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哪些是苗族民族文化(贵州哪些是苗族民族文化遗产)

 admin   2022-12-04 12:38   175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苗族的民俗文化

苗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有“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是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二、苗族婚嫁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三、苗族丧葬

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四、苗族节日

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五、苗族艺术

1、苗族的蜡染

2、苗族刺绣

3、贵州苗族锡绣

4、黔东南苗族民间剪纸

5、精美苗画

扩展资料:

岜沙苗寨的古老风俗:镰刀剃头 神奇树葬

岜沙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州,距从江县城7.5公里,被称作“最后一个持枪部落”。岜沙人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神秘的生产生活方式,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岜沙的镰刀剃头、奇特壮观的鸣枪、放铁炮迎宾仪式、神奇的树葬习俗,以及对树木等的多元崇拜、“人树合一”的神秘文化让人感叹。

特别是由于他们崇拜树木并以树为神,绝不乱砍一棵树,因而村寨四周古树参天。微电影《树图腾》就是以岜沙苗寨为场景,在呈现了黔东南传统村落神奇独特的风俗与自然和谐生态的同时,反映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的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苗族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岜沙苗寨的古老风俗:镰刀剃头 神奇树葬

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苗族鼓藏节、跳花节、苗族姊妹节、苗族服饰、苗族蜡染等。

1、苗族鼓藏节

苗族鼓藏节,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

鼓藏节在先秦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己存在。在汉文典籍中对苗族“吃牯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清代。苗族鼓藏节主要流布于雷山县全县的9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雷山县申报苗族鼓藏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Ⅸ—19。

2、跳花节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

2008年6月7日,跳花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苗族姊妹节

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贵州省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

届时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于榕江、杨家、偏寨,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

台江县域内各支系的苗族过姊妹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间。台江苗族姊妹节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要数施洞地区的姊妹节。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台江县申报的苗族姊妹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2)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2006年云南省保山市申报的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65)。

5、苗族蜡染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 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

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

2006年5月20日,该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姊妹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跳花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鼓藏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服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蜡染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

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

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

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

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

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

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

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

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

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

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

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

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苗族

百度百科-苗族节日

百度百科-苗族的习俗

苗族文化有哪些?

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经过几千年的时光洗礼,传承下来的苗族文化在现在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还是可以能明显的看到和感受到。

想要体验和感受苗族文化,现在我们去到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的乌东苗寨、凯里市三棵树镇的南花苗寨......这些地方都能让你惊艳连连、体验到源远流长的古老苗族特别的文化。

首先,到苗寨肯定会看到很多穿着节日民族盛装的苗族男女,那些光彩夺目的刺绣衣裳和亮晶晶的银饰特别的惹人注目,这些都是传承已久的苗族的服饰文化。苗族服饰文化,多姿多彩,包含服制,刺绣,银饰,蜡染等。而且不同的苗寨服饰也会有些细微的差异,这些服饰从远古至明清,都有历代的服饰烙印在里面。苗绣和苗族银饰更是得到很多人的喜好,不仅在苗寨里面,很多都市人也喜欢上了这些古朴原始的饰品。

在苗寨,除了欣赏特色的服饰及歌舞表演,最值得去感受的就是苗寨的建筑文化了,我们看到的苗寨大多依山伴水,风景秀丽壮美;她(他)们居住的建筑也是我们称之为

吊脚楼 ,这种吊脚楼学名应该叫做半干栏式建筑,除了这个建筑特色外,苗族建筑还有穿斗式的干栏式建筑,和苗族服饰文化一样,不同的苗寨建筑也有所不同。苗族建筑是在千百年来生活和生存环境下的智慧结晶,吊脚楼不仅适合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同时适宜多山地丘陵的地形。

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苗族医药文化,其中包含的精髓估计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从旅行中去体会的了。

本文地址:http://51ac.top/post/518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