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7日),我省卫生局盛行病学副研究员@吴尊友ChinaCDC 撰文简述猴痘,并谓:
9月16日,武汉卫健委发布最新消息称,武汉市诊断1例输出性猴痘疑似病例。最新消息一时间,各媒体相继报道,引发社会风气普遍关注。
据WHO调查报告,止8月7日,亚洲地区89个北欧国家和沿海地区共调查报告猴痘疑似病例27814例,失踪11例;止9月5日,亚洲地区102个北欧国家和沿海地区调查报告猴痘疑似病例52996例,失踪18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疑似病例数减少91%,失踪数减少64%。总感染率为0.03%。我省所在的南太平洋地区,同期疑似病例数从85例减少到159例,增幅为87%,无失踪;其中,澳大利亚以124例(78%)为本区调查报告疑似病例最多的北欧国家,其次是新加坡16例(10%),再次是澳大利亚5例(5%)。好最新消息是占亚洲地区猴痘禽流感98%以内的欧美两个沿海地区的禽流感以鲁让县单位统计,都已经再次出现明显下降。
1. 与否有中者疑似病例
新冠禽流感防控工作的外防输出举措,为防止猴痘禽流感输出,发挥了关键的保护天然屏障作用。此次武汉调查报告我省内地第一例猴痘疑似病例的辨认出,就是在新冠防控工作出境7+3隔绝举措中辨认出的。
猴痘的无病症为5-21天,多为6-13天。新冠防控工作的出境7+3隔绝举措,可以截击住大部分境外输出的猴痘疑似病例,但对于无病症超过7天的疑似病例,就有可能流向社会风气。武汉调查报告了我省内地第一例猴痘疑似病例,与否还有中者的疑似病例?
从此等结核病由欧美北欧国家向南太平洋地区北欧国家或沿海地区的散播特征上看,一般都是先散播到澳大利亚,再到新伊德拉、日本、泰国等,再到我省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我省台南县,再到我省内地。爱滋病当年散播盛行的过程是这样的,现阶段调查报告的猴痘禽流感蔓延也是类似的。考虑到南太平洋地区现阶段仅有澳大利亚、新伊德拉、澳大利亚3个北欧国家达到5例以内,在武汉调查报告 第一例猴痘疑似病例之外存在中者疑似病例的几率十分小,基本可以大幅度降低。
虽然现阶段可能没有中者的,但不代表将来没有中者的。由于猴痘的无病症多在6-13天,随着猴痘禽流感的继续蔓延和我省出境人数的不断减少,超出新冠7天隔绝稳定期的猴痘病患流向我省社会风气微观的几率将会逐渐减少。因此,加强社会风气微观的猴痘禽流感监测和预防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十分关键的。
2. 如何识别猴痘病症
从病人的病征上看,感染猴痘的初期病症包括流鼻血、恶心、肌肉酸痛、痛风、子宫颈肿胀等,之后可发展为脸部和身体大范围黄疸。此次猴痘禽流感成灾主要发生在科熠的盛行沿海地区,患者临床病症不典型的偏多,而且病情相对较重,几乎所有疑似病例都再次出现黄疸或皮肤损害,且黄疸病变主要局限在生殖器、会阴、肛周或口周地区,通常不会进一步蔓延。约一半以内的疑似病例再次出现发热、疼痛及子宫颈肿胀等病症。
多数病患会在几周内康复。严重疑似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可再次出现失踪。
3. 从散播途径看猴痘预防
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具有相似性,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也就是说,曾经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对预防猴痘具有保护作用。1980年WHO宣布亚洲地区消灭天花,即此前出生的人接种过预防天花疫苗,对猴痘有一定的免疫力。而此后出生的人,不再接种天花疫苗,普遍对猴痘易感。从人群年龄结构上看,我省42周岁以内的人,即占总人口约一半以内的人群都对猴痘具有免疫力。因此,没有必要人群普遍接种疫苗来预防猴痘。从欧美北欧国家近期控制猴痘禽流感的疫苗接种策略上看,加强重点人群禽流感检测,疫苗接种集中在高风险人群,就能达到控制禽流感的效果。
猴痘的散播方式比较复杂,包括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等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而由欧美北欧国家向亚洲地区蔓延的这波猴痘禽流感,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是最主要散播方式,包括直接的体肤接触,接触被病人分泌物或病变渗出液污染的物品,等等。猴痘还可以经共用毛巾、被褥、餐具等物品散播。虽然欧美北欧国家男男性接触者占猴痘疑似病例的绝大多数,这并不能说明他们都是由性接触散播而感染的,身体肌肤直接接触造成猴痘散播的几率更大。
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猴痘感染,也作为我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建议:1)不要同外国人发生肌肤直接接触;2)不要同近期(三周内)从境外回国的人发生肌肤接触;3)不要同陌生人发生肌肤接触;4)要注意做好手卫生;5)使用公共厕所,包括出差住宿宾馆的厕所,如果使用座便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纸,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酒精湿纸巾或蘸热水的纸巾擦拭后再使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