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璧媃
孙璧媃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农商部从事农业品种改良工作。在父亲的熏陶和悉心教育下,她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35年保送入燕京大学,由生物化学专业,学习期间一直得全额奖学金。1943年,孙璧媃与大学同窗严东生喜结连理,从北京迁往唐山工作。1950年,她被推荐到唐山交大从事化学方面的教学,并于1955年调入上海交大,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与上海交大化学教育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只要是学校的需要,她都挺身而出,不遗余力地发挥她的聪明才智勇于开拓,而且成绩卓著。
▲ 1937年,在燕京大学化学实验室,学生在做实验,孙璧媃(左一)
尽管她为人十分低调,但是她的名字随着她的事迹在交大不胫而走,她是师生们称道的教授。
▲ 1943年,孙璧媃与严东生结为伉俪
孙璧媃与严东生院士结为伉俪,他俩都是德艺双馨的人,凡是有所知晓的交大人,对他们一家都很景仰。严东生与孙教授同生于1918年,1939年同毕业于燕京大学。严先生1946年赴美留学,1949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化学部主任、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院长,1987年至今任中科院特邀顾问、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陶瓷科学院创始院士、董事会成员。孙先生和严先生几十年相依相伴,相扶相持,情深意笃。孙璧媃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相夫教子,甘当绿叶,扶持红花,家庭和美,夫、子、女均卓有成就,女儿严燕来、女婿盛宗毅皆为上海交大教授。他们一家为交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璧媃教授为人谦和,乐观豁达,对工作始终充满极大热情,尽职尽责,在不利的条件下总能想出办法克服困难。她上课教书一丝不苟却又方式灵活,科学研究敢为人先,思路清晰,从事管理思路开阔又能身先士卒。自上世纪50年代与交大化学结缘到如今,她在交大化学系的历史转折关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行政管理事务中,留下了许多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写出国内第一套物理化学教材
1958年初在交大冶金系建立初期,学校要求为金相专业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以前增开物理化学课程。而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交大原有的化学系与化工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与华东化工学院,从那以后,交大就再没有开过物理化学课程,由于冶金系与化学系所要求的课程内容不同,要在暑假单科独进开出这门课有很大难度。为了让金相学生在进入第三学年以前先修好物理化学,孙教授勉为其难,从化学教研室出来承担这项任务,大暑天突击备课,终在1958年暑假如期为当时的金相61班开出了物理化学课程。
后来孙教授调入冶金系,成立了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教研室(后称770教研室,改560教研室,在包括了稀有金属冶炼的教师后改称化冶教研室),担任教研室主任。物化组承担了我校各专业的物理化学开课任务,包括热加工类各专业、五系青年教师班、工程物理系的某些专业,以及当时电机系的绝缘专业等。当时由于国内条件所限,教材只有苏联译本,翻译质量较差,学生学起来相当吃力。为了让学生们学好这门大家称之为头痛化学的物理化学,孙教授首先从编写教材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组织并参与编写了深入浅出的物化教材及与之相配的习题集、课堂讨论题、实验讲义、习题课与实验课的指导书等,形成了一整套的物理化学教学材料,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这套教材也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套物理化学教材。短短两三年间,在孙教授与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经院系调整后一度中断了的物理化学教学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老交大人务求实效、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孙教授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物理化学成特色 桃李满园创佳绩
学生物理化学学得好,不仅得益于孙璧媃教授与章燕豪教授等老师合编的物理化学教材好,而且得益于孙教授讲课讲得好,授课方法新颖得当。孙教授讲课时,100多人的大班,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全都听的聚精会神。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化学目的性的认识,孙教授在讲课时特意向学生指出: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就是通过理论计算,解决化学反应能否发生的一门学问,动力学就是解决化学反应的速度以及机理问题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两句话完全概括了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要点,也是孙教授对物理化学的真知灼见。
在教学过程中,孙教授还创造性地插入了课堂讨论环节,增加小班讨论课,这在当时的教师授课中是十分少见的。上课时,孙教授准备的许多讨论题,在讨论课上提出来让大家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这样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化学课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也喜欢上了物理化学课,主动地去学习。此外,孙教授编写的物理化学习题集,也成为学生们最有兴趣去做的习题集。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学生们果然多数都能学好物理化学课。孙教授也因为出色的教学工作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同时,在孙教授培养下也成长了一批讲课好的老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物理化学课也逐渐成为交大的特色课程了。
68届学生考研究生较多,物理化学是必考课。68届考回沪的研究生张必强、汪东江、胡绍霖等都有感而发,是孙教授物化教得好,才使他们都喜欢上了物化,他们经常来看望孙教授。冶金所招研究生考物理化学,录取研究生的前三名竟然都是交大学生。时任系主任林栋樑在大会上说:交大果然名不虚传,老师物理化学教得好,学生学的好。孙教授把学生最头痛的物化变成学生喜欢学习的课程,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有许多创造,成为交大教师学习之榜样。
1957年到1966年,孙教授始终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一直活跃在物化讲台上。她治学严谨、关爱学生的教学态度,受到历届学生普遍的好评。孙教授带的82届应用电化学硕士研究生张国栋(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教授)、钱士元(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电化学领域专家)、杨宏钧(苏州圣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史苑芗(原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沈建(美国Aventis制药公司)等人在回忆起向孙教授求学的那段岁月时,无不感慨万千,是孙教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在激励和影响着他们。
一波三折经磨难 物理化学再续缘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全部停课,教学一度陷入瘫痪,刚刚恢复不到十年的物理化学教学又被中断了。初期几年,年轻的教师被拉去劳动改造,69年孙教授等9位年纪较大的教师被安排天天写检查,一向乐观豁达的孙教授竟也忙里偷闲,在50岁时自学了游泳。
到七十年代初,情况有所好转。既然不能给学生上课,闲不住的孙教授开始准备做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在上海市内的一些工厂展开了调研,后文有叙,此不赘述。
1972年,学校恢复教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孙教授终于又可以走上讲台。这次问题又来了,工农兵学生们觉得物理化学中必须用到的微积分,对他们来说一窍不通,如读天书。孙教授为保证教学正常进行,让来到交大的学生尽可能学到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他们编写了一本没有微积分的物理化学,竟被学生们广为接受。这在向来以要求严著称的交大里也算一段奇闻。不久前在拜访孙教授时说及此事,孙教授连连摇头却又会心而笑。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教研室恢复,孙教授带领教研室重新踏上正常发展的道路。她不仅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建设的完善,更注意不断提高教学队伍本身的水平。除了组织业务学习外,为了使教师汲取更多的养料,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还特地组织教师们走出去向兄弟院系取经,向专家学习。她不辞辛劳,带领教研室老师到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听吴继铠、吴浩青等专家讲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和统计热力学等课程。
孙教授还积极组织并参与了物理化学教学调查。她当时担任教育部全国工科院校物理化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全国工科院校物理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多次出席物理化学研讨会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受到同行的赞誉和尊重。教学方面她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之间营造出民主、平等、互动的和谐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研究方面孙教授根据当时国际研究热点力主加强光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坚定的提出太阳能作为环保无污染的新能源之一,要受到物理化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同时号召大家加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孙教授能在当时提出这样的观点确实难能可贵。
为引进先进的物理化学理念,孙教授承担并组织教师们翻译了当时颇有影响的国外物理化学教科书——Daniels和Alberty合著的《物理化学》第五版之1980年修订本。全书译稿由孙教授主持校订后,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1984年9月出版。后来此教材成为国内同行共同享有的共用教材,对全国大学的物理化学教学工作起过推动作用。
身先士卒重实践 学研结合攀高峰
文革中,有一段时期整个教研室人员都在奉贤钱桥农村劳动。1970年,孙教授被调回校参加单晶硅、多晶硅的生产任务,具体负责三氯氢硅SiHCl3(生产多晶硅的原料)的精馏部分。在去901厂、吴泾砖瓦厂等有关车间参观学习后,学校车间开始了精馏塔的建造,其中,孙教授负责制作精馏塔的筛板。这项工作要在直径约80mm的每块聚四氟乙烯板上,用钻床打230多个筛孔(直径1.8mm),孔间距4mm。这看上去很简单,但由于平时不接触钻床,实际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打多了手也就酸了。在这个时候,孙教授做事一丝不苟精神给大家做出了榜样,经过大家努力,近15000个筛孔被大家打了出来,按时完成了70多块筛板的制作。虽然筛板制作得并不那么完美,但遴选其中的72块筛板安装到精馏塔中,经调试后效果很好,完全达到了要求。在1971年多晶硅正式投入生产时,她和其他人按早、中、晚三班倒,负责管理精馏操作。
文革后,随着教学工作走上正常的轨道,孙教授也开始利用教学的空余时间注重开展科研工作。已经年过花甲的她亲自带领教研室里的老师到上海造船厂等有关工厂、学校、科研单位展开调研,发现腐蚀与防腐仍是一个重要的并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虽然腐蚀科学研究起步较早,有一套较成熟的防腐方法,但仍有许多需要拓展、更新和改进的空间。鉴于当时交大应用化学系实际情况,腐蚀课题能结合学校的发展方向,也能很好的发挥教研室的特长,为此,孙教授确定以金属腐蚀作为教研室的科研方向。随即铝基牺牲阳极的研制课题就开始了,孙教授主持并直接参与了从查阅文献资料、选材、确定最佳配方,到熔炼浇铸铝基阳极,以及性能测试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随后孙教授还组织了教研室教师轮流跑上海-青岛,上海-大连的航线,与船员同吃同住,随船测试牺牲阳极的保护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该课题取得了重要成果,教研室开发出的AZIS铝合金牺牲阳极,经过数十条船,若干航次试验,在海水中实际应用时保护效果很好。在1980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铝合金牺牲阳极材料鉴定会上,课题顺利通过鉴定,并先后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交通部科研三等奖。孙教授也当选为上海市腐蚀学会常务理事。在1976至1977年期间,教研室和六机部举办了船舶防腐短训班,孙教授组织系里教师参与办班工作,并亲自参加讲座。短训班普及了船舶腐蚀基础理论和防腐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孙教授和教研室老师们的努力下,我校在腐蚀与防护领域处在了全国各高校前列。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迎来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春天,交大在这种形势下于同年5月成立了应用化学系,学校认为首任系主任莫她菲属,任命她担任。她勇挑重担,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大胆开拓。她带领物理化学教研室一部分教师建立了电化学专业。1979年夏天,孙教授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广查文献,瞄准国际学科前沿,提出光电化学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同时建立了硕士点。为了保证教学及科研效果,她亲自给教师与研究生上光电化学课,并与年轻人一起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交大就建成了光电化学实验室,课题研究先后取得了一批成果。因其杰出的科研成绩,孙教授被推选为中国太阳能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代表中国几次去参加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国际会议,做研究报告,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孙教授先后与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上海科大、中科院感光所进行了学术交流,日本东京大学光电化学专家也来实验室参观,美国MIT讲座教授亦接受邀请来校做演讲和短期访问。为了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孙教授从一批国内名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校招来了电化学毕业的学生,一时间教研室人才济济,形式一片大好。1984年,孙教授受聘为中科院感光所兼职教授,为该所培养研究员。孙教授在光化学专业委员会深受大家爱戴,自光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93年离任换届后,仍被继续邀请参加委员会各项学术讨论活动。
通过不懈的努力,孙教授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为教研室指明了方向。她在工作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领教研室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稳步的推进科研工作,教研室所取得的成果是与孙教授辛勤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谦让随和乐助人 淡薄名利为大家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教师的工资比较底,升工资成为一般人都很关心的事情。1964年调整工资,学校向系里下达指示,要给孙教授提高待遇,增加工资,从6级升到5级。而孙教授觉得青年教师工资较低,有些又是一家三口,生活太拮据,她自己少升一级,可以让5位青年教师加工资。于是她征得系里同意,把提高待遇的机会毫不犹豫地留给了青年教师们。在繁忙工作的同时,孙教授还无微不至地关心周围教师的政治进步与实际生活。她曾先后培养过多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与他们进行思想上、心灵上的沟通,并给予细心的关怀,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极大的鼓舞。
当时教研室有位女教师生病在家,爱人出差在外,身边只有年幼的孩子。一个寒冷的星期天晚上,孙教授突然出现在这位女教师家门口,热心地对她说:我来陪陪你们。这一幕使这位女教师深深感动并终身难忘。孙教授还经常邀请独自一人在家的女教师去她家过年,并在她们生病时上门陪夜,还给经济困难的教师雪中送炭,她用一颗至诚至善的爱心温暖了大家的心。孙教授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与现代科学探索、奋斗精神于一身,为青年学生与教师树立了典范。
孙璧媃教授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都已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政界,商界的领军人物,她的一生是与化学分不开的一生,她见证并经历了交大化学的跌宕起伏,成长壮大;她更是为上海交大的化学事业做出了巨大和卓越的贡献。她为人谦和,乐观豁达,却又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在这一段历史中,孙璧媃教授的传奇人生也将会与交大化学走过的80年历程一起被后人铭记、传颂。
▲ 1943年,孙璧媃教授与严东生院士
孙璧媃(1918-2014),女,北京人,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物理化学教授,中共党员。1935年保送入燕京大学,1939年毕业,专业为生物化学,1939至1940年在协和医学院进修学习,1950年,到唐山交大从事化学方面的教学,1955年调入上海交大,1962年被上海交大任命为解放后的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的一名女教授,她先后担任基础部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冶金学院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等职。1979年,任应用化学系首任系主任。她的成就卓著,主持研究铝合金牺牲阳极获1980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著有《物理化学》。曾担任上海市腐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太阳能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工科院校物理化学教学委员会委员。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曾任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1962年、1964年、1966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79年、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堪称德艺双馨,1988年退休。
文字:陈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