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的五个标准]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admin   2022-09-25 00:01   132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一、概念和文本

高质量农地是指补植、分散天然林、设施健全、农地配套、沉积物富饶、自然生态良好、抗洪能力强,与现代林业制造和经营策略相匹配的公众集资、高产,划设为永久性耕地的耕地。高质量耕地工程建设文本主要主要包括补植、农田灌溉与排洪、地头高架道路、农地防雷与自然环境维持及其他等四项工程工程建设。

二、最终目标与工程工程建设国际标准

高质量耕地工程建设的主要最终目标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借助结构与布局,同时实现分散天然林,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减少有效率耕地占地面积,提升高质量耕地比率;三是提升耕地质量,健全制造、自然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四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质量耕地的持续借助。

高质量耕地工程建设各项工程工程建设的具体工程建设国际标准:

(1)补植工程工程建设:透过实行补植工程工程建设,同时实现耕种草原景观分散,柳树镇凹凸不平。盆土宽度应达至30公分以内,有效率岩层宽度应达至60公分以内,沉积物化学指标应满足用户作物高产明确要求。草原景观技术标准和硬质应满足用户林业空降兵制造明确要求,草原景观占地面积北方丘陵地区宜不高于200亩,北方丘陵地区宜不高于100亩;丘陵地带水平杉树三成应不小于90%。

(2)农田灌溉与四寮工程建设:透过实行农田灌溉与四寮工程建设,合理借助水源,形成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治河管理体系,采取节约用水农田灌溉措施,减少有效率农田灌溉占地面积。健全治河管理体系,充分借助水源,农田水圳mahanru应不高于0.6;农田灌溉Ins13zD华北地区烟田应不高于50%,稻田应不高于70%;华北地区烟田应不高于70%,稻田应不高于75%。满足用户农田灌溉设计Ins13zD的农地占地面积比率应不高于90%。内涝国际标准应不高于十年回顾过去。

(3)地头高架道路工程工程建设:透过实行地头高架道路工程工程建设,构建快捷高效率的地头高架道路管理体系,使草原景观之间和草原景观与城镇维持快捷的交通联系,满足用户林业空降兵制造、安全方便的生活需要。高架道路可通度丘陵地区应不高于95%,丘陵地带应不高于80%。

(4)农地防雷与自然环境维持工程工程建设:透过实行农国防雷与自然环境维持工程工程建设,预防和减少农地的灾害,维持和改善农地自然环境,保障农地自然生态数据安全。农地防汛国际标准应不高于三十年回顾过去。

三、部署

2012年10月11日,环保部召开加快推进高质量耕地示范园区工程建设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工程建设500个高质量耕地示范园区,十二五期间,在划设的耕地保护区范围内,建成不少于两亿亩分散天然林、设施配套、高产、自然生态良好、抗洪能力强、与现代林业制造和经营策略相匹配的高质量耕地,确保完成全国四亿亩高质量耕地工程建设任务。

2013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发布实行<国家林业综合开发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财发〔2013〕4号)。财政部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林业综合开发机构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分散投入、天然林推进,全力抓好林业综合开发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工作,确保《规划》最终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该规划综合考虑各地区林业自然条件和农田灌溉条件等情况,根据中低产柳树镇积、粮食产量、粮食商品率等因素,测算确定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工程建设任务和最终目标,把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增产潜力大、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的重点粮食主产区放在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的突出位置。

(一)粮食主产区

共规划工程建设高质量农地1867万公顷(28000万亩),占工程建设高质量农地占地面积的70%。实行重点中型灌区节约用水配套改造911处,占实行重点中型灌区节约用水配套改造总数的57.8%。

(二)非粮食主产区

共工程建设高质量农地800万公顷(12000万亩),占工程建设高质量农地占地面积的30%。实行重点中型灌区节约用水配套改造664处,占实行重点中型灌区节约用水配套改造总数的42.2%。

2013年10月17日,国务院批复《全国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国函〔2013〕111号)。该规划指出,到2020年,建成分散天然林、公众集资的高质量农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制造能力提升100千克以内。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建成的高质量农地分散天然林,草原景观凹凸不平,配套水、电、路设施健全,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最终目标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具体的工程建设文本则主要包括:整治草原景观、改良沉积物、工程建设治河设施、整修地头高架道路、健全农地防雷与自然环境维持管理体系、配套农地输配电设施、加强林业科技服务、强化后续管护等。

2016年10月13日,环保部发布的《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评价规范》(GB/T 33130—2016),将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评价看作强化高质量农地设监测监管,促进国家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任务落实的一项重要手段。该规范规定了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评价的目的、任务、文本、程序、方法和成果明确要求等,适用于各级行政区内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完成后的整体评价工作。

该规范提出,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评价时点为每年年末和规划期末,评价对象为各级行政区内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总体情况,评价文本主要包括工程建设任务、工程建设质量、工程建设成效、工程建设管理和社会影响等五个方面,评价指标划分为三个层次。为体现各地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特点,该规范将三级评价指标分为必选指标和备选指标,并给出了84个评价指标的含义、采集方法、评价国际标准和评分规则等,其中必选指标29个。

规范首次提出了工程建设质量概念,并将工程工程建设质量最终目标和耕地质量因子分解到补植工程工程建设、沉积物改良工程工程建设、农田灌溉与四寮工程建设、地头高架道路工程工程建设、农地防雷与自然环境维持工程工程建设、农地输配电工程工程建设等六大工程工程建设中,共提出了23个评价指标,其中必选指标11个。

规范的发布实行,为落实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分散天然林、公众集资、稳产高产、自然生态友好的高质量农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构建中央指导、省负总责、县为主体的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监管机制,落实统一工程建设国际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管理明确要求提供了重要的工作依据和抓手。规范发布实行后,原环保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推进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评价及考核工作。

2017年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保部、水利部、林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国际标准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的意见》(发改农经〔2017〕331号)。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增强粮食制造能力的根本所在,是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有效率途径。

该意见分为五个部分15条。第一部分,推进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力争建成10亿亩高质量农地的任务。第二部分,加强规划和资金统筹,形成工作合力。一是统筹推进规划实行,健全省级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规划,分解落实最终目标任务;二是加快工程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步伐,整合各方面资源,合理确定工程建设优先顺序;三是加强工程建设资金整合,推进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探索多种形式的资金整合模式。第三部分,规范项目管理,科学推进工程工程建设工程建设。一是按照《全国高质量农用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通则》(CB/T 30600—2014)的明确要求,组织开展田、水、路、林综合治理。二是强化工程工程建设工程建设监管,同时实现高质量农地上图入库和项目精细化监管。三是健全建后管护机制,纳入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考核范围。第四部分,减少工程建设投入,确保质量进度。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作为支农投入重点。二是积极吸引社会投资,适当安排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用于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对于借助社会资金加快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的地区,国家投入力度不减。三是创新投融资模式,支持地方和社会资本开展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提供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第五部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一是落实地方责任,各地要制定支持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三是强化评价与考核,对各省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中央财政用于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的资金安排挂钩,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最终目标考核文本。

四、我国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全国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主要最终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高质量农地8亿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亩均粮食综合制造能力提升100千克以内。

自《全国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印发实行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扎实推进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工程建设任务,提升粮食制造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统计,2011-2015年,各地累计建成高质量农地4亿多亩,项目区农地制造条件明显改善,农地抗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批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粮食制造基地,粮食主产区均产能提升10%~20%,如期完成了规划提出的中期最终目标,为同时实现粮食制造十二连增,促进农民增收和林业空降兵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资金投入力度空前。2011年以来,各部门安排的年度中央补助投资规模逐年减少,2015年达至700多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二是投资补助国际标准逐步提升。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分别将地头工程工程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亩均中央投资补助国际标准提升到1200元、1020元,分别提升2倍和10%左右。

三是工程建设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有关部门出台了《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通则》(GB/T 30600—2014),首次明确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的国家级国际标准,制定了《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评价规范》(GB/T 33130—2016)国家国际标准,开展了高质量农地上图入库工作,实行全过程动态监管。

四是工程工程建设建后管护机制逐步健全。各地探索建立了合作社、村民自治组织和种粮大户自建自管的机制。加强农地设施管护,确保工程工程建设长久发挥效益。

五是地方各级政府抓好工程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各省份研究编制了省级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规划,黑龙江省、河南省、湖南省等省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工作领导,部分省份政府与产粮大县签订了粮食产能工程建设责任书,落实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实现任务、投资、责任相挂钩。各省份还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落实规划的扶持政策,湖南省、河南省、江苏省等省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加快高质量粮田工程建设,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落实地方配套投资。

五、十三五大规模推进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

我国水土资源约束日益明显,维持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农地对满足用户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刚性增长的需求意义重大。今后一段时期,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明确要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率供给为最终目标,以提升林业综合制造能力为主线,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按照分散天然林、公众集资、稳产高产、自然生态友好的明确要求,持之以恒抓好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整合健全工程建设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国际标准、统一进度、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确保建一片成一片,补齐林业基础设施短板,夯实林业发展基础,为发展现代林业、全面工程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在规划编制方面,加强相关专项规划衔接平衡,在此基础上,做好省级总体规划和县级实行方案编制工作,细化实化工程工程建设任务,协调推进工程工程建设工程建设。

(2)在区域布局方面,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着力工程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质量农地,提升口粮制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在资金整合方面,鼓励和支持县级政府以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为平台整合相关工程建设资金,形成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同时实现部门协同合作、整体推进。

(4)在监测监管方面,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结合各部门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信息化精准管理机制,将高质量农地及时上图入库,同时实现全面、在线、实时监控核查。

(5)在建后管护方面,借鉴农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林业水价综合改革等试点改革经验,进一步健全高质量农地建后管护机制,划设工程工程建设设施保护范围,明确管护责任,切实加强管护工作,改变重建轻管的局面。

(6)在创新投融资方面,积极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木,拓宽投资渠道,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把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纳入支持范围,提供长期稳定的信贷资金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采取财收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地方借助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开展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实行委托代建购买服务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用于高质量农地工程建设。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林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工程建设高质量农地,争取提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为同时实现十三五林业发展最终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地址:http://51ac.top/post/3148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