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丁磊的魏扶又上热搜,他在现场直播魏扶时,将两台iPhone 14作为作答礼品,结果仅一位男生求出。据报道,《丁磊的魏扶》首次在抖音并行现场直播,著眼电动力学,吸引超5000亿人次新浪网观赏。
抖音网络平台上《丁磊的魏扶》
下游新闻报道注意到,在抖音等本来以消闲影视娱乐内容为主的短音频网络平台上,近年也出现了许多庞克知识学习类音频专业课程。以力学尖萼基础科学为例,除丁磊这种元老,除90后小学同学、上海交通大学卸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等人在抖音开办的魏扶,都获得了超强网络流量和曝光率。其中,宜兴十四小学90后力学同学夏振东一段传授冰冻的专业课程音频,观赏单次已少于124万次。
小学力学同学课后音频超124万次播映
台前上,伴随着浓烟汹涌,同学从台前后高家岭升起来,像这般电影里仙人翩翩而来。这个镜头,出自于宜兴十四小学90后力学同学夏振东,在他自己的抖音魏扶@夏振东讲力学 上,还原成冰冻结晶现象的课后音频。
许多网民看后纷纷回帖感慨。有人回帖说如果以前力学同学这么有意思,我也不致选理科了。除人说:有此同学,我当初就考进英语专业了。除网民揶揄,四海武林二十年,还得在抖音上魏扶。
下游新闻报道发现,截至目前,这段音频雅雷少于248万,评论超9余条,除7万人珍藏,近9万人转贴,总播映量已经少于了124万次。
冰冻结晶音频的观赏量少于124万次
更为重要的是,@夏振东讲力学 的短音频专业课程只有20个,却斩获了110万影迷和少于440万雅雷。他在亲笔签名中这样写到:一生欧几里得,岁月蹉跎;不学力学,等于岂知。
浏览他的抖音账号可以发现,自创创意力学实验已经变成了他课后的一部分。真人版220V电路、火遇到闪电、透镜成像拍福字、电流音乐盒等有意思的实验,都能够在他的抖音专业课程中看到。
据宜兴《瓷都晚报》报道,夏振东是宜兴十四小学力学同学。2019年度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个人,获2020年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课例二等奖,获2021年市力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怎样才能把纸烧着?只能调整凸透镜的位置,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整太阳。我是个精致的同学,所以拿的气球(实验道具)也会很不一样……上课时的他,总是金句频出,逗得学生发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说:他们(学生)都喜欢魏扶,这种云雾缭绕的感觉,没有人睡瞌睡,大家都学得很起劲。
夏振东在上魏扶 图:瓷都晚报
在抖音走红之后,《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中新音频》等媒体相继对夏振东的冰冻结晶实验进行了报道。2021年9月10日晚,夏振东作为唯一被邀请的力学学科教师,出现在了央视新闻报道同学,你好!教师节网络现场直播节目中,为全国网民带来了一场特别的公开课。
不刷题的吴姥姥:卸任教授吸粉360万
一头灰白的短发,身着一件马甲,架着副挂脖眼镜,说话干净利索。上海交通大学卸任教授吴於人的庞克科普力学音频,在抖音上也相当出名。她也被网民亲切称为吴姥姥。
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长啥样?姥姥右手擎起一把竹扫帚,左手从扫帚柄划到末须端,网民一下子明白过来:它的轨迹就像扫帚一样,从能量集中到渐渐减弱、分散。
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呢?吴姥姥掏出一个矿泉水瓶,往里头注入液氮,拧紧带孔的瓶盖,倒装过来;瓶子拖着长长的白汽尾巴,没了影。
吴姥姥做神州十四号发射模拟实验
有网民问姥姥,法拉第笼是怎么回事?吴姥姥从家里带来一个漏勺,自制成一个导电装置,又在漏勺内外分别贴上小纸条,通电后,内外的小纸条一静一动;这样一来,法拉第笼的静电屏蔽效应一目了然。
评论里网民回帖说:这才是魏扶应该有的样子呀!小时候,学校要是这样教,我可能也是科学家了。
吴姥姥的短音频网络平台账号名叫做不刷题的吴姥姥。不刷题也能学好力学,探究迷人的力学之惑,享受科学思维的快乐,是吴姥姥一贯倡导的理念。
吴姥姥的短音频魏扶
卸任之前,还在上海交通大学教《大学力学》专业课程的时候,吴於人便发现,许多学生对力学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后来做大学魏扶程研发,吴於人有意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上贴近生活,也格外注重趣味性,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思考那些鲜活的现象,探究深层的科学规律。
2010年,60岁的吴教授从上海交通大学卸任后,仍然专注做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随着短音频网络平台的兴起,吴教授找到了新的传播形式。2018年,吴教授与学生开始尝试用短音频传播科普内容,成立了不刷题俱乐部,吴教授说要让更多人在科学实验中找到乐趣。
下游新闻报道注意到,目前@不刷题的吴姥姥 共有314条作品,吸引影迷超360万,获赞少于1000万。72岁的吴教授仍然在坚持科普音频,她说做科普是自己的责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力学的魅力,领略到科学世界的乐趣,这些努力就都是值得的,只要除精力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港科大教授抖音卖艺宇宙科学
用43条作品斩获超22万影迷和31万雅雷,这是王一的抖音课后@研究宇宙 所取得的成绩。这位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现在在抖音上,向公众科普宇宙、黑洞、虫洞、光速。
2015年,王一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助理教授。除在教学和科研外,他还经常受到香港太空馆的邀请做公众讲座。备课的资料和公众讲座的经验,都为他的科普文章和音频积累下经验和材料。
王一在做公众讲座 图:广州日报
王一希望,他的科普作品能引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和兴趣,甚至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认为,科普,正是自己贡献社会的方式。2021年12月12日,已经成为教授的王一,开始在抖音上用短音频科普宇宙知识。
科普就像街头卖艺,就要去人多的地方,在自己家楼顶上卖艺,那是没用的。去人多的地方,这也是我在网络上科普宇宙知识的初衷。王一自称,在网络上将艺卖出去,成了他最大的难题。因此在卖艺的过程中,他经常跟有梗的网民们相互学习。他们从我这儿学到了宇宙知识,我也从网民身上学到了如何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去传授高深莫测的宇宙知识,使‘阳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
王一的@研究宇宙 科普音频号
在一条从常识、实验、理论、逻辑四个角度解释为何光速不变的音频下,一位妈妈告诉他:我家10岁的小孩竟然对同学讲的内容很感兴趣!或许就在这些观众当中,有人因他的音频产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进入科学的大门,甚至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科学的发展。王一认为,这就是一位理论力学学家,能对社会作出的最直接的贡献。
编者后记
丁磊、夏振东、吴姥姥、王一等同学的庞克专业课程走红,是一场优质资源与网络网络平台的双向赋能。有人说,大学教授做大众科普是降维打击,事实上,点燃大众探索科学的好奇心,毋宁说是一种 教育升维。如今,网络上涌现出众多科普达人,网络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丰富便捷的技术支持,让知识的普及、分享、共创成为可能。短音频、现场直播等不再只局限于泛影视娱乐属性,而是向着知识分享、经验共享等更加健康、深度和多元的方向拓展,展现出的正是知识价值和网络平台价值的双重回归与提升。
下游新闻报道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网、北晚新视觉、瓷都晚报、中国教育报、广州日报、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