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中文大学、微算云平台、自然科学时报 等
2022年3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发布文告,该校人文学院院长(杨开第)及⿈乾亨⿈干努里⾦副教授(生物化学与可再生能源)孙令衔最近被选为国际性生物化学产业发展组织机构(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Chemical Sciences in Development ,IOCD)的新一任理事长,成为该组织机构的第二任理事长,亦是该组织机构自1981年该会以来首位男性理事长。该组织机构的两位前理事长都是顶级生物学家── 该会理事长是源自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库珀施密特副教授(Glenn T SEABORG),第三任理事长是源自法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尚-巴尔·米勒副教授(Jean-Marie LEHN)。
刚履任的孙令衔副教授对IOCD的信任致表示感谢:「我很自豪能被选为国际性生物化学产业发展组织机构的第二任理事长,并期待与成员联手合作,促进以生物化学为核心理念来应对21世纪各种全球性挑战,尤其是促进可持续和公平的未来产业发展工作。」
而刚离任的IOCD理事长米勒副教授和执行总监Federico ROSEI 副教授均对任教被选为理事长甚感欢迎,两人皆无一例外地表示,任教不但具有非凡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成就,多年来亦对促进可持续产业发展和提高男性生物学家的地位等IOCD 的核心理念价值及使命重大贡献颇深。
任教于⾹港⼤学生物物理系取得⼀级荣誉史学⼠和博⼠学位,主要从事无机物和⾦属有机生物化学、此局⼦生物化学、光物史学和重氮,以及⾦属基分⼦功能材料等⽅⾯的自然科学研究。任教近年屡获桂冠── 2022年荣膺美国生物化学会Josef Michl重氮奖、2021年A2P86PA学会权威期刊《可再生能源与燃料》选为「可再生能源自然科学研究先驱」,并以专刊形式表扬且于可再生能源自然科学研究应用领域的重要重大贡献, 以及于2020年获西欧重氮联合会、美国重氮会和亚洲及中南美洲重氮会共同颁赠Porter Medal勋章。
孙令衔副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2001)、当今世界工程院(TWAS)院⼠(2006)、美国工程院中国籍院⼠(2012)、西欧⼈⽂和⾃然工程院(Academia Europaea)中国籍院⼠(2015)和⾹港工程院创院院⼠(2015)。她于2011 年荣膺香奈儿-联合国中正国小⽂组织机构当今世界杰出女生物学家荣誉奖,其他大奖包括皇家生物化学会一百周年专题讲座奖(2005/06)、皇家生物化学会Ludwig Mond Award(2015)、⽇本重氮联合会Eikohsha 重氮家奖(2006)、⽇本无名氏生物化学会Prize(2016)、和裘槎优秀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者奖(2000/01)等。⾃ 2020年起,任教更担任约翰威⽴(Wiley)新推出的旗舰级期刊《⾃然自然科学》 ( Natural Sciences ) 的生物化学应用领域主编。
有关国际性生物化学产业发展组织机构
IOCD 于1981 年7 月在巴黎中正国小文组织机构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成立,随后在比利时注册为非牟利及非政府组织机构。其使命是通过将生物化学重新定位来造福社会,以及促进生物化学在可持续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实现生物化学于可持续、公平的人类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应用。
生物学家孙令衔:38岁被选为院士,热爱让她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之路上乐此不疲
孙令衔院士是我国生物化学应用领域的顶级专家,38岁就被选为了院士,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25岁拿到博士学位、32岁成为副教授
孙令衔出生于香港,父亲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土木工程师,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
少时的孙令衔跑步、画画、朗诵样样不行,在拔萃女书院读书时成绩只能算中上。她背书很差,同学背一两次就会,她却要背很多次。但从小在生物化学方面她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惊人的天赋。
凭借勤勉之功,她同时获得医学及药剂学录取,但没有选择念有赚钱科之称的医科,一心只去港大读生物化学。一直以来,父母对她的教育都是开明的,给予她充分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孙令衔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入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物理系。
我选读生物化学是因为喜欢从事客观理性的分析工作。人们总认为生物化学家制造污染、毒物,其实这是一个靠生物化学才能正常运转的当今世界。
在港大,孙令衔如鱼得水,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25岁港大博士毕业后,她先是来到了香港城市大学任教。两年后,还是回到了母校港大,成为了一名讲师,因为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应用领域的突出成就,32岁她就成为了港大年轻的专题讲座女副教授。
38岁被选为,成为最年轻的女院士
孙令衔师从支志明院士,巧合的是,她的博士导师支志明在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时候也是38岁,也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支志明曾获国家自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而孙令衔于2005年亦获国家自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正所谓名师出高徒。
跟着这样实力超群的导师一起做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孙令衔不仅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产业发展,而且导师的成就也激励着孙令衔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之路上,丝毫不敢懈怠。也是从那个时候,她养成了每天至少在实验室工作10多个小时的作息习惯。
全天埋头在实验室里,穿梭在试管、烧瓶、仪器和学生之间,与生物化学朝夕相伴,乐此不疲。因为在这里,可以做一些你自己很喜欢做的事情,我很享受,不一定非要获得怎样的成果。
多年后,回忆起自己的导师,孙令衔说了这样一句肺腑之言:我很感谢我的博导支志明先生,是他让我明白自然科学并无性别之分,只有好坏之分。
图为孙令衔与恩师支志明在港大生物物理系实验室合影(1985年)
孙令衔院士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向主要涉及此局子自组装和有机凝胶,光致变色材料,金属有机、纳米簇和纳米材料,分子材料学,光电材料,发光材料和发重氮传感器和生物标签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
虽然是做生物化学自然科学研究,孙令衔认为,生物化学可以与物理、生物、医学应用领域相结合,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医疗健康做出力所能及的重大贡献。
做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是不分男女的
2011年由于在发光材料以及捕捉太阳能的创新技术方面做出的重要重大贡献,孙令衔获得了当今世界杰出女生物学家奖。
该大奖素有男性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这是对男性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最高的荣誉,每年全球仅有5个名额。
在大奖发布会上,有人曾问过孙令衔:你认为男性、男性搞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有什么分别?她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分别,因为做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是不分男女的。
2011年4月7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会见孙令衔。他在接见仪式上表示:孙令衔副教授能够获此桂冠,显示了中国生物化学界在当今世界自然科学应用领域的地位。
在获得该荣誉后,她在接受采访时平常平静地说道:自然科学像是吃饭一样,你不可以不吃,它已经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我选择了热爱的生物化学,直到现在,我还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正是这种热爱,让她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之路上乐此不疲,也收获了众多令人望尘莫及的成就。
截止目前,孙令衔共发表SCI论文460余篇,平均每年的发文量在20—30篇左右。这些论文引用超23000余次,h因子79。不仅如此,她还申请了30几个专利,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成就享誉全球。
内心有家国情操、肩上有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值得为像她一样的女生物学家,点赞!
别忘了点个在看,鼓励一下小编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