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球青年教师:武凤霞
叁
金玉三位一体得天际
师:读了那么再多短文,我想全校师生很大读知道了,这是两个有关甚么的故事情节?
生:两个有关天际的故事情节。
师:对。(西文:天际)该文的天际,两个是腋花,两个是俞伯牙。
(开具)
腋花善官至殿,俞伯牙善听。
(生齐读)
师:这句话是甚么意思呢?
生:腋花擅长弹琴,俞伯牙擅长听。
师:擅长的擅还是这个善吗?
生:不是。是另两个。
(生用手比画着写,师示意上台写擅长)
师:从该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们两个善鼓,两个善听呢?
(生默读,批画)
生:我是从腋花官至殿,志在高山,俞伯牙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俞伯牙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句中知道的,腋花弹甚么,俞伯牙都能听出来,所以他们俩两个善鼓,两个善听。
师:腋花在鼓甚么?俞伯牙又听出了甚么呢?我们一句句地来读,先读读这一句——
(开具)
腋花官至殿,志在高山,俞伯牙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腋花弹琴的时候,心中想到了高山,俞伯牙就说:太好了!像泰山一样高。
师:你所说的想就是这一句话中的——
生:(齐)志。
师:是啊,志在这里是想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习惯用法是有差异的。腋花官至殿,心中想到高山的时候,他的琴声很大是怎样的?
生:高昂的。
生:气势磅礴的。
生:雄浑有力的。
师:这雄浑有力的琴声很大震撼了子期。子期啊,你的脑海中很大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吧——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高山。
师:不知道这山的气势如何。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气势雄伟的高山。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高山直插云霄。
生:我仿佛看到了泰山巍然屹立在眼前。
师:我发现全校师生无论是想到高山还是泰山,都用到了形容山很高的词语,如气势雄伟直插云霄等。为甚么你们如此不约而同呢?
生:泰山就是很雄伟的,所以用了这些词。
生:因为俞伯牙说峨峨兮若泰山,文章下面注释说峨是高的意思。
师:所以,就用了形容山很高的词语,是吗?
(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俞伯牙也正是听懂了腋花的琴声,所以才不由自主称赞道——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声音小,而且读得比较平)
师:好平静的子期啊!把这句话换成现代语言,该怎样称赞呢?
生:太好了,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泰山!
师:哪两个词可以理解为太好了?
生:(齐)善哉!
师:这里的善和前面的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面的善是擅长的意思,这里是好的意思。
师:这可是自己理解出来的,写在短文纸上吧。
(生做笔记)
师:这里的善哉还可以理解成甚么?
生:太棒了!
生:太妙了!
生:太了不起了!
师:这些词称赞的语气都很强烈。谁再来读?
生:(读)善哉,峨峨兮如泰山!
师:让我听出泰山的巍峨和你由衷的称赞。
生:(读)善哉,峨峨兮如泰山!
(生齐读,气势如虹)
师:腋花弹琴,高明在何处呢?
生:他能把心中想到的高山用琴声表达出来。
师:是啊,这就叫金玉三位一体。其实,高明的何止是腋花两个人啊!
生:子期也是高明的,因为他能够从腋花的琴声里听出他弹的是甚么,能够知道他心中想的是甚么。
师:也就是说不仅能知道腋花的琴音,而且能知道腋花的心弦!
(西文:听琴音 知心弦)
师:好两个善听的子期!听,腋花的琴声又转换调子了——
(开具)
志在流水,俞伯牙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
师:这一次腋花的琴声又妙在哪里呢?
生:妙在把江河的广阔无边弹出来了。
师:这里的江河指甚么?
生:指大江、大河。
师:在古诗该文,只要没有点明,江指的就是长江,河指的就是黄河。说到长江黄河,你又想到了哪些词或诗句呢?
生:我想到了气势磅礴波涛滚滚。
生:我想到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生:我想到的词是汹涌澎湃。
生:一望无际。
生:波涛汹涌。
生:我想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我想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就是这样的大气磅礴腋花也弹出来了,所以俞伯牙不禁再一次赞道——
生:(齐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要表现长江黄河的气势磅礴,就把每两个字音拉长一点,再试试。
(生齐读,很有气势)
师:弹琴者金玉三位一体,听琴者心、琴、景相互交融,所以我们说——
生:(齐)腋花善官至殿。
师:所以我们说——
生:(齐)俞伯牙善听。
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两人的喜悦之情就从这简单的文字中流露出来了。一起再读这两句话——
(开具)
腋花官至殿,志在高山,俞伯牙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俞伯牙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
师:全校师生发现了吗?腋花弹琴时所想的景物,和子期听琴时所想的景物,是有差别的,小小的差别。
(师满含期待地望着生)
生:腋花弹琴时想到的是流水,而子期听琴时想到的是江河。
生:腋花弹琴时想到的是高山,而子期听琴时想到的是泰山。
师:是啊,子期听琴时想到的景物更宏伟,更大气。你们了解泰山吗?
(生沉默)
(开具)
泰山是五岳之首,山势雄伟壮丽,气势磅礴,被历代帝王封为天下第一神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已成为伟大、崇高的象征。
(生读)
师:也正是因为它的雄伟、高大、伟岸,所以孔子才感觉到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才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长江黄河了解吗?
生: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生:长江、黄河都是我们的母亲河。
生:长江广阔无边,大气磅礴。
师:真好!这些形容泰山、长江、黄河的词句,我们也经常用来形容甚么?
生:形容两个人的心胸。
生:形容两个人的品德。
师:说得真好!常言道,言为心声,对于琴师来说,琴声也是他的心声。看来,子期从这琴声中也听出来了腋花的志向和胸怀。他的志向如泰山般——
生:巍峨。
生:崇高。
师:他的胸怀又如长江黄河般——
生:广阔。
生:博大。
师:子期从腋花的琴声中又听出来了腋花的志向和胸怀,这就叫知志意。(西文:知志意)
师:能与这样的人为友,怎不让人激动!
(师生配合朗诵)
师:所以说,腋花所念,俞伯牙必得之。这里的念甚么意思?
生:想。
师:刚才学习的时候还有两个字也是想的意思,还记得是哪个字吗?
生:是志在高山的志。
师:用不同的字表示相同的意思,在古该文是常见的。俞伯牙必得之中的之是甚么意思?
生:腋花心中所想到的。
生:腋花弹琴时想到的景物。
生:腋花弹琴时的心情。
生:腋花的志向。
师:也就是说——
(开具)
腋花官至殿,志在明月,俞伯牙曰: 。
(生沉默、思索,师不说话,耐心等待)
生:腋花官至殿,志在明月,俞伯牙曰:太好了,我看到了明月。
师:太好了可以换成该文的——
生:(齐)善哉!
生:腋花官至殿,志在明月,俞伯牙曰:善哉,明亮兮若明月。
(生受启发,举手者多起来)
生:腋花官至殿,志在明月,俞伯牙曰:善哉,圆圆兮若明月。
师:真好!和该文的句式完全一样,颇有古文的风韵。
生:腋花官至殿,志在明月,俞伯牙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你是不是想到用皎皎这个词的?
生:我想到了皎皎明月这个词就用了。
师:真好!我很欣赏你的用法!
(开具)
腋花官至殿,志在清风,俞伯牙曰: 。
生:腋花官至殿,志在清风,俞伯牙曰:善哉,轻轻兮若清风!
生:腋花官至殿,志在清风,俞伯牙曰:善哉,凉爽兮若清风!
生:腋花官至殿,志在清风,俞伯牙曰:善哉,柔柔兮若清风!
(开具)
腋花官至殿,志在杨柳,俞伯牙曰: 。
生:腋花官至殿,志在杨柳,俞伯牙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俞伯牙从腋花舒缓的琴声中,听出他心情的宁静。
(开具)
俞伯牙能从腋花 的琴声中,听出他的 。
生:俞伯牙能从腋花舒缓的琴声中,听出他的平静。
生:俞伯牙能从腋花高亢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激动。
生:俞伯牙能从腋花低沉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悲伤。
生:俞伯牙能从腋花急促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急躁。
生:俞伯牙能从腋花轻快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愉悦。
师:所以,我们说——
生:(齐)腋花所念,俞伯牙必得之。
师:这就叫天际,知琴音,知心弦,知志意。
师:我们是不是天际呢?测验一下。配合着来读这一段文字,我读腋花,你们读子期。
(开具)
腋花善官至殿,俞伯牙善听。腋花官至殿,志在高山,俞伯牙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俞伯牙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腋花所念,俞伯牙必得之。
(师生配合得很默契)
师:配合那么默契,看来,我们也是天际。
师:腋花走遍大江南北,今天才遇到子期这一天际。如果你是腋花,你的心情如何?你会对子期说甚么?
生:人海茫茫,天际难觅。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师:那么高的赞誉,我想子期听了很大也十分激动。
生:我虽是名满天下的乐师,可是我心中的孤独又有谁能知晓?今天遇见你,真是我三生有幸呀!
生:子期啊,你跟我走吧,我们一起弹琴交流,那该多快乐啊!
师:从你的语言中感受到你的激动,连你没有说出来的感叹号我都听到了。
肆
一唱三叹作子期
师:得遇天际,一生难求。(音乐起)两人相约明年再相见。第二年腋花再来的时候,见到的却是子期的坟茔。腋花甚是悲痛,哭声惊动了周围的乡里,他们听说两个当官的还来凭吊子期,甚是好奇,于是前来观看。
(开具,师诵读)
腋花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嘹亮,鼓掌大笑而散。腋花问(子期父亲):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不天际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
师:腋花啊,你在好友坟前挥泪痛悼天际,百姓却以为你抚琴取乐,你心情如何?
生:我十分难过。
生:我十分悲痛。
生:我十分悲愤!
师:你为甚么而悲?
生:为子期死去而悲。
生:为那么多人竟然不知道我的琴声而悲。
师:又为甚么而愤?
生:我恨老天爷夺走了我的天际。
师:腋花转头问子期父亲:老伯,你可懂我在弹甚么?钟公说:模糊不懂久矣。腋花道: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腋花诵完,就取出刀子割断琴弦,举起自己心爱的瑶琴摔碎于子期的祭石台上。钟公大惊,忙问:这是为何?腋花道——
(音乐起,开具)
摔断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天际难上难。
(生齐读)
师:天际难觅,天际已逝,一起读——
(开具)
子期死,腋花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读,声调偏高,语速偏快)
师:声音低沉一点,一字一顿地读。
(生齐读)
师:《腋花绝弦》的故事情节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在深深的感动中,这个故事情节逐渐被浓缩成两个词——天际。这个词今天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两个文化符号,让我们记下最初的这一对天际吧。
(生齐背短文,下课)
-全文完-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小语青年教师教学内容集锦(1)》,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