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几例猴痘]中国惊现首例猴痘!密接19人!一文看懂猴痘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admin   2022-09-22 20:31   92 人阅读  0 条评论

突发性!我国疑为第一例猴痘!长程19人!该文看懂猴痘散播有效途径和防范措施

5月7日,WHO(WHO)接到英国1例从阿尔及利亚旅途启航后世病毒感染猴灵长的疑似病例[1]调查报告。

而就在今天,南韩地区再次出现第一例猴痘疑似病例——

台病症控管署24日发布台湾地区第一例境内外输出猴痘诊断疑似病例,为台湾地区北部20余岁的女性,今年1月至6月至瑞典求学,6月16日乘飞机回台,6月20日再次出现流鼻血、牙痛等病症,6月21、22日看病,经医师评估结果后,进行采检及情况通报,今日证实阴性。

目前,其直接联系者共19人,包涵父母2人、医疗保健相关相关人员10人、驾驶员3人或其他相关人员4人,预计身心健康监控至7月13日。

这种听起来兔子才会得的痘,为何会在人类文明中再次出现,我们要不要害怕呢?

一、猴痘基本技能

1

猴灵长

猴灵长是全长为197kb的单链DNA病原体,归属于灵长科正灵长属,是正灵长中对人类文明病原的4种病原体之一(余下3Acheilognathus天花病原体、痘苗病原体和牛灵长)。猴灵长存在2个组成部分(东非组成部分和纳米比亚平原组成部分),其中,东非组成部分病毒感染率约为3.6%,纳米比亚平原支病毒感染率仅约10.6%。2022年5月以来非全国性盛行地区辨认出的猴痘疑似病例样品,定序分析结果为东非组成部分。

猴灵长对热脆弱,56℃30两分钟或60℃10两分钟可cccDNA,紫外光和一般洗涤剂也可cccDNA,对氢氧化钾、氯二苯磺酸、酸二钠、二氧化硫和溴化汞等脆弱。

2

猴痘毒理学

猴灵长在自然界主要存在于非洲的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体内。灵长类动物(猴、黑猩猩、人等)接触病毒感染猴灵长的啮齿类动物后也会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了猴灵长的动物和猴痘病人都是这个病症的传染源。

猴灵长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病毒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病毒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病毒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直接联系散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散播,接触病原体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病毒感染。本次猴痘疫情还辨认出多数疑似病例在发病前有同性性行为,可能主要还是与性活动中的直接联系散播有关,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会经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散播。猴灵长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散播给胎儿。

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灵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尤其是1981年后出生的人)对猴灵长普遍易感。

3

猴痘病人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发病早期再次出现寒战、发热,多有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病症。多数患者再次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再次出现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首先再次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或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再次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部分患者可再次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病毒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病毒感染、脓毒症等。严重疑似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今年在非洲以外的非全国性盛行地区辨认出的猴痘病人的临床病症普遍较轻且不典型,皮疹主要分布在生殖器或其周围部位,数量较少。

4

猴痘的治疗及预防

猴痘为自限性病症,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灵长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二、身心健康提示

1

个人预防

正在疫情国家旅途或居住的相关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动物的血和肉),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直接联系,避免与可疑病毒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

近期已回国和即将回国相关人员。近期已回国相关人员需注意自我身心健康监控,若在国外有过可疑动物和相关人员或猴痘疑似病例的接触史和暴露史,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若再次出现发热、皮疹等病症,应主动看病,并告知接诊医师境内外旅居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即将回国相关人员除注意上述事项外,入境身心健康申报时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

近期计划出国相关人员。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的猴痘疫情,尽早了解猴痘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如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避免与可疑病毒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做好个人手卫生,一旦再次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等病症及时看病等。

国内其他一般人群。我国尚无猴痘疑似病例调查报告,也未在野生动物或入境检疫中辨认出猴灵长,一般人群暂无病毒感染风险。如辨认出猴痘输出疑似病例,主要在其接触者中存在一定病毒感染风险。

2

医疗保健卫生机构病毒感染控制

医务相关人员接诊皮疹病人时,如辨认出其21天内有猴痘调查报告疑似病例国家旅居史,需考虑猴痘的可能。在为疑似或诊断猴痘病人提供诊疗服务时,以及处理病人标本时,应执行标准防范措施,即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等,同时做好手卫生。采集疑似病毒感染猴灵长的病人样品时,应由经过培训的相关人员进行操作。运送病人样品应确保安全包装,并遵守病毒感染性物品处理指南。疑似或诊断猴痘病人在医院内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随时消毒。

3

动物贸易

建议非必要不进口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加强入境携带、寄递动物检疫,以及进口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检疫。

三、猴痘常见知识问答

从全球来看,人类文明的猴痘疑似病例主要发生在非洲。

猴灵长最早于1958年在猴群中被辨认出。历史上,位于东非和中非的喀麦隆、中非共和国、科特迪瓦、加蓬、利比里亚、阿尔及利亚和塞拉利昂等国家都再次出现过猴痘疑似病例。疫情较为严重的是纳米比亚民主共和国,自2016年以来,每年调查报告超过1000例[3]。

2003年,美国再次出现一起猴痘疫情,共调查报告了71名疑似病例[4]。而在2018、2019年和2021年,英国也都报道了猴痘疑似病例[5]。

近期的猴痘疫情波及了诸多欧美国家,如美国、法国、瑞典、加拿大、瑞典、比利时、澳大利亚等。疑似病例数量相对较多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2]。

(1970年至2021年调查报告诊断人类文明猴痘疑似病例的国家[2])

猴痘的散播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

——直接联系已病毒感染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病毒感染者的衣服、毛巾或床上用品)

虽然从理论上说,病原体会通过体液(如血液)、呼吸道或黏膜(眼睛、鼻子、口腔)进入体内造成病毒感染,但猴痘并不容易在人与人之间散播。由于呼吸道飞沫有一定的散播距离,所以,长时间、面对面接触(prolonged face-to-face contact)的散播风险才较高[5-6]。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特别提出要关注生殖器病变。原因之一可能是在近期的诊断者中,不少人主动调查报告为双性恋或有过男女性行为[2]。这或许是对直接联系的解释之一。

猴痘是人畜共患病——通俗地说,就是一种动物和人都会病毒感染猴灵长。

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性病症,猴灵长最早是在兔子身上辨认出的,并因此得名。

那是不是说导致猴痘的罪魁祸首就是兔子了?并不是!

一些科学证据表明,猴灵长真正的来源并非兔子,而是非洲某些啮齿类动物,如非洲松鼠、冈比亚巨鼠、睡鼠等,它们更可能是猴灵长的主要宿主。

我们常见的很多病原体(如狂犬病、鼠疫、炭疽甚至新冠),以及听起来并不太耳熟的马尔堡、尼帕病、埃博拉等等都是如此。当然,不同的病原体在不同动物(人)之中的散播力和病原力也不同。

猴灵长不仅能病毒感染猴和人类文明,还能病毒感染其他动物(如松鼠、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上面说的美国2003年的猴痘疫情,最后就溯源到了与冈比亚袋鼠一起饲养的土拨鼠[7]。

很遗憾,暂时还没有。

从英文名称上来看,猴痘(monkeypox)似乎和水痘(chickenpox)以及早已销声匿迹的天花(smallpox)很像,事实上,他们也确实都归属于正灵长属。

研究证实,接种天花疫苗对猴灵长具有交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病毒感染风险,并减轻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病症。这种交叉保护作用可能会维持数十年[8]。

不过,全世界(包括我国)已于1980年消灭了天花并停止天花疫苗接种。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或许还接种过天花疫苗,但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们对于天花和猴痘普遍没有免疫力。我们左胳膊上的那个疤,其实是接种卡介苗(预防婴幼儿结核菌病毒感染)留下的。

目前,欧盟批准了一款改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天花和猴痘高危人群接种;美国也保留了天花减毒活疫苗,并曾在2003年用于控制疫情。不过,我国目前还没有为人群广泛接种的天花疫苗。

截至目前,猴痘还未再次出现过全球性疫情。以现有证据看,猴痘也不太会像新冠一样全球大盛行。

虽然猴痘在多个国家再次出现过,但在非洲以外的国家一般以散发的形式再次出现,规模不超过百人,在1个月或数月内得以消失。

不过,病症预防控制部门害怕,森林砍伐和狩猎、人口流动和气候变化、食用兔子和松鼠等动物,可能导致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再次出现疑似病例的原因[3]。而猴灵长是否会再次出现变异,从而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散播,还需要持续的监控和研究。

从国家层面来说,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禁止可能散播猴灵长的动物(如啮齿动物、灵长类动物等)入境,加强对来自疫区的入境交通工具、相关人员和货物的检疫。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和疾控部门应加强预警和监控,一旦再次出现诊断疑似病例或疑似疑似病例,立刻隔离其本人和直接联系者。

5月22日,比利时宣布要求猴痘疑似病例进行为期21天的隔离,这也是欧盟首个要求猴痘疑似病例隔离的国家。

对我们自己来说,应该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灵长的动物(比如野生或者来历不明的猴类、啮齿类动物等),不要前往有猴痘疫情发生的国家和地区。现阶段,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开窗通风、日常消毒,依然是十分有效的防范措施。

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人类文明保护和拯救我们自己的终极方式。

资料来源:综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在此致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仅供专业人士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文地址:http://51ac.top/post/2763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