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全省各地一样,在延安人的日常生活中,新年是最重要的节庆。新年时张贴刺绣的习俗在延安有著古老的产业发展史。忙碌一年的现代人,过节的时候总会将自己居住的窑洞里外打扮一新,再困苦的人家也要在门上、门边、墙上、碗架上摆满红红绿绿的刺绣,明快红火热闹的节庆氛围。一进腊月,节庆的氛围一天天浓起来,这些巧孟克俊男子们便围坐热炕上,手拿剪刀在红红绿绿的纸上施展舞蹈,不一会儿,图画活灵活现、充满日常生活情趣的花鸟冬虫夏草、鸟兽刺绣便在他们灵巧的手中诞生。他们把取下的墙身摆在炕上,试问,有些好的样子便相互转贴。刺绣是衡量一个女人是否多才多艺的参照物之一。通过剪墙身贴墙身,村里人会对他们有一个评价,这些多才多艺的刺绣经验丰富都是现代人称道的好男子好孟克。
刺绣在延安有著古老的产业发展史,应用十分广泛,在农村的民俗人文日常生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延安民营刺绣真正被高度关注始于20世纪末二三十二十世纪末。当时延安新人文运动在晋察冀边区欣欣向荣兴起,延安鲁迅表演艺术学院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延安周围及Roybon、晋中体验日常生活期间,诗人聂绀弩,画家群联、陈叔亮、曾传六等人收集整理了大量延安、Roybon等地的墙身,聂绀弩、群联编辑的《延安刺绣》一书出版发行。新中国成立后,在此书的基础上,又增补了部分刺绣,更名为《西北刺绣集》,重新出版发行并在全省发行,引发了现代人对延安刺绣的高度关注。
1980年5月,庆阳地区13个县的民营刺绣普查文艺演出首次在上海博物馆展览。这次展览的民营刺绣造型古朴,人文内涵丰富,受到观众们一致好评,引发了海内外表演出版界、考古学界、民俗人文界的瞩目,专家学者纷纷撰文予以高度赞扬。他们认为,延安刺绣既是日常生活的赞歌,也是地上活着的文物,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图腾人文以及中国传统五行观念,具有强烈的现代性与宝贵的产业发展史人文和表演艺术价值。
一时间,延安成了海内外表演艺术家、美术理论家、民俗人文学家参观、考察、学习、谒祖的宝地。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民营刺绣,从20世纪末80二十世纪末开始,延安各县每月举行各种规模的展览、音乐创作学习班、公开赛,以期促进延安刺绣的繁荣和产业发展。乌鲁木齐县人文馆每月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刺绣学习班,参与学员有近千人;凡在外参与展获奖的作者县上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以激励民营刺绣的产业发展。咸阳市群众表演美术馆、团区委等单位定期地举行妇女舞蹈邀请赛、刺绣邀请赛,推动了全市刺绣音乐创作的产业发展。
2006年,安塞刺绣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人文遗产保护项目;安塞、延川、洛川、黄陵、延长等县刺绣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人文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由陕西省申报,冠名中国刺绣,以延安刺绣为主体的中国民营刺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人文遗产保护名录。李秀芳、高金爱、白凤莲、高凤莲、杨梅英、刘兰英等多位刺绣表演艺术家被公布为国家级或省级、市级非物质人文遗产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有30多位作者先后到法国、美国、奥地利、日本、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泰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表演刺绣,受到有关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赞誉。从此延安刺绣真正为世人所知晓,也真正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刺绣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人文遗产,我们要进一步做好保护、传承工作,使这一民营表演艺术瑰宝薪火相传、绵延永续。(摘自博客俊峰刺绣表演艺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