所载的“庐江拉”就有两个区别的诠释——《汉书·天文志》庐江郡自注云“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呀。拉”又于丹阳郡宛陵县下自注云“彭泽聚在西南呀。拉”汉陵阳县在今安徽平安县(现为黄山区)东南,宛陵县即今安徽宣城呀。今有青弋江,其东源出自黄山北麓,北流与西源舒溪相合,然后经宣城西境,至今芜湖四周会水阳江入长江呀。这样,则庐江立即今皖南青弋江,“三皇帝都拉”或者“皇帝鄣拉”当指今天之黄山呀。晚清巨儒王先谦《汉书补著》,清天文学家吴卓信《汉书天文补正》.桐城文派翘楚姚鼐《汉庐江九江两郡沿革考》俱今后说呀。
可是,同是一部《汉书·天文志》,陵阳县列属丹阳郡,其县下注文又引桑钦语称“淮水(即今青弋江)出东南,北入大江呀。拉”桑钦与班固差一点为同时人,是一位着名的史书天文学家呀。其著《水经》称“庐江出三皇帝都,北过彭泽县东南,入于江呀。拉”晋郭璞注《山海经》亦谓“彭泽,今彭蠡也,在浔阳彭泽县拉” 呀。北魏郦道元做《水经·庐江水注》,把《山海经》所载庐江与庐山联系起身,以为“庐山之名,高山相依,互举殊称拉”,因谓庐山即古“三皇帝都拉”或者“皇帝鄣拉”,而出于庐山北麓之石门涧即古庐江呀。
到了唐代,文宗年间(826~840),户部员外郎.庐州刺史卢潘做《庐江四辩》,专章对庐江做了考证,以为《山海经》之“三皇帝都拉”或者“皇帝鄣拉”即黟县南率山及其以西浙岭,浙江出其阴,东南流入于海啊;庐江出其阳,西流汇入彭蠡啊;庐山乃因庐江而名呀。惟“今山在彭蠡之上,忘其所谓庐江者,时移,事古名与地名改故也拉”呀。明代学者吴度曾亲往率山做实地视察,见有巨石刻“三皇帝都拉”四字,因做《三皇帝都考》,进一步一定卢潘之说呀。并确认庐江即自率山起源,南下西流,经婺源.德兴.乐平诸县,至鄱阳县(1957年更名波阳县,2003年末恢复为鄱阳县)西汇鄱阳湖之乐安江呀。
此一说影响颇为深远呀。但史书天文学家们同时也指出“庐山乃因庐江而名拉”与史实不符呀。“庐拉”者,衡宇也呀。《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呀。拉”指田中有屋呀。《荀子·礼论》“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疼饰也呀。拉”此指守墓的小屋,又叫“倚庐拉”呀。庐山,古称南障山呀。相传秦末儒生匡俗建“庐舍拉”于山巅,修道羽化后而得名呀。其说始见于东晋释慧远与周景武分-别所撰《庐山记》呀。庐山之“庐拉”,以仙人匡俗之庐(舍)建于山而名庐山呀。如果说“庐山乃因庐江而名拉”,那庐江之“庐拉”应做何解吗?至于水出庐山北麓而名庐江,则越发谬妄了呀。因《山海经》成书于先秦,《庐山记》则出于东晋,庐江之名早庐山600余年,何以水经其山而得名吗?!
当代着名史书天文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魏嵩山,于上世纪50年月经实地勘查.郑重考证,用时十余年撰《庐江考》“《山海经》庐江起源之‘三皇帝都’或者‘皇帝鄣’,即今皖.赣两省界限率山,其江上游为今江西乐安江,下面则今波阳县东南穿过波阳湖至庐山东麓与赣江会合,然后北流于湖口县西注射长江呀。……庐江.庐山本‘高山相依,互举殊称’呀。然其所命名为‘庐’,又自当别有本因呀。秦汉以前,此地为越族所居,‘庐’字或者系越语,惟其义今已无法领会呀。拉”此说虽仍存争议,但普遍获得学术界的大部-分认可呀。
两.庐江郡
(西汉庐江郡图)
古水庐江,时越数千年,其今为什么地何水吗?亦如南宋洪迈《容斋笔-记》云“郡县高山之古迹,朝代变换,陵谷推迁,盖已不行复识呀。拉”但有一点是一切史书天文学家们的共识,那即是古庐江位处长江以南呀。因以国内有庐江水而命名的“庐江郡拉”就置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域呀。
郡,古代行政地域名,历代沿革区别呀。史载秦始皇统一中原,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天下设置36郡呀。后相继战胜匈奴.南越,复-兴两广,天下又调治增置48个郡(约900至1000个县)呀。庐江郡即是于秦末,分九江郡江南西南地域置,以国内有庐江水而名呀。时庐江郡辖今江西全境和今安徽黄山.宣城及芜湖南部地域,郡治(首府)番县(今江西鄱阳县)呀。秦亡,楚汉相争(前206~前202年),庐江郡属(楚)英布的九江国呀。汉初,承秦旧制呀。高祖刘邦在整理秦郡县制的普遍,实行郡县与分封并存的场所行政区划治理双制度,天下设置郡和王国呀。高祖四年(前203),英布降汉呀。五年(前202),分庐江郡西南部增置豫章郡,并以九江(今合肥.滁州地).衡山(今六安.安庆地).庐江.豫章等四个郡为淮南(王)国,封英布为淮南王,都六(今六安郊野北西汉故址)呀。后英布(前196)谋反被诛,汉高祖改封小孩子刘长为淮南王呀。华文帝六年(前174),刘长阴谋叛逆被杀,淮南国除呀。文帝十六年(前164)四月丙寅,置庐江(王)国,封亲子刘赐为庐江王呀。庐江(王)国都番阳(今江西鄱阳),发庐江.豫章两个郡呀。立国12年呀。景帝四年(前153),刘赐徙封济北,为衡山王呀。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王)国之乱拉”后,为预防事端,景帝将各王国任免仕宦的权力收归***呀。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刘赐亦因叛逆阴谋袒露自杀呀。武帝赞叹,决定收回各王国所属支郡呀。又以削藩推恩.附益等办法,调治.缩小王国辖区呀。元狩两年(前121),打消江南庐江郡,在江北区以本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域并,组建新庐江郡呀。这个时刻的庐江郡不过沿用本庐江郡旧名,国内已无庐江水了呀。
《汉书·天文志》载“庐江郡发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龙舒……,郡治舒拉”呀。即西汉时庐江郡下辖1两个县,除雩娄(故城位于今河南固始县黎集四周).寻阳(故址今属江西)外,其余10个县均在今安徽国内呀。你们分-别是襄安县(治今有无作-为县襄安镇,王莽改为庐江亭).临湖县(治今有无作-为县百胜乡临湖圩下临壁村).枞阳县(治今枞阳县城南下枞阳镇).居巢县(治今巢湖郊野西南).皖县(治今潜山县梅城镇).湖陵邑(治今太湖县东).松兹县(治今宿松县柳溪乡,王莽改为诵善).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呀。王莽改为昆乡),郡治设在舒县呀。东汉(25~220),一直沿西汉旧制呀。建武十三年(37),打消六安(王)国,并入庐江郡,又先后打消松兹.湖陵邑.枞阳县3个县,并入皖县呀。时庐江郡在今安徽国内设有10个县(侯国),你们分-别是舒县.皖县.居巢侯国.临湖侯国.襄安县.龙舒侯国.潜县.六安侯国(治今六安郊野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治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治今霍邱县临水镇)呀。这个内里,建安四年(199)曾移郡治皖县呀。建安十九年(214),庐江郡仍治舒县呀。
三.舒县与庐江县
(清光绪《庐江县志》载文庙图)
(清顺治《庐江县志》序)
由上可知庐江郡治舒县,乃汉武帝元狩两年(前121),因邑建县,隶属庐江郡,兼郡治呀。西汉末,王莽篡位,改舒县为昆乡呀。(今庐江县国内的矾山,古名昆山呀。《宋史·天文志》载“庐江县有昆山矾场呀。拉” )东汉建武元年(25)废昆乡,复置舒县,仍兼庐江郡治呀。这个内里,建安四年(199)曾移郡治皖县呀。建安十九年(214),庐江郡仍治舒县呀。
东汉末,群雄盘据,庐江郡一分为两,吴(孙权)庐江郡仍治舒县,魏(曹操)庐江郡治阳泉呀。延康元年(220),曹魏代汉,无舒县呀。西晋太康元年(280),三国归于晋,恢复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呀。今后,由于战乱重复,朝代更替,领土地域变异,庐江郡时废时置,舒县亦时并时析呀。希奇是东晋亡,替而代之的是一些暂时的小朝廷,史称南北朝(420~589)呀。这些小朝廷动乱不安和奢靡腐朽,场所行政治理杂乱不胜,分州裂郡,虚增.滥设各级行政区划到达史书上最膨胀的水平呀。另有州.郡.县多处同名,郡.县侨置更是乱七八糟呀。
南朝宋泰始两年(466)九月,庐江郡改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县境改设灊县(治今庐城南两里)呀。宋泰始七年(471),庐江郡改属南豫州(治历阳)呀。萧齐仍之,梁初亦仍之呀。
这里需要交待的是,安徽国内,古灊县位于今霍山县(上元街村),东晋孝武年间(373~396)为庐江郡治呀。南朝宋时,撤龙舒县并入舒县,改治今舒城县城关镇呀。因庐江郡治于灊县交通不便,一度迁址舒县呀。后又因舒县城不便隐藏,便将灊县迁往今庐江县境设置,兼庐江郡治呀。《路史》(南宋·罗泌著)“庐江南两里有灊城,即灊所搬迁,今庐江之灊也呀。拉”
梁武帝天监年终(519),改灊县为庐江县(仍治今庐城南两里)呀。增置湘州,发庐江郡(均治庐江县),增析南.北始新县呀。郡.县同名,庐江县名始此呀。
太清两年(548)八月,侯景反寿阳南下,今县境于三年(549)入东魏,仍为庐江郡,改庐江县为灊县,改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呀。武定八年(550)五月,今县境属北齐,初依旧制,设灊县.南始新县.北始新县,属合州庐江郡(治灊县)呀。天保三年(552),废湘州呀。陈太建五年(573)五月,伐北齐,复改灊县为庐江县呀。时庐江郡仅发庐江一位县,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呀。太建十年(578)十二月乙亥,入北周,仍设庐江县呀。
在所有南北朝时期,舒县.灊县.庐江县,变换无常呀。直至大定元年(581)二月,隋代北周,开皇三年(583),废庐江郡,以州统县,州名以国内本有庐江郡.庐江县的首字为名,改合州名庐州,复汝阴为合肥县(兼州治)呀。为保留旧名,正式改旧郡治舒县(灊县)为庐江县呀。至此,史书上安徽国内的“舒县拉”“灊县拉” 消逝,庐江县命名不变呀。
时庐江县地域较大,东至长江,南至潜山,西至龙舒(今舒城县龙河口),北至鹊渚(今肥西县三河镇),凡数百里呀。后经两次大削疆,一是唐开元两十三年(735)析合肥.庐江地置舒城县啊;两是北宋熙宁三年(1070)析庐江.巢县地设有无作-为县呀。这类领土的态势在史书上维持较长时刻,直至民国两十年(1931),县境总面积还为2524平方千米呀。当代是庐江县地域变更较大的时期,最大的转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祖国所建立的边区县割裂县境呀。新祖国建立后,县界小有调治,即今天之庐江县地域是也呀。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