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国家历史文物局正式发布了《第三批明令禁止出国(境)艺术展历史文物产品目录(篆刻类)》的通告。与首批相同,该批表列皆是篆刻类,共37件二级历史文物,其黄金时代由晋至北宋,主要包括大名鼎鼎的《微缩》《徐俯凤还巢图》《稍缓帖》等,《北宋富弼隶书原稿》卷也在其列。
作为传世历史文物,《北宋富弼隶书原稿》卷由宋至今一直被视为名书法帖珍视保存,流传近千年。它是目前已知富弼唯一的传世法书,也是北宋中早期书法风貌的实物载体。该卷由富弼二札(《信宿帖》与《旬日帖》)及卷后十一人的十三段跋文两部分组成,卷高31、长867.7厘米。其中第一札《信宿帖》为富弼写给同僚欧阳修的亲笔信,以谢欧阳修为其撰《相州昼锦堂记》,故而无论是从通信的双方的身份和影响来看,还是从园林昼锦堂和文章《相州昼锦堂记》来看,皆极富内涵,融名人、名园、名文、名帖于一体。
《北宋富弼隶书原稿》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入藏贵州省博物馆,历经半个多世纪,一直备受关注。此卷也曾展出数次,引起不小的社会的反响。2017年,贵州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的软硬件设施都上了一个台阶。为适应中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市民对新馆更高的期待,贵博对于历史文物的科学研究和公众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尤其是在直面公众的艺术展上,秉承文化遗产共享,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的原则,首倡一物一书一展的策展理念,对重点历史文物深度解读,发掘其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于展厅,以满足观众对历史文物深度求知的诉求。在此背景下,《北宋富弼隶书原稿》卷作为一件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国宝级历史文物,对它深入科学研究和重新解读被提上日程。
《海棠晚香——<北宋富弼隶书原稿>卷科学研究》
作者:刘恒(贵州省博物馆副科学研究馆员)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定价:78元
主要内容:以贵州省博物馆所藏《北宋富弼隶书原稿》卷为主要科学研究对象,在对书卷上的文字、印信、纸质、装裱等基础物质信息进行仔细辨认和识别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篆刻鉴藏著录、正史、文人笔记等古籍文献资料,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历史文物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逐一对此件历史文物的题跋者、近千年的流藏状况、相关黄金时代及人物的书法风格、卷中二法帖与历代篆刻著录中相关记载的对比,以及与《信宿帖》相关的昼锦堂的基本情况和后世衍生的诗篆刻作品等进行考证、分析、梳理和阐释。
贵州省博物馆刘恒女士所著的《海棠晚香——<北宋富弼隶书原稿>卷科学研究》(以下简称《海棠晚香》)一书,正是对此件重量级历史文物的全面解读之作。该书以历史文物本体为中心,全方位、多层次、全视角地考察了此件历史文物,将历史文物的本体信息及其延伸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版本校勘等方面都作了一一的考证、梳理、阐述和分析。
常言道书如其人,从书法艺术可窥见书者的性情与黄金时代的风尚。庆元三年(1197)十月,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宋富弼与欧阳文忠公帖》(有科学研究认为此帖即《新宿贴》)后题了一段跋语(《佩文斋篆刻谱》卷76):
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有如许忙事。此虽戏言,然寔切中其病。今观此卷,因省平日得见韩公书迹,虽与亲戚卑幼,亦皆端严谨重,略与此同,未尝一笔作行草势,盖其胸中安静详密、从容和豫,故无顷刻忙时,亦无纤介忙意,与荆公之躁扰急迫正相反也。书札细事,而于人德性其相关有如此者。熹于是窃有惊焉,因识其语于左旁。庆元丁巳十月庚辰,朱熹。
将王安石的书风及其德性与富弼作了对比。王公的书札感觉都在忙乱中所写,不知道哪来这么多事情忙碌,知其性情躁扰急迫。韩公则与之相反,与亲戚卑幼以及欧阳修的书信往来均无一笔潦草,毫无忙意,知其胸中安静详密、从容和豫。从二人的比较中,朱熹惊于书札竟与一人之德性如此密切相关。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中称赞富弼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气,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沉稳持重,跃然纸上,与朱熹基于书札的观察一致。
《海棠晚香》通过《信宿帖》《旬日帖》与富弼传世碑拓及其他吉光片羽的墨迹进行对比科学研究,认为富弼书法工谨端重,大气磅礴,深得颜鲁公楷法气韵,也体现了富弼从容和豫的性情。此结论也与历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富弼书法风格相符。这一书风体现了北宋中期,书坛尊崇颜体的时风。作者还对富弼的生平与功业进行了梳理,对书札背后的昼锦堂及其相关作品进行了描摹,彰显了透物见人的旨趣。
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对卷后跋文进行了考释,以厘清其内涵与流藏过程。卷后跋文分为元、清两段,每跋都有独立的价值,不仅可以梳理富弼二帖的流藏经历,也是一个黄金时代书法状况的反映和实物见证。元代九人所题写的十段跋文各具特色,行书、行楷、隶书皆有,书风或端谨儒雅、或飘逸潇洒、或隽秀圆润,但无论何种书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元代中后期文人书法的面貌。清代二人三段跋文,皆为清初官方书法的典型代表,以中正、平和、恭谨为主要风格,体现了清初官方书法特征。
通过对札后十三段跋文的考证,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当时的士人、官员们的交游状况及篆刻互动情况。尤其是元代的十四位鉴藏人中,有色目人、契丹人、汉人,有参加科举入仕的朝廷高官,也有在地方为教习的儒士,更有终身不出仕的处士。如此多民族且身份相同的人相互交织,折射出元代多民族文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在朝、在野的交往状况。至清代亦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考证出契丹贵族石抹氏将富弼二帖赠予富弼九世孙韩诚之一事,甚为有趣,可成为篆刻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书法艺术分析的基础之上,《海棠晚香》更进一步地揭示了相同时期、相同书法风格流行背后的政治、社会因素。如北宋尊崇颜体的时风与当时思想领域的尊孔崇儒和文学领域的古文运动密不可分。而元代中后期,赵孟頫席卷江南,独尊一家的书风,与异族统治下江南文人对汉文化传统回归的心理互为表里。清代的中正、平和、恭谨的官方书法则与当时帝王对正统思想的确立相一致。书法的政治性与文化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与体现。亦即《海棠晚香》在透物见人见事之外,还见信念,窥见一个黄金时代的信念。
稍显遗憾的是,相较于对札后跋文的精当考辨,作者对《信宿帖》、昼锦堂与《相州昼锦堂记》的内涵挖掘略显不足,有不过瘾之感。譬如对《相州昼锦堂记》与《信宿帖》的写作时间,作者仅据清人王鸿绪在卷后跋文中或在嘉祐八年秋冬至治平元年春一笔带过。
《信宿帖》是对欧阳修写下《相州昼锦堂记》的感谢信,文忠公文后落款自署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据《欧阳修年谱》,其从户部侍郎转任吏部侍郎,事在治平元年(1064)闰五月(富弼亦于此时封魏国公),治平四年(1067)二月转尚书左丞。据载,文忠公文成之后,富弼请蔡襄书丹,治平二年(1065)被后世交口称誉的百衲碑落成。
据此,欧阳修写《相州昼锦堂记》及富弼书《信宿帖》致谢的时间应在治平一二年间,彼时富弼仍在相位,故文忠公在文中称琦为大丞相魏国公(表明《相州昼锦堂记》写作的时间不早于治平元年闰五月),两公既是好友,也是上下级关系,故而欧阳修在记中对富弼多溢美之词,富弼在《信宿帖》里表示褒假太过,非愚不肖之所胜,同时赞美修文雄辞浚发云云。在微妙的关系中,更见两公情谊之深。关于昼锦堂修筑的时间,欧阳修文中记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结合史料当在至和二年(1055),建成差不多十年后才延请时之文坛领袖为该堂作记,或与富弼在治平一二年间多次请辞相位有归乡之念相关。
富弼为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贤相,彼时的宋廷,恰处在仁宗朝独立思考有担当的士大夫黄金时代向纠结荒唐的英宗四年,再向士大夫被改造为工具性十足的官僚转变的历史节点,理想主义逐渐消逝(赵冬梅:《大宋之变:1063-1086》)。身为宰相,富弼是士大夫的领袖,而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和蔡襄作为政治盟友,私交甚笃,昼锦堂更是将后三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从这个意义上,《信宿帖》是科学研究北宋政治、文人集团与朋党文化的珍贵实物,《海棠晚香》若能在这些方面再作深入挖掘,定将更加精彩。
值得庆幸的是,这是一部仍在书写的作品。在一物一书一展的策展理念下,基于《北宋富弼隶书原稿》卷(一物)与《海棠晚香》(一书)策划的《清平乐——<富弼隶书原稿>及宋代文人风韵展》(一展)正在贵州省博物馆首展,并将可能在他地巡展,书中未及之处,可在未来的艺术展中及时弥补,让艺术展日益丰盈,并促使科学研究持续深化。建议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关注并观看《清平乐》展,可以相得益彰。
透过一件或一组历史文物,看见背后的人,看见关联的历史事件,看见其所承载的黄金时代信念,此即透物见人见事见信念,这应是历史文物科学研究和博物馆艺术展不懈的追求。《海棠晚香》和《清平乐》展即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旨趣。一物,一书,一展相结合,使读者和观展者更加透彻地认知《北宋富弼隶书原稿》卷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背后的故事,使得这件国宝级历史文物变得鲜活起来。
(作者单位:贵州省博物馆)
编辑| 张怡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历史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