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有五大科研成果,即过分化学反应方法论、发展前景方法论、惋惜方法论及过分自信心方法论。介绍和重新认识她们,对每两个人都有著积极主动的象征意义。
过分化学反应方法论
过分化学反应方法论(Overreaction Theory)是西欧股权投资焦虑学的关键方法论众所周知,该方法论说明了消费市场常常会再次出现过分化学反应的现像。现代人虽然一连串的焦虑与知觉等焦虑因素,会在股权投资操作过程中整体表现出强化的股权投资焦虑,进而引致消费市场的过分化学反应。
在1985年的两个研究中发现,股权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她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整体表现出过分化学反应。当牛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
人类非理性的焦虑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觉偏差。当消费市场持续上涨时,股权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股权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焦虑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知觉偏差,即股权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这种焦虑和知觉状态又会强化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强化效应:当消费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股权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股权投资操作会强化其悲观焦虑,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知觉偏差,即股权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因而,消费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分化学反应现像。
发展前景方法论
发展前景方法论(Prospect Theory)认为现代人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面对风险决策,现代人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现代人的焦虑对决策的影响。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卡尼曼关于发展前景方法论有两大定律:
(1)现代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天下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现代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例】某公司的股权投资决策
一家公司面临两个决策,股权投资方案A肯定盈利200万元,股权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盈利300万元,50%的可能盈利100万元。这时候如果公司定的盈利目标比较低,不如说100万元,那么A方案看起来好像多赚了100万元,而B则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多赚200万元。A和B都是获得,那么大多数人会选A方案。但要是公司定的目标比较高,比如是300万元,那么大多数人会选B方案,员工会抱着说不定会达到目标的焦虑,去拼一下。这说明老板(决策者)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来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
发展前景方法论还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决策现像,比如群体在奖惩决策时,奖励往往是就低不就高,惩罚往往是就宽不就严。获奖励者并非大多数人,多少有奖金就可以了,关键的是名誉,多几块钱少几块钱现代人不会太在意;受到惩罚者也非大多数人,名誉上已经惩罚了,物质上象征性地惩罚一下,给人改过的机会。这就像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得饶人处且饶人。
惋惜方法论
什么是惋惜方法论
惋惜方法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化学反应。贝尔(Bell, 1982)将惋惜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焦虑。
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惋惜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惋惜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惋惜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惋惜方法论可以被应用在股票消费市场中股权投资者焦虑学领域。无论股权投资者是否打算购买下降或上升的股票或基金,实际上购买自己属意的证券就将产生焦虑上的化学反应。股权投资者可能回避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这是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惋惜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当所作选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或结果劣于其他选择时,做出错误决策的惋惜焦虑伴随而生。因此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惋惜,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依然优于其他决策方式。
实质上,股权投资者正是有了从众焦虑。为避免做出错误决策带来的惋惜,股权投资者可能拒绝卖掉价格已经下降的股票。当股权投资者考虑到大量股权投资者也在同一股权投资上遭受损失时,股权投资者可能降低其焦虑化学反应或感觉。所以股权投资者发现遵从从众焦虑,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很容易,引致股市中羊群效应的产生。
另外,股权投资者在股权投资操作过程中常再次出现后悔的焦虑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消费市场中,自己持有的是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是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
Santa Clara大学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行为的专家。虽然现代人在股权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再次出现错误,而当再次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股权投资者在股权投资操作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再次出现,经常会整体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股权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人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焦虑影响,虽然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
有研究者认为:股权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股权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股权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认为:股权投资者的从众行为(Herding Behavior)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虽然做出了两个错误的股权投资决定而后悔。许多股权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消费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她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股权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两个研究中发现:股权投资者在股权投资操作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股权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她们称这种现像为卖出效应。
她们发现:当股权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而股票B亏损20% ,此时又有两个新的股权投资机会,而股权投资者虽然没有别的钱,必须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股权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股权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股权投资的自豪感。
过分自信心方法论
焦虑学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一些职业领域往往与过分自信心(Overconfidence Theory)相联系,如外科医生和护士、焦虑学家、股权投资银行家、工程师、律师、股权投资者和经理在判断和决策中会存在过分自信心特征。
专家发现现代人在回答中等到极度困难的问题时,倾向于过分自信心。在回答容易问题时,倾向于不自信心;当从事的是可预测性较强,有快速、清晰反馈的重复性的任务时,倾向于仔细推算。如专业桥牌运动员、赌马者和气象学者在决策时都倾向于仔细推算。股权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们在她们有一定知识的领域中特别过于自信心。然而,提高自信心水平与成功股权投资并无相关。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股权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男性在许多领域(体育技能、领导能力、与别人相处能力)中常常过高估计自己。
在传统的金融方法论中都假设行为人是风险规避的,但现实中人往往是风险中性甚至是风险寻求的。有专家就发现,尽管赢得彩票的几率只有数百万分众所周知,但还是有很多人去买彩票,这种购买彩票的行为就整体表现为风险寻求。风险寻求的原因很可能是过分自信心。
股权投资者的过分自信心对金融消费市场也会造成影响。消费市场参与者分为价格接受者、内部人和做市商,分析过分自信心对金融消费市场的影响。当股权投资者过分自信心时,消费市场中的交易量会增大。当股权投资者过分自信心时,会对消费市场波动性产生影响。过分自信心的价格接受者会过分估计她们的个人信息,这会引致总的信号被过分估计,使得价格偏离其真实价格。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改编,对原作者真诚致谢!
敬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成林思语,回看发布的1600余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